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课件(幻灯片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3.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课件(幻灯片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23 20:3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张PPT。核心素养目标: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3.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4.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2、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3、学生同桌间互听互读。读懂词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选择你喜欢的词句进行朗诵并说说你的理解或你喜欢的原因。1.思考:这首词由几个部分组成?
明确:三个部分:小序、上阕、下阕。2.思考: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明确:上阕,望月;下阕,怀人。3.齐读小序,看小序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明确:写作的时间,写作时的状态,抒情的对象。
读懂词情
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又抒写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梳理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明确:苦闷—矛盾—豁达—乐观
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面对一轮皓月,“你想对明月说……”或“你想对弟弟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述当时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者在词中有情有理,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说:“中秋词,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现在就让我们来读出这首词的美吧!
读出词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积累“月”诗词请以“东坡大师,我想对您说……”展示,来表达你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课堂小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