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诗词三首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诗词三首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25 11:0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13 诗词三首第三单元美文诵读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远处传来放荡不羁的吟诵声。只见一人身着一袭青衣,长发随着夜风飞扬在这明亮的月色下,说不出的洒脱飘逸。胸藏万壑凭云吐,饮浊酒一杯,笔墨挥舞间,大唐的盛世繁华尽现眼前。但面对奢靡浮华,他只吟得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不愿卑躬屈膝的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长袖一挥,愤然离去,哪怕前路困难重重,依然高挂云帆,直济沧海。课前准备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有《刘宾客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与其父其弟,合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二、创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经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最后被“赐金还乡”,诗人“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在朋友为他饯行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酬赠诗。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下此诗回赠。
《水调歌头》是苏轼宦途失意,贬官密州之时做的一首词,苏轼和弟弟苏辙情谊深厚,此时的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经有七年多没有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了这首词。课文研读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描述《行路难(其一)》的情景。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用,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封冻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但我坚信乘长风破巨浪的机会一定会到来,那时我将高挂云帆,远渡沧海。2.感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结构美。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悼念朋友,自己回故乡的场景,使激愤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激愤之情达到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激愤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3.《水调歌头》前有一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4.《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写了哪些内容?交代作词时间——中秋,缘由——兼怀子由,总领全文。上阕:望月写想象、联想之景,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阕:对月怀人以及探求人生哲理,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四、品味鉴赏
1.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四句诗。前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比喻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后两句借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2.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在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唱出无穷的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3.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结尾句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充满自信,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写了什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境界?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这两句诗原意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懑,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能表现出诗人心胸的豁达。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对现实社会不满,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这一问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作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抒发了词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愁怅和对亲人的怀恋之情。这是词人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感情也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乐观豪迈的情怀。课文总结主题情感
《行路难(其一)》抒写了作者在仕途上遭遇艰难时,产生了抑郁苦闷的情绪,但仍盼有一天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他乐观坚定的人生信念,洒脱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情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诗人借酒作诗答谢友人,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诗人坚定和乐观的精神。
《水调歌头》上阕写对月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既反映了作者宦海失意的思想苦闷,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豁达的胸襟,表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写作特色
1.《行路难(其一)》
①细节描写;②象征、比兴手法;③典故的运用。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结构巧妙;②恰当用典;③运用对比,将人生哲理寓于景物之中。
3.《水调歌头》
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结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