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选择题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界线大体在( )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
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南方地区地跨我国地势的( )
A.第三级阶梯 B.第一、二级阶梯 C.第二、三级阶梯 D.第二级阶梯
3.全部位于南方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
A.四川省 B.内蒙古自治区 C.山东省 D.陕西省
4.下列山脉不属于南方地区的是( )
A.巫山 B.南岭 C.武夷山 D.巴颜喀拉山
5.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部分省份受到雪灾的影响,下列四幅图中,反映南方地区气候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6.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香蕉、芒果等水果主要生长在( )
A.热带 B.亚热带 C.暖温带 D.中温带
7.下列属于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是( )
A.甜菜、苹果、油菜 B.葡萄、甜菜、棉花
C.甘蔗、油菜、柑橘 D.甘蔗、花生、甜菜
8.下列属于南方地区商品粮基地的是( )
A.华北平原 B.江汉平原 C.三江平原 D.松嫩平原
二、综合题
9.阅读有关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A,造成我国东部油菜开花日期由南向北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
(2)读图B,图中A是___省,安徽省的简称是_____。
(3)读图C,武汉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夏季___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___。
(4)读图B,归纳我国油菜集中产区主要分布特点 。该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D 5.C 6.A 7.C 8.B
二、9(1)纬度因素(2)湖北 皖
(3)高温多雨 温暖少雨
(4)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 水稻 地形: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灌溉水源便利等。
同步训练2
一、选择题
1.关于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B.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
C.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D.风吹草低见牛羊
2.南方地区的民居屋顶坡度较北方地区大,原因是( )
A.主要是突出民居的居住功能,外表显得气派豪华
B.这是由于南方地区降水多,屋顶坡度有利于排水
C.主要是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决定的
D.这是由于南方地区的河流密集,河网密布决定的
3.关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部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B.同时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
C.不受冬季风的影响
D.主要灾害性的天气有台风、梅雨、干旱
4.下列不属于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是( )
A.海南岛 B.山东半岛 C.雷州半岛 D.云南南部
5.有些裸露的红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被人们称为( )
A.“红色沙漠” B.“紫色盆地” C.“北大荒” D.“天府之国”
6.下列钢铁工业与其铁矿来源连线正确的是( )
A.四川攀枝花——马鞍山钢铁厂 B.安徽马鞍山——攀枝花钢铁厂
C.湖北大冶——马鞍山钢铁厂 D.海南石碌——上海
7.下列煤矿与其所属的省区连线正确的是( )
A.淮南——贵州 B.六盘水——安徽
C.攀枝花——四川 D.石碌——上海
8.分布于江南丘陵的经济林木是( )
A.茶树、油茶 B.红松、紫椴 C.苹果树、柿树 D.橡胶树、椰子树
9.南方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作物耕作历史悠久,劳动力充足 B.本区平原面积广大
C.本区的土壤肥沃 D.农作物生长期长,水热条件好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到:“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在-40℃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完成10~12题。
10.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
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11.王教授家乡的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2.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
A.芒果 B.荔枝 C.龙眼 D.柑橘
二、综合题
13.读南方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 (山脉)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2)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A ,B ,C 。
(3)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湖,它位于我国的 省。
(4)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河流名称:E是 ,F是 。
(5)G岛为 气候。
参考答案
一、1.C 2.B 3.B 4.B 5.A 6.C 7.C 8.A 9.D 10.D 11.C 12.D
二、(1)秦岭 (2)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3)鄱阳 江西(4)长江 珠江(5)热带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