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十章 压强和浮力 第4节 浮力
学科
物 理
授课班级
八年级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这节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笔者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深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因此,笔者按教材的顺序:从认识浮力开始、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到学习阿基米德原理顺理成章,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接近两个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现象捕获能力,但对现象的分析还缺少理性思维。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知识技能的螺旋式上升、学生情绪情感的波浪式前进。
三、教学环境分析
出于对学生学情和课题需要,我们设计了导学单,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原当时的信息情景,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课堂中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设置多媒体的情境,利用实验、相关图片等信息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使学生亲临现场、亲身体验,从而充分感知浮力,领略物理学的神奇魅力!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感知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2)练习使用探究实验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的建立及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通过小组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和观察给学生,以小实验贯穿这节课的始终,创设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情景,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分析→小结,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在探究发现中学,在研讨交流中学,在合作互动中学。
教学环境选择和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
2.教学用ppt课件、投影仪、屏幕、电脑,实物展台
3.学生实验器材:乒乓球、大球、弹簧测力计、重物、橡皮泥、细线、水、盐水、烧杯。
4.学生用活动方案(每人一份)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感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板书设计
1.1、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是一种波——声波
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四、声音的速度:在空气中340m/s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浮力一课采用:问题引入→自主实验→感受发现→归纳表达,这就从根本上实现了由教师拉着学生进入知识领域向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转变,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浮力”教学精心设计了随堂小实验,并由学生分组协作实施,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的存在;通过比较塑料圆柱浸入液体前后弹簧刻度的变化,理解和发现与“浮力”相关的因素;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失败与成功均尽显其中。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分析→小结,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在探究发现中学,在研讨交流中学,在合作互动中学。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课:
设置情景,引入新课(用时大约1分钟)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
请一位同学来打开箱子,让大家看个究竟。
(学生打开箱子)氢气球升空了,是因为它受到了…
引出课题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课:
1.浮力的概念
(用时大约5分钟)
演示实验:浮力的方向
学生实验:将一大球用力压入水中,撤去外力后,大球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
学生展示:结合体验和生活经验谈谈对浮力的认识。
完成《导学单》的第一幅作图题
运用平衡力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理论推导浮力的方向,为后面下沉物体受力分析奠定基础。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用时大约10分钟)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
完成《导学单》的第二幅作图题。
小组合作探究,并将测量结果填入《导学单》的第一个表格中
学生根据平衡力的知识推导出 F浮=G—F拉。
让学生体验下沉的物体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浮力的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用时15—20分钟)
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
把学生的猜想总结到黑板上,以方便后面的实验探究。
对大家大胆的猜想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也当一次小科学家用科学实验验证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式实验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分组展示。
猜想:
h
V排
ρ液
G物
根据猜想自选器材,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分组实验,可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找几组实验数据,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结论。
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总结结论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
运用反馈调整教学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用时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
你记住了哪些知识
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提出存在的问题
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
思考课本www内容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又可以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还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