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课件(34张ppt)+朗读+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怀疑与学问 课件(34张ppt)+朗读+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24 17:58:54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18 怀疑与学问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做学问三大境界【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代表作】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程颐( ) 譬如( )  
虚妄( ) 停滞( )
流俗( ) 墨守( )yípìwàngzhìliúmò譬如:例如。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墨守:因循守旧、死守。停滞:停止。阅读课文,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2)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二部分:(3—6)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 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阅读第一部分,说说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者先要会疑。”——程颐文章的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作用:提出了论点;
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阅读第二部分,根据内容划分层次。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说说第三段的内容有什么内在关系,这段有何作用。“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做学问也是这样……”因果 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观点:作用: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下文紧接着就谈论如何对待这“传说”。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四段可分为哪几层?分别讲了什么? 1.“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事前的思索和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有什么科学根据?”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腐草为莹:据《礼记·月令》篇:“季夏之月……腐草为萤”。 3.“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举例论证: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第三层。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读书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亦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内容:阅读第六段,说说开头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②内容上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总论点。两个分论点的基本含义:“怀疑不仅是……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事理分析得透辟周密。 ①文章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说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说明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说明传说不一定可靠,而从传说找证据又为治学所不可缺少,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事前思考这个道理。 ②对什么叫“怀疑的精神”,作者阐释得十分明确。所谓怀疑,是指决不轻信,是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决定信与不信;进而又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③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将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3.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课后练习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随堂练习1.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说明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学贵知疑
陈漱渝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精神的资源,进步的阶梯,生活的风帆,可谓言之不虚。人的知识大多来源于间接经验,而书籍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
  但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书籍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需要我们阅读时采取一种辨析的态度。比如,要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不能不读以“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著称的《史记》。但当代考古成果证实,《史记·高祖本纪》中关于项羽“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的记载纯属子虚乌有。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不能不阅读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这部中国古代药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中,也有内容的失误,引文的错讹。书中对于有些语源的考证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比如“琥珀”,原系叙利亚语或波斯语的音译,而李时珍却解释为“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文化经典尚且如此,更遑论其它著作。“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摄像、电脑)的不断更新,在上世纪中叶,口述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史学学科兴起。它纠正或
  丰富了文献记载的内容,填补了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空白,真可谓功莫大焉!然而,由于访谈者的误导,或口述者的记忆扭曲,口述史料尤其需要辨伪存真。仅以有关鲁迅的口述资料为例,不仅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说法可能大相径庭,而且同一人对同一事的说法有时也前后不一,常常以今日之手批昨日之颊。我手头刚好有一本新出的《新文学史料》,其中辟有“施蛰存专辑”。“专辑”中提供了张芙鸣先生的一份访谈记录:施先生说,1933年他跟鲁迅论争时一开始并不知道“丰之余”就是鲁迅的笔名,后来坚持进行论争,仅仅是“年轻气盛”。而同一“专辑”杨迎平先生的访谈记录,却提供了施先生的另一种说法:“知道,一开始就知道‘丰之余’是鲁迅,鲁迅的东西闻都闻得出来。”这里出现了两种说法,究竟是口述者的问题,还是记录者的问题?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象山集·语录》)有人将此语引申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阅读者而言,这种怀疑精神不仅是一种治学之道,而且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唯崇实的品德节操。人缺乏这种素质,怎能读书治学乃至立身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