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21 11: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null
课题导入:中国封建大一统的发展与演变
秦汉——发展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秦朝开创、两汉发展的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鼎盛时期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漫长的分裂时期后出现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其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的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影响了周边国家向中国朝贡与学习。

元明清——衰落时期
元朝又称蒙元,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的最后两个朝代,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定鼎天下,故两代合称。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
课程标准:
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null
null
明朝的统治


1
明朝的建立


2
朱元璋强化皇权


3
科举考试的变化


4
经济的发展
null
一、明朝的建立


1、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明太祖(1368-1398在位)

应天(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2.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朱元璋(明太祖)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读史料:
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当时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七年级下 明朝君权的加强
(1)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帝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问:
  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朱元璋如何应对?

殿阁大学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开始只是五品官,侍立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明成祖即位后,殿阁大学士开始参预决策,起草诏令,批答奏章,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画面上的殿阁大学士像是洪武十六年文华殿大学士的形象。大学士头戴乌纱帽,脚穿皂靴,手执笏,毕恭毕敬地侍奉在皇帝面前。

(2)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全称 简称
职能
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司
掌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司 掌监察、司法
都指挥使司 都司 掌军政

诸王分封与靖难之役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4)特务机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锦衣卫印
电影《锦衣卫》海报
读材料: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请问:宋濂见了以后为什么吓的出了一身冷汗?是谁把他的情况告诉皇帝的?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特务机构——锦衣卫
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特点:它由皇帝直接指挥
根据材料和教材分析: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的目的、特点是什么?
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1.读史料: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2.根据教材会带八股取士的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一)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科举放榜图(清)
4.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范进中举(明)
甲: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
假如身处明朝,甲乙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两个谁会高中状元?
乙:回答出有创意的答案
如果你也是参考者,你想要高中状元,你会如何作答?
由此可见,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
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爱因斯坦说:
“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
四、明朝的经济
1.明朝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玉米
红薯(甘薯)
马铃薯(土豆)
向日葵
番茄(西红柿)
花生
辣椒
明代青花扁壶
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商品经济的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课堂小结
厂卫特务机构




农业、手工业、商业




废丞相和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八股取士




按察司



废行中书省



布政局




都 司









皇 帝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明朝经济的发展
随堂训练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C.锦衣卫???D.内阁

A
D
C
4.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A
5.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