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条形统计图 教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条形统计图 教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6-23 14:52:37

文档简介

8.1 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96页,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提示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会用简单的方式来描述数据了。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入新知的教学。如教学条形图时,教材先让学生把给出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由此呈现学生的表示方式:统计表、画圆圈的象形图,再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与象形图的对比,感受条形图的特点及优势。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
教学时,应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例如,教学例1时,通过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又如,在条形统计图中一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需要根据收集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再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这样,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发展统计意识。认识条形总计图,会填写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理解1格表示1个单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合作的愉快,培养创新探索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培养统计的数学思想,加强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1个单位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小研究,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要定做校服,要做的同学请举手?你做多大的? 生1:150的。 生2: 145的。
师:这么多,做的尺码又不同,老师该怎样记呢?今天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 出示课题:认识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收集数据
(1)全班同学参加,以小组为单位来收集数据,每8人为一组。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并做好记录。
(2)展示活动记录
2.整理数据
观察所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里
师:老师有一种新的统计方法,想学吗?
生:想
三、分组合作 讨论解疑
课件出示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介绍横轴和纵轴。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你们能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小组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汇报交流。
四、展示点评 总结提升
小结: 观察条形统计图时,一定要看清楚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
绘制条形统计图方法: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对应的项目上数好格子,涂上颜色或画上斜线。
五、清理过关 挑战自我
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三)巩固新知:
看课件完成题目
1.( )的成绩最好,( )的成绩最差。 2.小奇比小红少踢了多少个?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达标反馈
1.右边是二年级一班参加兴趣班人数的情况统计图。
(1)这张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几人?
参加哪种兴趣班的人数最多?
有几人?
参加数学兴趣班的比参加绘画兴趣
班的多几人?
答案:1.
(1)答:1格代表1人。
(2)答:参加数学兴趣班的人数最多,有11人。
(3)答:11 – 8 = 3 (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右面是四年级4个班的人数情况统计图。
(1)四年级哪个班人数最多?
哪个班人数最少?
(2)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答案:(1)答:四年级二班人数最多,四年级三班人数最少。
(2)答:50+53+48+52=203(人)
板书设计
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神州九号飞船
???神舟九号;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 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
航天员介绍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无疑将为我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我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神舟九号飞船将于6月中旬择机发射,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此次飞行乘组将航天员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在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地面。对接过程中,航天员将实现手控交会对接,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
资料链接:
西江千户苗寨
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 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拥有远近闻名的银匠,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超高水平,能打造您所需的各式各样装饰银品。[1]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精彩片段:
一、创设情景示标导学
谈话: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要发校服了,如果让你来发,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测量每位同学的身高,统计每位同学应该穿校服的尺码。 课件出示信息窗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索新知: 师: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搜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一格代表多少个单位,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3.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培养统计的数学思想,加强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师:下面请看自学指:1:[自学指:1:先认真看课本第98-99页“统计表”前面的内容。然后完成下面任务:①分小组来进行活动,请小组长分工,并做好记录。②把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5分钟后,看哪组活动得最好]
:汇报检查 1.调查 师:完成的小组请举手? 2.分组展示 师:其实,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统计表,还可以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出示条形统计图) 看,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指图说明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认识横轴、纵轴,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纵轴一个小格子表示几人等) 四、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怎样在图上表示出统计表中的数据呢?请看自学指导2: [自学指导2:认真看课本第95页“统计表”之后和96页“自主练习”之前的内容。思考:①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②纵轴只给10个格子,格子不够用怎么办?一个格代表几人比较合适?③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④和统计表相比,这个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5分钟后,看谁绘制的统计图最漂亮] 1.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与发现 学生代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生回答 3.对比 师:和统计表相比,这个统计图有什么优点?(更形象、更清楚一目了然)
五、考一考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出示课本97页第1题 1.板演。指一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做练习本上。(教师台下巡视有无典型错误) 2.议一议 ①更正。师: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和黑板上的板演不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 ②讨论。到底谁对谁错呢?引导学生加强对比,并说出错的原因,重点让学生说出一个代表多少个单位。 ③同位互改,调查统计。师:请同位同学互相批改一下。做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你怎么错的?(指名说一说)请做错的同学抓紧时间订正过来。 3.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个别学生说) 六、练一练 师: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
8.2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100、101页,认识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提示
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②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例如做比较(例如,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进行操作(例如,加、减、乘、除)等;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教学时,应结合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逐步提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
数据分析的观念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一是,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二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描述;三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本册主要是通过数据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以一代多的必要性。如教学以一代二时,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在一格表示1和以一代2的条形图中选择一个进行表示,切身体会在数据比较大时,用以一代多的好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以一代1、以一代2或5等,知道以1代几,要根据具体数据来确定。同时在练习中还注意开放性和灵活性。如让学生自选条形图表示数据,确定不同数据在以一代几的条形图表示;自选数据确定以一代几表示数据等。
统计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又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教材的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让学生统计本班同学们的生日在几月份;调查班里同学的睡眠时间;统计班里同学的上学的交通方式等等。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更易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教材还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交通工具、喜欢哪个卡通形象等等,了解到大家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体验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会填写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像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课堂活动相关的各种统计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形式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纸、水彩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直接导入
情境谈话: 上一节对我们班的校服尺码做了统计。那么 全年级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怎样呢?如何统计? 出示课题: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小组收集数据 (1)以班级为单位收集数据并做好记录,整理成统计表 (2)展示活动记录 2小组整理数据观察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下表
四年级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三、分组合作 讨论解疑 1.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条形统计图 (1)注明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和制作时间。 (2)确定横轴表示尺码,纵轴表示人数,并进行标注。 (3)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数据较大时,可以用1格表示2个或多个单位。(5)根据数据的大小在对应的位置上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6)在直条上表明相应的数据。 2.小组内讨论交流 , 确定1格表示多少单位。 四、展示点评 总结提升 1.一格代表1人,格子不够。 2.一格代表5人,格子够用,比较合适。 小结:(课件出示) 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与一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确定单位长度,如果1格代表1个单位,格子不够用时,就要根据已知数据综合考虑,让1格代表多个单位。
五、清理过关 挑战自我 1.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
(三)巩固新知:
看课件,完成练习:(1)图中一个单位长度代表多少吨? (2) (3)哪一年的产量最高?哪年的产量最低? (4) (5)观察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2、5题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达标反馈
1.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
【答案】峨眉山最高,庐山最矮;峨眉山比庐山高1599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
答案:粮食的面积最多,油类的面积最少。
板书设计
认识条形统计图
1格代表多个单位
/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统计学基础知识
总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务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指标: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
抽样调查是抽取总体重的部分单位,收集这些单位的信息,用来对总体进行推断的调查方法。这里的总体是指抽样推断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的整体,它是由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具同一性质的全体单位所组成的整体。被抽中的部分单位构成样本。一般的,将总体记作N,将样本记作n。 面谈访问法:是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
资料链接:
Ⅰ、数据的收集 1、收集数据的方法(在收集数据时,为了方便统计,可以用字母表示调查的各种类型。) ①问卷调查法:为了获得某个总体的信息,找出与该信息有关的因素,而编制的一些带有问题的问卷调查。 ②媒体调查法:如利用报纸、电话、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调查。 ③民意调查法:如投票选举。 ④实地调查法:如现场进行观察、收集和统计数据。 例1、调查下列问题,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恰当。 ①班里谁最适合当班长( ) ②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 ) ③本班同学早上的起床时间( ) ④黄河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 ) 2、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调查的问题;——谁当班长最合适 ②确定调查对象;——全班同学 ③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民主推荐的调查方法 ④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合适的写在纸上,投入推荐箱 ⑤统计整理调查结果;——由一位同学唱票,另一位同学记票(划正字),第三位同学在旁边监督。 ⑥分析数据的记录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收集数据的调查方式 (1)全面调查 定义: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的常见方法:①问卷调查法;②访问调查法;③电话调查法; 特点: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 定义: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来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抽样调查。 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做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那一部分个体叫做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样本容量没有单位); 特点:省时省钱,调查对象涉及面广,容易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结果往往不如全面调查准确,且样本选取不当,会增大估计总体的误差。 性质: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即样本的选取要恰当,样本容量越大,越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代表性:总体是由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每一个部分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抽取到)(3)实际调查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抽样调查的要求是什么? ①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②样本容量要适当. 例2、?1?判断下面的调查属于哪一种方式的调查。 ①为了了解七年级(22班)学生的视力情况( 全面调查 ) ②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全面调查 ) ③为了了解全国农民的收支情况( 抽样调查 ) ④灯泡厂为了掌握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情况( 抽样调查 ) ?2?下面的调查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 ①调查七年级十班学生的视力情况;②调查全国农民的年收入状况; ③调查一批刚出厂的灯泡的寿命;④调查各省市感染禽流感的病例。 ?3?为了了解某七年级2000名学生的身高,从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测量,对这个问题,下面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2000名学生是总体 B、每个学生是个体 C、抽取的500名学生是样本 D、样本容量是500 ?4?请指出下列哪些抽查的样本缺少代表性: ①在大学生中调查我国青年的上网情况; ②从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中,调查市民的法治意识; ③抽查电信部门的家属,了解市民对电信服务的满意程度。
教学精彩片段: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昨天我们大家整理了我们班校服的尺码情况,完成了一幅条形统计图。谁来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整个四年级校服尺码情况,完成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填制条形统计图,感知以一当二 要想制作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统计图,应该先做什么工作? 预设:全年级校服尺码情况。 师课件出示四年级各班的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年级-----班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1、根据几个班的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完成四年级校服尺码统计表。 -------------年级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2、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一:知道了四年级穿哪种尺码的校服人数最多?哪种校服尺码的人数最少? 预设二:知道了参加统计的一共有多少人? 3、统计的结果你能用条形图来表示吗? 生一定会说能。(课件出示空白统计图,只有10行) 4、尝试完成条形图。 我们来看这张条形图,这叫横轴,表示各种校服的尺码,这是纵轴,单位是人,一格表示几人呢? 讨论后达成一致,一格表示几个人比较合适呢? 完成纵轴数据,然后完成条形统计图。 5、看图回答问题。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穿哪种校服的人数最多?哪种人数最少? 追问:如果格子不够怎么办? 6、小结:制作条形图时,有时因为表示的量的多少的直条的美观、方便,需要把一个表示成几个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碰到更大的数据,我们可以用每格表示5或10,甚至更大的数据。也就是说,一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要根据数量选择合适的一格代表几个单位。(板书:根据统计最大数据合理选择)
第8单元: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这一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围绕主要内容,本单元设计了两个信息窗。信息窗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信息窗2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材的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怎样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数量,为什么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等。
本单元教材特点:
统计图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手段,可以直观地表示数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做了较大调整, 从第二学段即本册开始学习条形图,将原来分散在一、二年级的条形图内容合起来进行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以1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对于条形统计图教学有以下建议:
1.注重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切忌将其处理成单纯的计算和绘图。
2.注重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推断数据产生的背景,即便是同样的数据,也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推断,给出不同的推断结果。因此,统计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数据分析的观念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一是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二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描述;三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本册主要是通过数据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以一代多的必要性。如教学以一代2时,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在一格表示1和以一代2的条形图中选择一个进行表示,切身体会在数据比较大时,用以一代多的好处。同时面对问题和习题时,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以一代1、以一代2或5等,知道以一代几,要根据具体数据来确定。同时练习也要注意开放性和灵活性,如让学生自选条形图表示数据,确定不同数据在以一代几的条形图表示;自选数据确定以一代几表示数据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本身获取更多有用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
1.做好学段衔接、注意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表及象形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而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如,2012年8、9月北京天气情况、班级学生出生月份情况、喜欢吃的早餐情况、街头过往车辆的数量情况、家电销售情况等。例题的编排也是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一些知识不再作为正式内容进行教学,如横式条形图、第一格用锯齿形表示、分段统计、两个有联系的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等,教材就在“做一做“或习题中出现进行介绍。所以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之前,要对第一学段的统计知识做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各种统计知识的介绍为以后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2.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感兴趣的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内容,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越接近他们的生活、越具有时效性、越体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他们越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内容,把它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抓住课堂中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对于课堂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巧妙加以利用,为教学内容服务,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为简单的统计知识,经历了统计表的认知、能把统计表的内容用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的过程。因此,本单元例题的编排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理与比较,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凸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特点,从而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和优势,进而自主探索以一当二、以一当多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各种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对统计图和统计量进行认识,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
统计知识是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的知识,统计知识不但有助于我们设计收集资料的计划,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其一般步骤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呈现资料、解释资料。统计课程设计应重在如何引起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学习需求,采用有实效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从中更深入地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本单元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信息量大、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局限于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而是发挥观察力和想象力,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发现更多的信息,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完成教学,机动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
条形统计图1
1
条形统计图2
1
整理复习
1
合计
3


智慧广场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研究植树问题。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时,可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学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100÷5=20(棵)。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想:怎样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使学生经历整个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且初步感受到:遇到问题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对不对,可以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2)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线段图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时,可让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出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继续强调画图的方法。 教学时,要继续突出画图的方法。此时的画图,可以重点突出判断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帮助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植树的情境,借助生活经验和画图的策略学习并掌握间隔现象中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在丰富的素材中,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寻找规律的过程,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增强探究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的植树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一条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一年当中要过许多个节日,像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月一日国庆节等等,那你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是呀,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其实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许多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揭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探究植树问题的类型
1、??? 出示问题:20米的小路,在一边植树,能栽多少棵?
学生指出:信息不明确,还需要知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教师给出信息:每5米栽1棵,生说说信息的意思。
指出:在数学上把两棵树之间的空隙叫做间隔。每5米栽一棵也就是每5米一个间隔。
2、做设计师,设计植树方案。
思考:20米的小路需要几个间隔?如果我用一根小棒来表示一个间隔,需要用到几根小棒?
请同学们做设计师,根据设计要求,同桌合作,为学校设计一份植树方案,看谁设计的方案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板贴,并汇报交流三种方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观察这三种方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给出三种分类:像第一种两头都栽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两端都栽。第二种只在一头的叫做只栽一端,第三种叫做两端都不栽。(板书)
(二)研究只栽一端
1、只栽一端时,20米的小路,每5米栽一棵,几个间隔,几棵树?
引导学生按:有一个5米栽一棵树的方式,边指边说一说。明确有4个间隔4棵树。
2、引出线段图
引导并课件演示:把小路的一边看成一条线段,把小树看成短竖线,就成了我们原来学过的线段图。除了用小棒摆一摆,画线段图也能帮助我们研究植树问题。
谈一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优化方法:线段图简单、方便。
3、只栽一端,50米的小路,每5米栽一棵,能栽多少棵树?
请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展示方法,交流画法,让生说说方法,引导学生以一个间隔一棵树的方式指一指。
总结:只栽一端时,50米的小路10个间隔10棵树。
4、只栽一端,50米的小路,每2米栽一棵,能栽多少棵树?
生交流想法
明确:只栽一端,50米的小路,每2米栽一棵,25个间隔25棵树。
5、发现并揭示规律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只栽一端时,有4个间隔能栽4棵树,有10个间隔能栽10棵树,25个间隔能栽25棵树,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有几个间隔能栽几棵树
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看,只栽一端时,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间隔和树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只栽一端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怎么样?
揭示规律:只栽一端时,间隔数=棵树
(三)研究其它两种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的关系
师:你能根据只栽一端的情况,观察、比较、看看其他两种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学生交流想法
明确:两端都栽时,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时,棵树=间隔数-1
(四)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1、手中的植树问题
引导:植树问题不单单与植树有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隐含着这些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叫做植树问题。比如我们的手,五指张开,看看它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你能创造出只栽一端的情况吗?两端都不栽呢?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助手来记忆这三个规律。
2、周围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除了我们的身体之外,想一想,周围还有哪些和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
生活一说。
师课件播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拓展应用 ,巩固提高。
1、一条走廊长32米,每隔4米放一盆花,两端都要放,一共需要放多少盆花?(先画出示意图,再列式解答)
2、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每锯段一次需要6分钟,锯完这根木头一共需要多少分钟?(先画出示意图,再列式解答)
探究提示:“段数”相当于什么?“锯的次数”相当于什么?
学法小结:锯木头其实就是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为了保护一棵古树,园林处要为它做一个30米长的圆形防护栏。如果每隔两米打一个桩,一共需要打多少个桩?
学法小结:做圆形护栏其实就是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四、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1、拓展:课件播放《与世纪同行的二十棵树植树问题》
2、学生谈收获。
3、教师总结:
(1)三种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画图或是借助“手”来研究等方法都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
(三)巩固新知:
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四)达标反馈
1.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 )米.
2.学校召开运动会前,在100米直跑道外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在跑道的一端原有一面彩旗还需备( ) 面彩旗?
3.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 ) 面彩旗?
4.街心公园一条直甬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栽种着一株海棠树,现每隔12米栽一棵海棠树,共用树苗25棵,这条甬路长( ) 米?
5.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 ) 米.
6.有一条长125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5米栽一棵杨树,园林部门需运来( ) 棵杨树苗?
答案: 1. 此题与题4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全长200米,棵数39株,求间隔长.列式是:200÷(39+1)=200÷40=5(米) 答:每两棵月季花相隔5米. 2. 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封闭的一种,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一端要植树.那么全长、棵数、间隔长三量之间的关系是: 棵数=全长÷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棵数 间隔长=全长÷棵数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100米是全长,10米是间隔长,求棵树.列式是:100÷10=10(面) 答:还需准备10面彩旗. 3. 此题也属于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封闭的,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与题1类似,但又要求在线路的两旁,而不再是一侧. 解法一:50÷5+1=10+1=11(面)?先求出一侧的,再求两旁.11×2=22(面) 答:一共要插22面彩旗. 解法二:把线路两旁转化成一侧.50×2=100(米),100÷5+1=20+1=21(面).在转化成一侧时,有两棵重叠了,所以还需加1.21+1=22(面) 答:一共要插22面彩旗. 4. 此题与题7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间隔长12米,棵数是25棵,求全长. 列式是:12×25=300(米) 答:这条甬路长300米. 5. 此题与题8类型相同,所求不同. 解法一:82棵是甬道两旁的,先求出一旁栽的棵数.82÷2=41(棵),再求间隔长.200÷(41-1)=200÷40=5(米) 答:每两棵美人蕉相距5米. 解法二:可以把两旁转成一侧.200×2=400(米),转化成一侧后两棵美人蕉重叠,所以共植82-1=81(棵),再求间隔长,400÷(81-1)=400÷80=5(米) 答:每两棵美人蕉相距5米. 6. 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是封闭的一种,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全长、棵数、间隔三量之间的关系是: 棵数=全长÷间隔长+1 全长=间隔长×(棵数-1) 间隔长=全长÷(棵数-1)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求出第三个量.1250是全长,25是间隔长求棵数,列式是:1250÷25+1=50+1=51(棵). 答:需运来51棵树苗.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讲出还不懂的问题,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改进学习方法找到依据。
(六)布置作业
1.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坚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 米. 2.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 米. 3.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杆 根. 4.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不算路的两端共用电线杆54根,这条公路全长 米.
答案:1. 此题与题1类型相同,所求不同.15是间隔长,86是棵数,求全长.列式是: 15×(86-1)=15×85=1275(米) 答: 这条绿荫大道全长1275米. 2. 已知全长800米,棵数是41个,求间隔长. 列式是:800÷(41-1)=800÷40=20(米) 答:每两个垃圾桶相距20米. 3. 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封闭的一种,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两端都不植树.那么全长、棵数、间隔长三量之间的关系是: 棵数=全长÷间隔长-1 全长=间隔长×(棵数+1) 间隔长=全长÷(棵数+1)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2500米是全长,50米是间隔长,求棵数.列式是:2500÷50-1=50-1=49(根) 答:共需电线杆是49根. 4. 此题与题4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间隔长16米,又知棵数54根,求全长.列式是:16×(54+1)=16×55=880(米) 答:这条公路全长880米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1.两端都栽
2.一端栽
3.两端都不栽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小学《植树问题》练习题及答案(A) 一、填空题 1.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 米. 2.学校召开运动会前,在100米直跑道外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在跑道的一端原有一面彩旗还需备 面彩旗? 3.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 面彩旗? 4.街心公园一条直甬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栽种着一株海棠树,现每隔12米栽一棵海棠树,共用树苗25棵,这条甬路长 米? 5.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 米.
6.有一条长125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5米栽一棵杨树,园林部门需运来 棵杨树苗? 7.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坚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 米. 8.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 米. 9.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杆 根. 10.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不算路的两端共用电线杆54根,这条公路全长 米.
二、解答题 11.一个圆形养鱼池全长200米,现在水池周围种上杨树25棵,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12.明明要爷爷出一道趣味题,爷爷给他念了一个顺口溜:湖边春色分外娇,一株杏树一株桃,平湖周围三千米,六米一株都栽到,漫步湖畔美景色,可知桃杏各多少? 13.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14.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15.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直行能栽多少棵?
16.学校要在80米的直跑道的两侧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如果一端不插,那么需要多少面彩旗? 17.植树节到了,少先队员要在相距72米的两幢楼房之间种8棵杨树。如果两头都不栽,平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应是多少米? 18.为了美化校园,同学们在校园里的一条长56米的小路的两旁栽14棵柳树,如果只在一端栽树,则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19.一条马路的一边每隔4米新装了一些广告牌,因为一头是桥墩所以没有装,小兰从头到尾数了一下,一共数到了42块广告牌。这条马路长多少米?
1. 此题与题4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全长200米,棵数39株,求间隔长.列式是:200÷(39+1)=200÷40=5(米) 答:每两棵月季花相隔5米.
2. 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封闭的一种,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一端要植树.那么全长、棵数、间隔长三量之间的关系是: 棵数=全长÷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棵数 间隔长=全长÷棵数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100米是全长,10米是间隔长,求棵树.列式是:100÷10=10(面) 答:还需准备10面彩旗. 3. 此题也属于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封闭的,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与题1类似,但又要求在线路的两旁,而不再是一侧. 解法一:50÷5+1=10+1=11(面)?先求出一侧的,再求两旁.11×2=22(面) 答:一共要插22面彩旗. 解法二:把线路两旁转化成一侧.50×2=100(米),100÷5+1=20+1=21(面).在转化成一侧时,有两棵重叠了,所以还需加1.21+1=22(面) 答:一共要插22面彩旗. 4. 此题与题7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间隔长12米,棵数是25棵,求全长. 列式是:12×25=300(米) 答:这条甬路长300米. 5. 此题与题8类型相同,所求不同. 解法一:82棵是甬道两旁的,先求出一旁栽的棵数.82÷2=41(棵),再求间隔长.200÷(41-1)=200÷40=5(米) 答:每两棵美人蕉相距5米. 解法二:可以把两旁转成一侧.200×2=400(米),转化成一侧后两棵美人蕉重叠,所以共植82-1=81(棵),再求间隔长,400÷(81-1)=400÷80=5(米) 答:每两棵美人蕉相距5米.
6. 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是封闭的一种,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全长、棵数、间隔三量之间的关系是: 棵数=全长÷间隔长+1 全长=间隔长×(棵数-1) 间隔长=全长÷(棵数-1)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求出第三个量.1250是全长,25是间隔长求棵数,列式是:1250÷25+1=50+1=51(棵). 答:需运来51棵树苗. 7. 此题与题1类型相同,所求不同.15是间隔长,86是棵数,求全长.列式是: 15×(86-1)=15×85=1275(米) 答: 这条绿荫大道全长1275米. 8. 已知全长800米,棵数是41个,求间隔长. 列式是:800÷(41-1)=800÷40=20(米) 答:每两个垃圾桶相距20米. 9. 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封闭的一种,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两端都不植树.那么全长、棵数、间隔长三量之间的关系是: 棵数=全长÷间隔长-1 全长=间隔长×(棵数+1) 间隔长=全长÷(棵数+1)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2500米是全长,50米是间隔长,求棵数.列式是:2500÷50-1=50-1=49(根)
答:共需电线杆是49根. 10. 此题与题4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间隔长16米,又知棵数54根,求全长.列式是:16×(54+1)=16×55=880(米) 答:这条公路全长880米. 11. 此题类型与题11相同,所求不同.已知全长200米,棵数25棵,求间隔长.列式是:200÷25=8(米) 答:隔8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12. 由顺口溜可知,植树线路是封闭的,所以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共栽桃树杏树3000÷6=500(棵).由于“一株杏树一株桃”,所以桃、杏的棵数相等,都是500÷2=250(棵). 答:桃树、杏树各250棵. 13. 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是封闭的一种.在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全曲线等上面植树,因为首尾相接,两端重合在一起.所以全长、间隔长、棵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是: 棵数=全长÷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棵数 间隔长=全长÷棵数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能求出第三个量.已知全长300米,间隔长5米,求棵数.列式是:300÷5=60(株) 答:需要树苗60株. 14. 此题与题11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间隔长2米,又知棵数40棵,求全长.列式是:2×40=80(米) 答:水池的周长是80米. 15、56÷4-1=13(棵) 答:一直行能栽13棵. 16、80÷5=16(面) 16×2=32(面) 答:如果一端不插,那么需要32面彩旗. 17、72÷(8+1)=8(米) 答:平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应是8米. 18、56÷(14÷2)=8(米) 答:如果只在一端栽树,则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8米. 19、4×42=168(米) 答:这条马路长168米.
资料链接:
植树节的由来和意义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植树节的由来
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植树节的意义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植树节起源
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而近代植树节则最早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植树节现状
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至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植树节寄语
如果要以一种独特的形象代表地球的活力,有一种单纯的生命象征,那就是树,进入树的世界就像进入美与神秘的境地。
很少人会对松树带给我们的感受无动于衷,它们的声音从山上直入我们的心灵,如果人们都能走入森林,偶尔倾听树的话语,所有森林维护保存的问题都会消失。
作为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生物,森林不只是各种树木的组合,它们还维持着生命的复杂运作,树吸取阳光的能量,将空气、水及养分转换成生命所需,森林滋养大气层,简言之,森林制造新鲜空气。
森林最值得赞颂就是它的自我表达,不论是工具的把手,还是枯木椿,或是每一根活生生的枝杆,都纪录风的吹袭,它总是叙述自己的故事,这就是为何木材对人有一种吸引力,不仅是质料本身,而是一种同源共存与了解的精神。
我们一直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丰富的资源看来实在浪费,但是当我们观察大自然的运作,会知道任何一种资源不是无穷尽的,我们始终在等待,旁观看着每一种资源消耗殆尽,期待下一次会更好。
植树节节徽标志
植树节节徽是寓意概括的标志。
1.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
2.“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
3.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伸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精彩片段:
一、创设情境,认识间隔。 1、朗读儿歌,引入“五指”。 朗读“五指歌”,边读边数手指。(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 观察手指,明确五个手指间的空就是间隔。 师:你有什么发现?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五指四空) 2、引入新课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让我们动手、动脑一起去探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吧﹗(课件出示: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设计植树方案。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什么是“一边植树”?什么又是“每隔5米栽一棵”呢? (1)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准备的学具模拟植树。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方案,学生用实物模拟植树,学生边栽边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贴纸演示种树过程。学生汇报并板演第二种设计方案,教师贴纸演示。 师提问:什么情况下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小路的一端贴上房子 ,便于学生观察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学生汇报并板演第三种设计方案,教师贴纸演示。 2、探究间隔数的算法。 师:三种不同的栽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发现都是在20米的小路上植树,都是每隔5米栽一棵,而且都有4个间隔。)4个间隔也就是小树把小路分成的段数是4段,段数与路长和间隔长有什么关系?要求段数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引导学生发现20÷5=4(段)也就是间隔数=路长÷ 间隔长) 举例:如果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有多少个间隔?每隔20米栽一棵,一共有多少个间隔? 板书:间隔数=路长÷间隔数 师:三种不同的栽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发现所需的棵树不同,有的5棵,有的4棵,有的3棵.)板书: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只栽一端 师:看来,已知条件相同,但是植树要求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说一说,两端都栽时,间隔数与棵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只栽一端时,间隔数与棵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两端都不栽时呢?引发学生猜想。 3、探究、验证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师:那间隔数与棵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利用线段图进行验证(课件出示线段图) 介绍线段图:画线段图是数学上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清晰明了的表示出题里的数量关系。 师:两端都栽时,栽3棵树有2个间隔,栽4棵树有3个间隔,栽5棵树有4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用一个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棵树=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 1 师:只栽一端时,栽3棵树有3个间隔,栽4棵树有4个间隔,栽5棵树有5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用一个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 棵树=间隔数 师:两端都不栽时,栽3棵树有4个间隔,栽4棵树有5个间隔,栽5棵树有6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用一个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棵树=间隔数- 1 间隔数=棵树+1 4、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原来植树当中还有那么多的规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规律去解决问题吧。 (1) 课件出示例1:同学们要在一条全长100米的公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独立解答:100÷5=20(段) 20+1=21(棵) (2)课件出示例2: 动物园的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三、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拓展:小明从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18个台阶,那么从1楼到5楼需要走多少级台阶? ( 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但是不要求学生在这堂课内解决,将它布置成课后观察作业,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再带回下节课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物都有着和植树问题相同的规律,比如在在路灯之间,在栏杆之间,在转经筒之间,在人民大会堂门前的柱子之间也存在着间隔问题。(课件展示图片)还有在队列里,在楼层中的问题也可以用植树中的规律来解决,所以人们将这一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需要拓展的练习很多,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练习。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间隔数=路长÷间隔数 板书:两端都不栽 棵树=间隔数- 1 间隔数=棵树+1 只栽一端 棵树=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 棵树=间隔数- 1 间隔数=棵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