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60 ̄62页,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讲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熊弟弟当然不愿意,坐在地上哭起来。这时狐狸大婶走过来,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帮忙,狐狸大婶笑着说:“那好办!”它走到熊哥哥旁边拿起两个野果一口气就吞了下去。这时熊弟弟高兴的拍着手说:“哈哈,现在我们可一样多了!”(现在它们每人有几个?)狐狸大婶走后,熊哥哥突然说:“哎呀,上当了,上当了,其实不用狐狸帮忙我们也能一样多!“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怎样做才能一样多?
2、导入情境图通过这根故事,今后碰到问题要互相谦让,肯动脑筋,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接下来老师领着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聚会,看看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分东西的故事?(教师及时板书森林聚会)
设计意图::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竹笋)
1、找信息: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根竹笋、16根萝卜、15个松果。
师:竹笋是为谁准备的?
生:竹笋是给熊猫吃的。
师: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生1:我们多想吃这些竹笋呀!
生2:该怎么分这些竹笋呢?
2、帮熊猫分竹笋:咱们来帮帮熊猫吧!(同学们表示一致赞同。)
(学生自己动手分竹笋)引导学生知道需要6个圆片,要分成2份
3、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怎么分的竹笋?(学生上黑板展示,边说边做)
生:把6分成1和5;
生:把6分成2和4;
生:把6分成3和3;
(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
4、引出平均分:和第一个同学一样的举手,和第二个同学一样的举手,和第三个同学一样的举手,澳,原来喜欢第三种分法的同学最多,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1:这样分一般多,两只熊猫都高兴
生2:这样分分的一样多。
生3:这样分分的同样多。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怎样叫平均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每个人都一样,就是平均分。
生:不多不少,要一样,是平均分。
6、师:那分成1和5,2和4,叫什么呢?
生:不平均分
生:不一样分
总结: 不平均分
分东西
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分果子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比一比,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7、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自主练习1,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地理由。教师给予正确地评价与指导。)
(活动二分桃子)
1、找信息,提问题: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
出示信息: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 ?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
2、思考:要想保证平均分,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1个1个地,轮流给
生:2个2个地,轮流给
生:3个3个地,轮流给
3、动手操作:同学们说的,太好,那还等什么?拿出学具开始吧
(学生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学生上黑板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1:1个1个地分。分了4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2:2个2个地分,分了2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3:3个3个地分,分了1次,又1个1个地分,分了1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4:4个4个地分,分了1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得到的结论都是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
师小结:不管是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还是4根4根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并且继续利用学具分一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三分萝卜)
1、师:咱们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出示信息窗,出现小兔的信息:“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子?”)
2、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4只小兔。)
生:我直接是4个4个地拿给小兔子,结果分成了4份,说明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3、追问:为什么不再是1个1个给了?
生:因为说的是每只小兔子分4个萝卜,
生:这一次和上面不一样,就是需要4个4个地给。
4、总结:好,同学们,看明白了,我也明白了原来这两种情况都是平均分:
(1)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2)16个萝卜,每只小兔子吃4个萝卜,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设计意图:通过分竹笋知道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分桃子,知道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通过分萝卜,知道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分法,就这样层次递进,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
(1)每串有4个珠子,( )串一共有( )个珠子。
(2)有( )个珠子,每( )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 )串。
(3)有( )个珠子,平均分成( )串,每串( )个珠子。
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生:每串有4个珠子,3串一共有12个珠子。
生:有12个珠子,每4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3串。
生:有12个珠子,平均分成了3串,每串4个珠子。
设计意图:借助这个题目,通过画一画,答一答,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区别。
(四)达标反馈
1、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是的打“√”,不是的打“×”。
( ) ( )
2、先圈一圈,再填空。
○ ○ ○ ○ ○ ○ ○ ○ ○ ○ ○ ○
12个 ○,每6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 ○,每3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 ○,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 ○,每4个一份,分成了( )份。
3、先用10根小棒分一分,再填空。
(1)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2)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3)平均分成10份,每份( )根。
4、填一填:每份分的( ),叫做平均分。
答案:1、√,×。
2、圈一圈略:2,4,6,3。
3、5,2,1。
4、同样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生:我知道了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生: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小华家来了两位客人,妈妈拿了一些水果招待他们,小华想把这8个苹果分给两位客人,该怎么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想一想(2)动手操作。
(3)( )是平均分(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到括号里)。
A 1和7 B 2和6 C 3和5 D 4和4
2、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打“√”,不是的打“×” )
( 1 )
( )
(2)
( )
3、先圈一圈,再填空
(1)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 )块。
(2)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 )块。
(3)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 )块。
(4)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 )块。
4、☆ ☆ ☆ ☆ ☆ ☆ ☆ ☆ ☆ ☆ ☆ ☆ ☆ ☆ ☆
把以上☆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5、在生活中分东西的时候,6可以分成( )和( )、( )和( )、( ) 和( )。其中是平均分的是( )和( )。
6、 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答案:1、选 D
2、√,×。
3、2,3,4,6。
4、每人分得3个。
5、1和5,2和4,3和3,3和3。
6、4×7=28(只)或7×4=28(只)
板书设计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5和1,2和4,不一样多
3和3,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 6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 1个和 5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 2个和4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6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3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等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一个小朋友唱一首歌,用了3分钟。10个小朋友齐唱这首歌,需要( )分钟。
答案:3分钟。
资料链接:
平均数的作用
对一种事物进行平均分的结果得出的每一份的数都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的数也叫作平均数。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5.2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 ̄65页,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提示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平均分”意义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教材情境图呈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在做游戏的情境:16只小松鼠分组做游戏,12只小熊跳拉手舞,通过解决小熊和小松鼠分组的问题,学习“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没每几个一份平均分”。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加深平均分的理解,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学习圈一圈、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可以“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并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分法和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情境图:今天小动物们又要在森林里举行联欢会了,想不想去参加?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他们都有哪些活动?
生:跳舞。
生:做游戏
2、找信息: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跳拉手舞。
生:有16只小松鼠,要分组做游戏。
3、引出问题:他们要怎样分组呢?
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
(1)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2)有16只松鼠,每组只数相等,能分成几组?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问题1: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你想平均分成几组?
生:平均分成2组
生:平均分成3组
生:平均分成4组
生:平均分成5组
老师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判断平均分成5组可以吗?
生:不能平均分成5组, 我想了想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
生:是的,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
师总结:同学们,真棒都能根据得数判断能不能平均分成这样的组。
2、动手操作:下面我们就4人一组,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有信心吗?
注意要求:汇报时一定要说出我平均分成了几组,是几个几个分一分的。
提完要求后,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那我们按照顺序来,请平均分成2组的同学举手
生:我们组平均分成了2组,我们1个1个地分,分了6次,每组有6只。
生:我们组平均分成了3组,我们2个2个地分,分了2次,每组有4只。
生:我们组平均分成了4组,我们1个1个地分,分了3次,每组有3只。
生:……
师总结:我们按份数平均分,平均分成了不同的组,每组的只数也不一样。
4、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上的图形演示
(大屏幕出示动画的演示,再一次增加学生的印象)观看后,请同学们思考:不管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但是有一点没有变
生: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问题二:有16只松鼠,每组只数相等,能分成几组?
1、我们帮助了小熊,再去帮一下小松鼠(出示问题齐读)
2、思考:这一次我们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每组只数相等,我们就几个几个分一分,就可以了
生:每次拿的都一样就可以了
3、小组合作:看来同学们一定知道怎样分了,下面我们就可以行动吧?
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我们还是按照顺序来,1个1个分一分的是
组:我们是1个1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16组。
师:1个1个,怎么做游戏
组:我们2个2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8组。
组:我们3个3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6组
组:我们4个4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4组
师:下面该是5个5个分一分,哪个组?
生:老师没有,不能5个5个分一分,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6的
生:5个5个分一分,有剩下的
师:那下面还有几个几个分一分
组:我们6个6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3组
组:我们8个8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2组
组:我们16个16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1组
5、观看大屏幕动画演示(强调几个几个分一分,可以采用圈一圈的形式)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再一次经历自己的分一分过程)
师:这一次我们是按每一个一份进行平均分:16只松鼠,每组6只,可以分成3组。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在充分思考后,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让学生的思维更明确,记忆更牢固。
(三)巩固新知:
1、读题目
2、判断这个题目是哪种平均分
生:按份数平均分
生:按份数平均分
3、你想几个几个放到盘子里
生:我想1个1个开始分
生:我想2个2个开始分
生:……
4、自己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换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师进行批改
设计意图:明确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在练习中,让学生先进行判断是哪种分法,再进行平均分。
(四)达标反馈
1、分一分,填一填
( )个蛋糕,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个。
2、分一分,填一填
。
( )个草莓,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个。
3、照样子,圈一圈,填一填
9个西红柿,每3个分一份,可以分( )份。
4、照样子,圈一圈,填一填
10个彩椒,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 )份。
答案:1、6,2。
2、12,6。
3、圈一圈略,3。
4、圈一圈略,5。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平均分有两种分法。
生:我知道按份数分一分。
生: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
(1)( )个蘑菇,每次运2个,( )次运完。
(2)( )个蘑菇,平均分4次运完,每次运( )个。
2、先用12个 分一分,再填空。
(1)把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2)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
(3)把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4)把12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 )个。
3、
( )只小猴,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只。
( )只小猴,每( )只一份,可以分成( )份。
4、分一分,记录下来。
人数
2
6
每人分得的个数
6
2
5、摆一摆,填一填
(1)14支铅笔,平均分成( )份,每份( )支。
(2)14支铅笔,每( )支一份,能分( )份。
6、
16个圆圈,每( )个一组,可以分成( )组。
答案:1、8,4;8,2。
2、3,4,6,2。
3、18,3,6;186,3。
4、9,3,3,9。
5、略
6、4,4。
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按份数平均分
按每份个数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利用学生的童心,教学中继续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让小朋友去帮助小熊和小松鼠分组。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具的作用,让学生利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从实际中感悟“按份数进行平均分”和“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两种分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多说、多练。
本节课突出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学生们还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学习知识的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帮助了人你也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答案: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答案有很多。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资料链接:
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实物直观的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其缺点是由于实物直观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于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的特征与联系难以在实物直观中直接被觉察。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
精彩教学片段:
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帮森林里的小猴子、小熊猫平均分了食物,它们吃饱喝足以后,今天又要在森林里举行联欢会了,想不想去参加?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多么热烈啊!动听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
师:瞧,小动物们开始唱起来、跳起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跳拉手舞。
(2)有16只小松鼠,要分组做游戏。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两种:
1.加减法问题:
(1)小熊比小松鼠少多少只?
(2松鼠比小熊多多少只?
(3)小熊和小松鼠一共有多少只?
(4)除法问题:
a)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b)16只松鼠,怎样分组?
活动二: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伙伴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拉手舞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1)每4只一行,,排3行;(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16只松鼠怎样分组?
1. 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队,那么16只松鼠怎么分组呢?
2.师:谁能把你的分组方法介绍给大家?
(1)2只一组,能分成8组;(2)4只一组,能分成4只;
(3)8只一组,能分成2只。
5.3水中救援——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 ̄68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提示
本课是在前面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小动物被水围困,狮子率队去营救的情境,通过解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平均每组几只狮子”等问题,分别从“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和“按份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联系平均分的过程,明确除法算式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充分感知连环画中的两幅图,然后编一个数学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从而引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解决第一个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时,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引导学生理解“求需要几条船,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明晰这个问题是“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数学问题。然后明确“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可以写成除法算式”。第二个问题“求平均每组几只,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同时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情境图对叙述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教具,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小动物被水困岛上了,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2、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教师出示情境图时一幅一幅的呈现)
生:他们的房子被水冲了
生:被困的小动物有小鹿、小熊、
师那谁去救他们呢?(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生:小狮子
3、、找信息,提问题
在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能完整地将信息和问题一起说出提出问题。
①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②10只小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狮子?
③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一幅一幅的出现连环画内容,让学生一点一点地了解情境图的内容,找信息,提问题,激起他们帮助他人,热爱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问题一:10只小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狮子?
读题目
思考这是哪种平均分
生:按份数进行平均分
3、动手操作:那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看一下,每组几只狮子?
学生活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生: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2只狮子。
生:我们2个2个分一分,之后就是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2只狮子。
5、除法算式:
师总结:同学们对于分一分已经完成的非常好,知道吗,在数学上有一种运算可以来表示平均分
生:除法
师:你来说说你了解的关于除法的知识
生:这个题目可以写成10÷5=2(只)
生:把10平均分成5份就是10÷5,每组2只狮子,表示10÷5=2(只)
师平均分三个字,就是我们的运算符号:除号(介绍除号的书写 )
读作:10除以5等于2。
问题二: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1、读题目
2、思考这个是哪种平均分?
生: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
生:这个分一分可以用圈一圈的形式表示
3、画一画,圈一圈
师是的,这种平均分可以采用圈一圈的形式进行,所以下面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用你喜欢的图形表示,画一画,圈一圈看一下答案是多少
学生画一画、圈一圈,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找出两个优秀的同学上台板演
4、汇报交流
老师发现了很多同学都完成的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个同学的答案
生:
生:
师和他们一样的举手(举手检查学生的答案)
师谁来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15只小鹿,每3只一条船,需要5条船
生:15只小鹿,每3只一条船,需要5条船
师也就是15里面有5个3。(一定引导学生知道这种表达)
5、引出除法算式
师那这种平均分可以写成除法算式吗生:可以,15÷3=5(条)
生:15只小鹿,每3只一条船,就是15÷3,需要5条船,就是15÷3=5(条)
师:除号表示平均分,15的名字是被除数,3的名字是除数,得数是商
15÷ 3= 5(条)
被 除 除 商 读作:15除以3等于5。
除 号 数
数
设计意图:两个问题的解决,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为引导出除法算式奠定基础。
(三)巩固新知:
我们帮助了小鹿,再去帮助一下小熊
出示问题: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
1、读问题,知道是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画一画,圈一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圈一圈,
3、除法算式:8÷2=4(条)
4、读一读,说名称
生:5除以2等于4,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生:8是被除数,2是除数,4是商。
生:8里面有4个2。
设计意图:有了前两个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完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随时表扬每一个学生出现的优点,巩固除法算式的读写和名称。
(四)达标反馈
1、分一分,填一填
14个桔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个。
2、摆一摆、填一填。
3、
(1)每瓶插2枝,能插几瓶?算式为: 。
(2)每瓶插5枝,能插几瓶?算式为: 。
4、24÷3=8,读作( ),其中除数是( )。
答案:1、7,14÷2=7(个)。
2、(1)3,,9÷3=3(个)(2)3,12÷4=3(个)。
3、(1),10÷2=5(瓶)(2)10÷5=2(瓶)。
4、24除以3等于8,3。?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平均分可以写成除法算式
生:我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生: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填空
30÷5=6 读作( )除以( )等于( )
24÷6=4 读作( )除以( )等于( )
2、
(1)每次游走6只,( )次走完 ( 次)
(2)每次游走4只,( )次走完。 ( 次)
3、选择题(请填正确答案的字母)
①有12朵花,每3朵插入一个小花瓶,一共需要几个花瓶?正确的算式是( )
A、12÷2=6(朵) B、12÷4=3(个) C、12÷3=4(个)
②有6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多少个苹果?( )
A、6×3=18(个) B、6÷3=2(个) C、6÷2=3(个)
③下面的算式里,商是6的有( )
A、2×3 B、12÷2 C、35÷5
4、
28个梨,每个盘子里放7个,需要( )个盘子。
5、把21个桃子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个)
6、16个小朋友坐“旋转飞轮”一个座舱里可以做4人,需要几个座舱?
(个)
答案:1、30除以5等于6,24除以6等于4。
2、2,12÷6=2(次);3,12÷4=3(次)
3、C,B,B。
4、4,28 ÷ 7=4(个)。
5、21÷7=3(个)
6、16÷4=4(个)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10只小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狮子?
10÷5=2(只)
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15÷ 3= 5(条)
被 除 除 商 读作:15除以3等于5。
除 号 数
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利用学生喜欢帮助别人的童心,沿用连环画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解决问题时,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具的作用,让学生利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从实际中感悟“按份数进行平均分”和“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两种分法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从而建立平均分与乘法的联系,初步认识除法。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让学生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学习知识的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试一试,填一填。
把照片放入相册
24÷6=( )张 24÷3=( )张
24÷( )=3页 24÷( )=6页
答案:横着:4,8,8,4。
资料链接:
除号的由来
在很早很早以前,古巴比伦人就用过“倒数表”把除数表示成六十进位制的小数,通过乘以除数的倒数来做除法。
关于除法的符号,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
1631年,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
数学上正式把目前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是瑞士数学家哈纳的功劳。哈纳在计算时,遇到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却没有恰当的符号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号“:”合二为一,哈纳用一条横线段“-”把两个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记号,就是现在的除号。
1659年,哈纳在苏黎士出版的《代数学》中,正式把现在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
5.4猴子捞月——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0的除法。
教学提示
本节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猴子捞月”为素材设计的一幅情境图,树上挂着成一串的3只小猴和河边的两只小猴都准备从水里捞月亮。一只小猴在喊:“快来捞月亮,分月亮啊!”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啊?”。
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解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先说一说是把几个月亮平均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列出除法算式后,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每一个数表达的意义,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此外,教师应补充一些生活实际中有关0的除法题目,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在大量感知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除以0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熟练掌握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并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
2、能区别两种平均分的分法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有关0的除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有关0的除法性质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理解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讲故事
师:同学们听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你能讲给大家听吗
生:从前有只猴子,来到井边看到月亮……
(表扬说的好的同学)
2、导入
今天就去发现猴子捞月中的数学知识。
3、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只猴子想捞水中的月亮
生:他们想了各种方法捞月亮
4、给出问题:
老师想知道5只猴子捞月亮,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从讲故事开始,《猴子捞月》这个故事孩子们非常熟悉,所以课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讲自己熟悉的《猴子捞月》,然后说出《猴子捞月》中有数学知识,孩子们就充满了兴趣,抛出研究问题,孩子们更是兴趣大增。
(二)探究新知:
1、说想法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认为每只猴子捞到了0个月亮。
师:同意这个想法的举手
(很多孩子都赞成这个想法)
为什么?
生:水中没有月亮,本来就是0,平均分给5只猴子还是0个月亮。
生:因为水中没有月亮,是0。
生:0个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0个月亮
(及时表扬说的完整的同学,让学生多说几遍)
2、说算式
同学们,已经发现《猴子捞月》故事中的数学知识了,那能不能用算式表达一下?
生:0÷5=0(个)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0个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0个月亮。
生:0个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0个月亮。
(让孩子们根据除法算式多说说表达的意思)
3、拓展
小猴子不知道是0个月亮,它们认为是猴子太少,于是又有猴子来了
来了1只
这时候,分月亮是
生:0个月亮平均分给6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0个月亮,0÷6=0(个)
又来1只
这时再分月亮
生:0个月亮平均分给7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0个月亮,0÷7=0(个)
又来2只
生:0个月亮平均分给9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0个月亮,0÷9=0(个)
接着来2只
生:0个月亮平均分给11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0个月亮,0÷11=0(个)
……
看到这些除法算式你想说什么?
生:都和0有关
师:今天我们就是在《猴子捞月》中,研究0的除法。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理解,水中的月亮是0,猴子分到的月亮是0。接着继续增加猴子,引出更多的除法算式,从而总结有关0的除法。
(三)巩固新知:
1、找规律:
你还能说出和0有关的除法算式吗
生:0÷20=0
生:0÷15=0
生:0÷7=0
生:0÷31=0
生:……
看到这么多和0有关的除法算式,你想说什么?
生:0除以任何数都得0。
2、引导正确规律
请你们仔细观察,我们这些算式,除数有0吗?
生:没有
师:根据我们对除法意义的理解,0÷0怎么理解
生:0个苹果,平均分给0个人,得到0个苹果
师总结:没有分就没有意义,除数不能是0所以,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等于0。
3、说规律:你能说一下吗?
生: 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等于0。
设计意图:给孩子们机会,自己说除法算式,教师进行及时的板书,放在一起后,让孩子们自己找规律,说出0除以任何数都得0。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得出除数不能是0,得到正确地规律: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四)达标反馈
1、
2、摆一摆,算一算
8个 ,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
8÷2=( )
把1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个。
15÷5=( )
3、我会口算
0÷8= 8×0= 0÷3= 3×0= 0+3=
4、小猫分鱼
平均每只猫能分到( )条鱼。
(条)
答案:1、10÷2=5(个),0÷2=0(个)。
2、4,4,3,3。
3、0,0,0,0,3。
4、0,0÷4=0(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生:我从《猴子捞月》中学会了0的除法。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填空
(1)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 )
(2)18里面有( )个6;5个2是( )。
2、我会算
0×9= 6×0= 0×0= 0÷8=
0÷7= 0÷5= 3×7= 4×5=
5×8= 5÷5= 0÷4= 18÷9=
3、摆一摆,填一填。
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个
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个
4、
郁金香:21枝
每个花瓶插3枝郁金香,需要几个花瓶?
□÷□=□(瓶)
5、找出规律,并填空
3、6、9、12、( )、( )、( )
6、有10个鸡蛋,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答案:1、0,3,10。
2、横着:0,0,0,0,0,0,21,20,40,1,0,2。
3、3,2。
4、21÷3=7(个)
5、 15,18,21。
6、10 ÷2=5(个)
板书设计
猴子捞月——0的除法
0个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几个月亮?
0÷5=0(个)
0÷6=0(个)
0÷7=0(个)
0÷9=0(个)
0÷11=0(个)
……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后进行的,《猴子捞月》的故事,孩子们非常熟悉,讲起来也是非常自信,在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中研究数学知识,孩子们都非常高兴,学习积极性也是特别高。接着出示情境图,找到里面的数学信息,5只猴子在捞月亮,老师抛出研究问题,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就知道得到0个月亮。引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0÷5=0,猴子不知道继续增加,得到了更多算式,发现都和0有关,引导学生自己出和0有关的除法算式,总结规律,引导正确答案: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这是这节课我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我对于为什么除数不能是0,出现的比较突兀,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小明家有3只公鸡,平均每只公鸡一天下几个蛋?
答案: 0÷3=0(个)
资料链接:
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当0是除数的时候,也就是把被除数平均分成0份,但实际上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算被除数不分份,至少也是一份,所以,让0作除数没有意义。
另外,反过来看,如果0是除数,那么它与商相乘,就是被除数,不论商是什么,被除数总得0,这样被除数不能确定,所以,0不能作除数。
教学精彩片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板书课题 揭示学习目标
(1)知识迁移,揭示课题
师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法、减法和乘法的计算,下面老师来考考你看掌握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0的加、减和乘法计算,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自然想到关于0的除法计算)
(2)板书课题,揭示学习目标
通过刚才的抢答我发现关于0的加、减、乘同学样已经掌握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0的除法计算,用0的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3)创设情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① 下面请听《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②故事好听吗?光好听还不行,还要学会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动画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将问题蕴藏在动画《猴子捞月亮》里,不仅仅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更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动脑思考:“猴子捞到月亮了吗?”“把捞到的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月亮?”从而自然的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学习0的除法
(1)师: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每只小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这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下面三个问题,听准合作要求:交流完了的小组就举手,交流的最快和最热烈的小组加1分,最慢的减1分。好开始。
(设计意图:使学生你说我讲,从而进行对问题的初步发现——进行讨论——达成意见的过程。)
(2)小组汇报: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两个小组汇报),师边问0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0表示什么意思?大家都同意这些说法吗?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意见?老师有个疑问想请教大家:为什么这些小猴子一共捞到了0个月亮?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0除以5还得0呢?想法一:因为本来就没有,是0平均分后还是0,想法二:因为只有0乘5才得0。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表述,体会成功的喜悦。)
(3)刚才是5只小猴子捞月亮,如果把月亮平均分给6只小猴、7只小猴、8只小猴怎样列式呢?通过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0除以任何数都得0)
(4)请思考:师:真是这样吗?请同学们思考5÷0=?,为什么会没有得数呢?原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会得5。所以这个式子行不行?0能不能做除数?
(5)归纳总结: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读两遍)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