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来到花果山--- 5以内的加法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信息窗一5以内的加法及相关练习。
■ 教学提示:创设“花果山”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体会加法就是将“两个数合起来”的含义,特别在“说一说”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图的意思,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以及整个算式的意义,体会图与算式的联系。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加法算式的读法。
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花果山”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加法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加法的意义。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西游记》中一段关于孙悟空的录像,主题图,关于猴子、小鸟、花、云朵和桃子的图片,田字格。
学生准备:
每人准备5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放《西游记》的歌曲,问同学们你们在那里听过这首歌曲,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西游记》及孙悟空的喜爱,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做法,全班交流。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说做法,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在解决一共有几只猴子?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2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的认识)
教学加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把3和2合起来,先写“3”,在写合起来的符号“+”,在写“2”,3和2合起来是5,我们就写“=5”,这个“5”代表5只猴子,我们还要写上“只”加上()。这个符号“+”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加号”,读的时候读作“加”。板书
这个算式我们叫它加法算式,读作:3加2等于5.(板书:学生读)
这个算式代表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说:把3只猴子和2只猴子合起来是5只猴子。。
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 ?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左边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在让学生用小正方体块摆一摆。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鸟 可以怎么列式?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板书:4+1=5(只)怎么读?让学生读一读。
谁来说一说算式4、1、5各表示什么意思?把这个算式完整的说一说表示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加以引导。
解决问题:一共有几个挑子?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集体订正。
小结:刚才我们把两群猴子、两群小鸟、两堆挑子合起来,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是什么方法呢?(加法)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只要把几部分合起来 就要用加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和摆小正方体让学生在直观中体会加法就是把几部分合起来。列加法算式经历了扶→带→放的过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
(三)巩固新知:
1、第一题:摆一摆,算一算。
(1)学生边摆边说:左边2个,右边1个,合起来3个
(2)指导学生将算式填完整
(3)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2、第2题:先看图,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在列算式。
订正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第3题:独立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算出结果。
第4题,独立看图,完成算式,集体订正。
第5题:在田字格里填上“>”、“<”或“=”
(10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其他题目
(四)达标反馈:
1.填一填。
( )○( )=( ) ( )○( )=( )
2.看图列式。
/
参考答案:
3+1=4 1+4=5
2、2+2=4
3、略
(五)课堂小结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3、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号,知道合起来就用加,会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题,会口算。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象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可能说出学过了“+”。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学生也可能说学过一共有几只猴子?一共有几只小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说的有道理即可。
(六)布置作业
1、看图列式。
2.妈妈让小明到面包店买五个面包做早餐,.面包店的面包有以下几种包装,他可以怎样买呢?
参考答案:
1、3+1=4 2+3=5
2、 2+3=5 4+1=5
▇■ 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法
一共有几只猴子? (2)一共有几只小鸟?
3+2=5 读作:3加2等于5 4+1=5
|
加号
(3)一共有几个桃子?
2+2=4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在 里填上/“+”或“—”。(12分)
4 1=5 5 0=5 1 1=2[来源:学科网]
2 2=4 3 2=5 / 3 1=4
答案都填加号
资料链接: “+”和“-”的由来
埃及人用表示“走来”的符号“ ”表示相加,用表示“走去”的符号“ ”表示相减。古巴比伦用“ ”表示相减。
古希腊人用倒写的希腊字母“φ”表示相减,也就是“↑”或“↓”。
意大利人(十五世纪末至16世纪)用 ~ 或p(拉丁文“相加”的字头)表示加,用 ~ 或m(拉丁文“相减”的字头)表示减。
15世纪后期,德国人开始用“+”和“-”表示加减。横线上一竖,表示增加;与“+”相反,在“+”上减一竖,表示减少。
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正式为大家所公认,那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