正德厚臻于至善。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标
重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难点:人口的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
幽自鱼导学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恢复: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
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2.发展:
(1)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2)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
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
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
到了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手工业: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5.商业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
业网。
(2)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
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
微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三、人口的增长
6.人口的增长: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
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7.人口问题: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级础训练
知识点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清朝前期,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种植哪些髙产作物,使粮食产量
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A)
①玉米②甘薯③花生④甘蔗⑤茶叶
A.①②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随着人口的增长,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全国
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D)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3.清朝初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下列关于清朝农业发展情况的表述,
错误的是
A.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清朝初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C.到康熙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D.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了治理
知识点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
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
为“四大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
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B)
A.农村集市
B.城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5.“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反映的是哪一个工商业
市镇的商业繁荣景象
(C)
A.景德镇B.盛泽镇C.汉口镇D.苏州
6.下列有关清朝前期商业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B.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商业网
C.湖北的汉口镇到清朝时发展成为都会
D.出现了商帮,垄断并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3人口的增长
7.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历史上明朝鼎盛时期全国
人口才达到1亿多。到哪一时期,全国人口发展到
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
D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末年
8.下列不属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
(D)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22
综合提升
1.南宋时期流行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清朝
中期以后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说明当时出现
的新的商品粮基地是
(A)
A.湖广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流域
D.洞庭湖平原
2.右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局
部)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
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
是
(D)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3.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反映了这“四民”的社
会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
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
稍次一点的才去官府里当差。商人地位的提高反
映出当时
(A)
A.商业的发展
B.社会的倒退
C.人们观念的陈旧D.人们具有反抗精神
4.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
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
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
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
分别是
C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业贸易十分兴
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
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B.吴江县的盛泽镇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
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C.晋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D.徽商在乾隆时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
国各地开设“票号”
究创新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
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
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
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二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
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
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材料三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
康熙六十年(1721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8.26
亩。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
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全
国人均耕地面积为2.45亩。
材料四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
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
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
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
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粮食产量有
较大的提高”“湖广熟,天下足”等现象的原因有
哪些?
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
积扩大;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改进和
新品种的改良等。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现象的出现?结合材料一、
,分析材料三中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青代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经
济发展、国力增强和社会安定等。
(3)依据材料四,说明黄河流域出现的突出的社会
现象。依据材料三简要分析其原因
现象: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使其
充域面积不断缩小;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水
灾越来越严重。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
少,人地矛盾突出。
(4)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
么认识?
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在经
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惫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