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4~6页。[教材简析]这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体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思维方法。教材在例题中提供了农村小学校园的部分场景,呈现了果树、电灯杆、石桌、石凳、以及小朋友上滑梯、跳绳等景物和场面,为进行人及物体的比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材又示范性地提出了比较哪根绳长,哪个人高,哪个水果重等问题,突出了比较方法的探讨,提供了比较结果的表示形式——画“√”然后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这样安排,皆在启示教师由扶到房,带领学生组织比较活动,经历比较过程,得出比较结果。[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活动,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初步建立比教的意识。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判断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教学现象月事实,培养对教学学习的积极感情。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初步培养合作意识。[教材重点]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经历比较的活动。[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话:小朋友,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儿童乐园,在那里我们数了物体的个数。知道数一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这节课咱们一起到了一所农村小学的校园去看看。(呈现例题情境图)瞧,小朋友在校园里玩的多开心,你们看到了什么?先互相说一说,再大声的说给大家听。(学生交流后,师指名发表意见)师作简单介绍,今天,我们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数学,那就是“比一比”。(板书课题)[设计说明:校园活动场地是学生熟悉的场景,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师生合作,学习新课。比较哪根跳绳长。(呈现2个小朋友跳绳情境)谈话: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根跳绳长吗?好像不太容易看出来,那怎么办呢?小朋友,瞧,老师带来了两根跳绳,大家互相说一说,该怎么比它们的长短呢?(指名发表意见)引导:你们说得对,谁上来演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演示)把两根跳绳并在一起,我们先地这头对齐,再看另一头,看,红跳绳多出一段,所以红跳绳比黄跳绳 ?(对了,长)那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呢?(指名发表意见)请小朋友把刚才的过程互相说一说。谈话:小朋友不仅要想出比的方法,还能说出比的结果,会想,会说,会写,咱们来看看豆荚老师有什么要求?(呈现情境图)师读题请小朋友打开书本第4页,在书上画一画。提问:谁来说说在哪根绳后面的方框里画的“√”?你总么看出来下面的红跳绳比上面的黄跳绳长的?(指名发表意见)变式练习(呈现情境图:2根红、蓝毛线,两头都对齐,启发猜想一根直的,一根弯的)我们继续来看,这里有2根毛线,第一根是红色的,第二根是蓝色的,这两根毛线,这头是对齐的,另一头也是对齐的,那么这2根毛线是不是就一样长呢?如果不是,那究竟是哪根长呢?小朋友先独立思考,在互相交流交流。(交流后指名发表意见)演示:我们一起来看,这两根毛线两头都是对齐的,不过第一根毛线,中间是弯的,第二根毛线中间是笔直的,如果把第一根毛线拉直。(演示)那就第几根毛线长了?对了,第一根毛线长,在后面方框里画“√”游戏:谈话:小朋友,我们说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师演示,这有2支铅笔,一支黄的(短),一支红的(长)这两支铅笔,一头看的见,一头看不见,在老师的手心,你们猜猜看,哪根铅笔长?(让学生充分猜想)我们一起来看吧!原来是红铅笔长啊,你上当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指名发表意见看看)原来露出来的部分是黄铅笔长些,握在老师手心的部分可没有对齐呀!好!咱们就把铅笔的这头对齐吧!现在看一看,很清楚了。红铅笔比黄铅笔长!小朋友我们观察物体可要全面噢![设计说明:先初步让学生自主探讨比较方法,再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达比较结果。后再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更有意义的接受,更灵活的掌握比较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比较上滑梯的哪个小朋友高谈话:刚才,我们用比一比的方法,比较了物体的长短。请小朋友继续看图(呈现2个小朋友站滑梯上情境),谁来给这两个小朋友起个名字?(生起名,师板书。如:左边小明,右边小刚)提问:小刚和小明要比比谁的个子高,可一个站在上一层,一个站在下一层,这怎么比呀?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该怎么比呢?(同桌讨论,指名发表意见)谈话:有同学说可让他们站在同一平面上,比出高矮,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好!咱们请2个小朋友到讲台前来表演一下吧!指定二人(稍矮代表小明,稍高代表小刚)到讲桌前背靠背站直,全班观察。提问:谁来说说比的结果: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把意思说清楚吗?提出要求:接下来,看看白菜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呈现情境)哪个人高?高的画“√”,你们能画一画吗?请同学们在书上第5页上画一画。[设计说明]:给小男孩起名便于表达,让学生演示,让全体小朋友感受比较方法,让学生换一种说法说出比较结果,为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轻重谈话:刚才小朋友也表演了,我们只要把2个小男孩站在同一水平面上比一比,就比出了小男孩的高矮了。请同学们继续看图,这是什么?(呈现情境图:跷跷板)来了这样两个小孩(瘦小孩,胖小孩)提问:他们两个坐在跷跷板的两端,跷跷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指名发表意见)情境图演示:胖小孩比较重,这个跷跷板就压下来了,这个小孩比较轻,他坐的这头啊!跷跷板就翘上去了。谈话: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较轻重的问题,这两个孩子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那如果让你比较老师这带来的2个水果,呈现:石榴、柿子,你还能一眼就看出哪个轻,哪个重吗?好像不能看清——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指名发表意见,可能回答用手掂一掂)谈话:掂一掂是比较轻重的办法,谁上来掂一掂这两个水果的哪个轻哪个重呢?(指名几人到台上掂一掂)谈话:刚才有小朋友说石榴重,有小朋友说柿子重,有的说分不出来。你们还想到什么办法吗?看,老师带来了一架天平(呈现天平情境图)我们把石榴、柿子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噢?放柿子的这端压下来了,放石榴的这端翘上去了。小朋友,看书上第5页,茄子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完成后,提名说说,为什么在柿子下面的方框里画“√”。[设计说明:用比较胖瘦2个小孩的轻重,自然过渡到比较2个水果的轻重,指出用掂量是比较轻重的最简单方法,当掂量不出谁轻谁重之后,用天平去比较,就能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了比较轻重方法的探索过程,学生会产生比较深的感受。]在情境图中找出其他物体进行比较。谈话: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小朋友用眼睛,仔细观察,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了,你还能在这幅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呈现农村小学情景图)请小朋友们看过,比较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发言。[设计说明:既对上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又是对下段学习活动的发动。]巩固练习,内化新知谈话:小朋友,接下来是想想做做的时间了,请看第一题。“想想做做”第1题(呈现情景图)谈话:请小朋友同桌两人比一比,他们先拿出几枝铅笔来比,又拿出几枝铅笔来笔?(指名回答)请同桌小朋友每人先拿出一枝铅笔比一比,再一共拿出3枝铅笔,比出哪一枝最长。学生活动。活动后提问:哪一桌的两位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谁的铅笔长?你们是怎么比的?哪枝铅笔最长?你们又是怎么样比的?(指名发表意见)“想想做做”第2题(呈现情境图)师读题后引导:小男孩和小女孩看似一样高,是这样吗?看仔细了。(指名发表意见)提问:你怎么知道坐车的小男孩比推车的小女孩高吗?(指名说出想法)你觉得推车的小女孩可爱吗?为什么?再看:这里的3个小动物,哪个小动物最高,最高画“√”,哪个小动物最矮,最矮的画“O”,请小朋友在书上画一画。画好后,指名发表意见。追问:小熊比小兔高,你为什么不在小熊下面方框里画“√”?[设计说明: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变式的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按题目要求去做。]3“想想做做”第3题(呈现情境图)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这是第一条,这是第二条,走哪条路迁?近的画“√”,小朋友在书上做一做。(指名说出答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直路近,拐弯的路远)“想想做做”第4题提问: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为什么你在大红萝卜下面画“√”呢?启发后得出:一个大红萝卜和三个小胡萝卜重量是相等的。那么一个大红萝卜和一个小胡萝卜相比,当然是大红萝卜重啰!老师这还有最后一道智慧题,小朋友们敢挑战吗?谈话提问:你看有两块一样重的泥巴。第一块捏成了一个大球,第二块捏成了三个小球。现在把一个大球和三个小球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出示天平图3种情况)提问:你们认为会是哪个答案呢,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交流。(交流后,指名发表意见)师公布答案:并再次引导小朋友得出捏成的一个大球和三个小球相等的原因。[设计说明:此题开发小朋友思维,让小朋友明白有些物体的长短,轻重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作出判断。]全课总结,体验收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老师希望小朋友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经常的看一看,比一比,你会发现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