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1课 古 代 埃 及约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约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此后,古埃及几度分裂,并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埃及这个国家还在,但是古埃及作为一个文明已经灭亡了。文明的灭亡意味着古代的语言和文字无人知晓,宗教被人遗忘,古代埃及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也都不复存在了。文明的灭亡本质上是知识和文化的灭亡。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最为突出。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绘制的星图古老埃及被刻记的象形文字石头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将预示着尼罗河泛滥的天狼星作为一天的开始。
经常测量被尼罗河泛滥冲毁田亩的面积的需要催生了古埃及的数字与几何学。
尼罗河边生长的纸草为古埃及发明了造纸术,使埃及的文明有了廉价的介质。也正是这种纸草制造出的大船使埃及发展了世界上最早的航海术。
对于庞大水利系统的管理催生了管理科学和法律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埃及的医学也诞生了。
……尼罗河培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二、金字塔How?高约146.5米边长230多米200多万块巨石每块2.5吨左右胡夫金字塔二、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整个雕像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高20米余,长50余米,雕像的一个耳朵就有2米高。二、金字塔小组活动: 胡夫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从当时技术水平出发,试着解开金字塔建造的谜团。小组一:如何开采如此巨大的石料?小组二:如此巨大的石料如何运输?小组三:如何将如此巨大的石料运往高处堆砌?二、金字塔 在河流与胡夫金字塔之间建造运河,金字塔四周盖了水渠, 藉由水的浮力运送石头。 利用皮筏和绳索固定石块,让石头浮起来。 在往上的渠道中间,古埃及人设置了许多道闸门,当第一道闸门开启的时候,石头就会浮到第二道闸门处,再关闭第一道,打开第二道,如此类推。二、金字塔 为了建设金字塔,古埃及人必须穿过沙漠运来巨大的岩石和石像。因此古埃及人把这些大物件放在木橇上并由工人拉动。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FOM组织的物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古埃及人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来运输巨大沉重的金字塔石块。古埃及人把沙地弄湿。如果水的比例合适的话,他们就可以减少一半的劳力。
据悉,一张古埃及图画显示古人也懂得这一技巧,在古埃及墓室发现的一张壁画中,一位男子站在滑橇前方,在滑橇移动正前方的沙子中浇灌水。二、金字塔 埃及人要怎么确保每颗石头都能达到标准的53度?
应该是使用了原始的水平尺。将这种尺放在石上测量,只要水面不倾斜,就可以得到准确的角度。二、金字塔 2000年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而是由人工将破碎的石灰石掺和一种矿物质粘结剂浇铸而成的。此理论的依据之一是他在一石料中发现了一英寸长的人发。之二是他发现石料中夹有矿物质和气泡。就采石场的岩石取样化验对比得知:天然石块是不会含有这两种物质的。二、金字塔 金字塔的建造方式一直是所有考古学家们想破解的千古谜题。甚至有人怀疑当中借助了外星人的力量。 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三、法老的统治Why? 曾有学者认为是胡夫金字塔是10万人以20年的时间建成的。 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如此大规模的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铭文》 三、法老的统治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无上的权威古埃及国王称法老。军权政权财权神权“神之子”三、法老的统治 法老拥有无上的权威,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国王发起怒来,还经常亲自用王杖责打大臣。三、法老的统治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 古代埃及第1课 古代埃及——神秘的国度,无上的权威金字塔在哪里?金字塔如何建造?为什么要建金字塔?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二、金字塔三、法老的统治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 古代埃及 古埃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我国奴隶制时期的周朝君主被称为“天子”。一个在北非,一个在东亚,为什么两个国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出现了类似的“君权神授”的专制统治呢?这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课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