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课件 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课件 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24 20:1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学写读后感 住的梦 老舍
在北平与青岛住家的时候,我永远没想到过:将来我要住在什么地方去。在乐园里的人或者不会梦想另辟乐园吧。在抗战中,在重庆与它的郊区住了六年。这六年的酷暑重雾,和房屋的不象房屋,使我会作梦了。我梦想着抗战胜利后我应去住的地方。
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我到过杭州,只住了两天。那是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上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山上的光景如何?没有看到。三四月的莺花山水如何,也无从晓得。但是,由我看到的那点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中的。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并没有什么奇峰或巨瀑,也没有多少古寺与胜迹,可是,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到处都是绿,而且都是象嫩柳那么淡,竹叶那么亮,蕉叶那么润,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的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这个绿色会象音乐似的,涤清了心中的万虑,山中有水,有茶,还有酒。早晚,即使在暑天,也须穿起毛衣。我想,在这里住一夏天,必能写出一部十万到二十万的小说。
假若青城去不成,求其次者才提到青岛。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爱它。不过,春夏之交,它有雾,虽然不很热,可是相当的湿闷。再说,一到夏天,游人来的很多,失去了海滨上的清静。美而不静便至少失去一半的美。最使我看不惯的是那些喝醉的外国水兵。秋天,游人都走开,这地方反倒更可爱些。 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园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
冬天,我还没有打好主意,香港很暖和,适于我这贫血怕冷的人去住,但是“洋味”太重,我不高兴去。广州,我没有到过,无从判断。成都或者相当的合适,虽然并不怎样和暖,可是为了水仙,素心腊梅,各色的茶花,与红梅绿梅,仿佛就受一点寒冷,也颇值得去了。昆明的花也多,而且天气比成都好,可是旧书铺与精美而便宜的小吃食远不及成都的那么多,专看花而没有书读似乎也差点事。好吧,就暂时这么规定: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
在抗战中,我没能发了国难财。我想,抗战结束以后,我必能阔起来,唯一的原因是我是在这里说梦。既然阔起来,我就能在杭州,青城山,北山,成都,都盖起一所中式的小三合房,自己住三间,其余的留给友人们住。房后都有起码是二亩大的一个花园,种满了花草;住客有随便折花的,便毫不客气的赶出去。青岛与昆明也各建小房一所,作为候补住宅。各处的小宅,不管是什么材料盖成的,一律叫作“不会草堂”——在抗战中,开会开够了,所以永远“不会”。
那时候,飞机一定很方便,我想四季搬家也许不至于受多大苦处的。假若那时候飞机减价,一二百元就能买一架的话,我就自备一架,择黄道吉日慢慢的飞行。《住的梦》你读了吗?
情节索引! 在老舍看来,理想的住的地方一年四季是不同的:
春天是杭州,因为二十年前的二月作者曾在此住过两天,彼时春光正好,认人感觉如同生活在诗画之中;夏天最理想的是青城山,因为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因为 ;冬天还没打定主意,不是成都便是昆明。 在老舍看来,理想的住的地方一年四季是不同的:
春天是杭州,因为二十年前的二月作者曾在此住过两天,彼时春光正好,认人感觉如同生活在诗画之中;夏天最理想的是青城山,因为青城山幽静而绿意盎然, 能 涤荡心灵,激发人的创作欲望;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因为 天气适宜,美食、花草、景色宜人,衣食住行都使人满意 ;冬天还没打定主意,不是成都便是昆明。《住的梦》你的感受?
圈点批注! 到处都是绿,而且都是象嫩柳那么淡,竹叶那么亮,蕉叶那么润,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的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 旁批1:三个“那么”,准确传达出青城山的绿淡雅而光润的特点,令人赏心悦目;“颤动”一词则让这片绿色缓缓流动,沁人心脾。老舍雅致风流的语言在这一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浮想联翩。 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 旁批2:“爆”,“弄”两个字富有表现力,“啊”则直接表达作者的感叹。幽默风趣地表现出在秋天的北平即使没有太多的钱也可以过上有滋有味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北平生活的无限满意和满足。 尾批2:我认为《住的梦》营造了美好的“梦”,这个“梦”以现实为参照,既批判现实,又可慰藉人们的心灵,让人超越或逃避现实。
理由: 尾批2:我认为《住的梦》营造了美好的“梦”,这个“梦”以现实为参照,既批判现实,又可慰藉人们的心灵,让人超越或逃避现实。
理由:作者在《住的梦》一问中,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写他心中对生活的向往,但是这种向往又不是没有根基,除了结尾处调侃地说想“买飞机”,几乎每句话都落在了现实之上。这一美好的理想以抗战为背景,在其中也可以看到现实的无奈:“这六年的酷暑重雾,和房屋的不象房屋,使我会作梦了。”“在抗战中,开会开够了,所以永远“不会””表现出作者在战争生活的艰辛和身不由己。作者这个好玩的梦,既是对无奈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战后美好生活的想象,借以消解现实中的种种无奈,获得心灵的慰藉。《住的梦》你的论述?
比较联系! 老舍《住的梦》 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都对“住”有理想的描述,探究两篇文章内容,我有这样的发现: 老舍《住的梦》 和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都对“住”有理想的描述,探究两篇文章内容,我有这样的发现:老舍追求的是个人能在理想的地方度过四季,赏美景、品美食、读书、写作并获得心灵的宁静;而杜甫的追求是如他这样的“天下寒士”皆能居有定所,希望能有千万间宽阔的房屋为天下寒士遮风避雨。他们身处战乱年代,都追求安定祥和的生活,但其内涵却不尽相同,杜甫追求的是他人生活的安定,体现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理想;而老舍追求更侧重于精神层面,追求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和精神家园。怎样写读后感?适当引述
真切感受
深刻论述适当引用和转述原文读后感的开头应该适当引述原文,也就是交代“感”从何来。
引述原文:
(1)对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
(2)对原文加以概括进行间接引述
(3)两者兼用
注:切勿大量抄写原文或复述原文。
紧扣“感”点,从原文中找到引发感想的原因,抓住要点适当引述,能统领后文,才是好的引述。
例如:《<昆虫记>读后感》开头对原文做了引述:
“假日里,我读了一本书叫《昆虫记》。书中详细描写了很多昆虫的动作、习惯等。这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书中,我最喜欢的昆虫是蝉。‘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
分析:
这里既有概述,又有对原文中感受较深句子的直接引述。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是下文作者 “感” 的生发点。 观点要集中、明晰、独到、新颖“ 议” 是作者的感触,也是作者的观点。
例如:《<老人与海>读后感》
开头简单概述小说内容后,掷地有声地写道: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象征着‘ 压力下仍保持优雅 ’的美国‘硬汉’。在我看来,海明威在小说中反映的是人对爱的终极诉求。”论述要深刻:多方比较、紧密联系 自己的感受如何获得读者的认同和共鸣,需要作者通过联想和生发去印证。
联系什么?
联系什么?一、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
1.你阅读过的其他哪些作品?
2.同一个问题,其他作品的观点如何?
3.和其他作品相比,这一部有何特色?
选择加工写入文章,印证自己感受,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
1.自己曾有过哪些类似的经历?
2.作品反映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没有?
注意:联系要具体、恰当、有针对性,突出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感,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读《凡卡》有感
我一口气读完了《凡卡》这篇课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为九岁的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仿佛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骂。
凡卡太可怜了,他才九岁,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儿童却受着这么多的折磨,老板、老板娘动不动就打他,伙计们想方设法捉弄他,谁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断地增加营养身体才会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点儿面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渣,至于菜啊,茶啊,根本没有,到了晚上睡觉时,每当老板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摇那个摇篮,如果睡着了,还会挨老板的打。读到这个情节时,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如今,我们也是十来岁的少年儿童,可和凡卡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们都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老师像辛勤的园丁,精心教育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全面提高素质还给我们建立了电脑室,阅览室,自然实验室等,每天我们都能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技能。父母为了让我们身体长得结实,天天为我们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我们多幸福呀!
读过《凡卡》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儿童却过着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们不是生长在同一社会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统治之下,那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富人终日花天酒地而穷人却度日如年穷困潦倒。我们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们儿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国家还为我们少年儿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起到了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
人们常说,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们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学习,长大更好地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让更多的儿童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读)(概)(议)(联)(结)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三、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写作训练 唱响理想与信念之歌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当第五次翻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保尔仿佛早已成为我的朋友。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觉,这次,我听到了理想和信念发出的强音。
保尔柯察金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壮丽诗篇。他关于人生意义的许多哲理性思想已成为我们的人生箴言。“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将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坐标。
人的理想就像一盏明灯,照耀着人们前行。尽管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了,但理想和信念亘古不变。有人说,“没有盖茨式人物的时代是遗憾的。没有保尔精神的时代是可悲的。”“以‘保尔精神’创造‘盖茨奇迹’,才能成为真正的无愧于时代的英雄”。这个时代更需要理想,我们的奋斗更应具备信念。
“有理想是件痛苦的事。”许多人心里都会这么想。确实,保尔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到最后他完成书稿却在途中丢失,这就是理想开的一个大玩笑。谁不曾想过放弃呢?有一个理想意味着需要自己的努力,每当我看到一些谈论理想的文章中写到的诸如“努力吧!攻破一个个目标,实现你的理想”的如此轻松的语句时,我就在心中暗暗嘲笑,理想是这么容易实现的么?但看到网吧里那一个个颓废的身影,我的心止不住颤抖,没有理想就会把人变成这副狼狈的模样吗?一个个自杀的案件血淋淋地展现在我面前时,我不禁感到悲痛,理想的轮廓一点点变暗又一点点燃烧!走过长街的尽头,那些贫穷孩子边捡破烂边背书的身影又深深烙印在脑海。理想!此刻,保尔的形象和故事又一次浮现在脑海,泣不成声却泪流成河。
放下书本,欲拿起杯子喝一口蜂蜜水,眼前的一幕让我怔住。
一只蚊子漂浮在水面,那么孤单的。两只细细的胳膊露出水面,翅膀断在水中。我难以想象它在死前痛苦地挣扎,它被蜂蜜吸引,当它发现这是一个陷阱时,一切都来不及了。它想到逃离,但诱惑使它毅然把头插入水中。
生命多么渺小。庞大的诱惑使它失去自我。这让我想到书中的由一个天真的,渴望爱情的小资产阶级小姐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的人物——冬妮娅,她的人生是十月革命前的苏联黑暗社会的缩影,这里隐藏着一种人性——信念的堕落。人一旦失去理想和信念,就只会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背后隐藏的陷阱,和那只蚊子是何等相似!
人们谈论信念时往往会想到“坚定”二字,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便十分善于抓住信念。信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体现在人的行动、精神上,并且改变着、控制着这个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念,那就等于灵魂不受控制,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他的生活将会暗淡无光,整个人都会萎靡不振;反之,一个人如果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那么他的身心仿佛注入新鲜血液,充满活力。失聪的贝多芬,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扣响了神圣的《命运》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而在古代中国,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多少例子告诉我们:在纷扰的尘世中,有许多脚步匆匆踏过,抑或是驻足一会便去了。而只有具备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才会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紧紧跟随,经过生活的锤炼,成为不朽的印记。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与信念是人生的指向标,而昨天的经典依旧是今天的导航。我仿佛看到,那挺立在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中的钢铁丝毫没有锈迹斑驳,依然具有着穿越时空、穿越人世间各种磨难的坚强意志,引领着人们向往理想追求光明的道路。21世纪的理想与信念之歌将由我们唱响,让生活的烈火将我们百炼成钢! 一曲论英雄 ——读《名人传》有感 痛苦和磨难造就的名人,本身就是另一阙《英雄交响曲》。——题记
我翻开《名人传》,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袭来,是英雄的气息?还是罗曼·罗兰在书页上留下的残墨?在那遥远的国度,仿佛奏响了交响曲,那是一阙浑然一体、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我一步步走入书中,用心聆听着这一曲英雄的礼赞……
第一乐章,那《灿烂的快板》急促而有力。
多么坚强乐观,多么桀骜不羁的贝多芬啊!
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如痴如醉的身影,他是谁?坐在钢琴架旁,手指和琴键相互拥抱亲吻,如此融洽!在他的指尖溜过的一个个音符组成了一曲《欢乐颂》,他不就是第二莫扎特——贝多芬吗!
英雄的气息正在袭来……父亲是酒徒,母亲是宫廷厨师的女儿。平凡的身世却掩盖不住他那音乐天赋。但当他将自己的一切,将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入音乐时,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他失聪了!不,这对于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你能想象一个画家失去四肢,一个厨师失去舌头,一个音乐家失去聆听的痛苦吗?但显然,谁也不能驯服这股桀骜不羁的力量,因为贝多芬成功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久久地,我的嘴里呢喃出这句话。是啊!耳聋!这一残酷的现实,让他直面人生;大自然!这一止痛的创伤膏,让他汲取力量;音乐!这一高尚的艺术,让他顽强拼搏。他接受了磨难的挑战,与其搏斗;他接受了命运的悲苦,与其抗争;他接受了现实的残酷,与其抵制。
啊!贝多芬,一位德国音乐家,一位伟大的英雄!世界带给他无尽的苦难,而他却带给世界无尽的欢乐。《欢乐颂》正是他这光辉灿烂一生的颂扬啊!
蓦然回首,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要永不言败,拾起信心,坚定意志,敢于搏斗。啊!坚强,乐观,不羁……灿烂的快板急促而有力。 第二乐章,那《葬礼进行曲》低沉而凝重。
多么坚毅执着,多么孤独悲苦的米开朗琪罗啊!
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坚毅卓绝的身躯,他是谁?站在脚手架上,仰面朝天,仔细地画着罗马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如此专注!在他的手边划过的一种种颜料构成了一幅《末日审判》,他不就是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米开朗琪罗吗!
英雄的气息正在袭来……他雕塑闻名于世的《大卫像》,创作精美绝伦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完成雄浑壮伟的陵墓雕塑。他究竟倾注入多少心血,花费了多少时间,才能造就这完美的艺术作品。他化痛苦为动力,化孤独为热衷,化磨难为挑战。舍小取大,他全身心投入艺术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全人类的文化艺术步入新的阶段!他的作品带来的是人们的惊叹,是沉醉,是倾叹,是赞扬。因为他对艺术的热爱早已融入其中。
“忧郁症是我的欢乐。”久久地,我的嘴里呢喃出这句话。是啊!孤独!这一自我封闭,让他执着狂热的追求完美和艺术.他的性格不同于贝多芬,一个内心充满忧郁,一个全身散发乐观。但他又和贝多芬志同道合,同样将自己的痛苦化作世界的欢乐。那一件件艺术品,不正是他的信念的行为表现吗?都是与神的灵魂相重合,都是受到丝丝感触而记录下的念想。
啊!米开朗琪罗,一位意大利雕塑家兼画家,一位伟大的英雄!也许他的内心是矛盾忧伤的,但我知道他并不悲哀,因为他给全人类留下财富而欢乐。神圣而痛苦的一生,我想对于他,最好的归宿便是死亡。
蓦然回首,做任何事都要尽心尽力,全身心投入,追求完美。啊!坚毅,执着,献身……葬礼进行曲低沉而凝重。 第三乐章,那《诙谐曲》活泼而灵动。
多么真诚永恒,多么严于律己的列夫·托尔斯泰啊!
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凝重静穆的身影,他是谁?坐在办公桌旁,手中的笔在纸上轻轻滑过,内心如此凝重!一个个文字拼凑成了最后一篇文章《有效的方法》。他不就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吗!
英雄的气息正在袭来……托尔斯泰,一生追求民主,追求真理,追求心灵的自由。命运之神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如同赐予最坚韧悲苦的人以笑星般诙谐的脸。贵族的生活,并没有带给他欢乐。反而,带给他的是内心的痛苦和革命。这场革命是彻底的,是深入灵魂的。他也许厌恶自己的贵族老爷身份,也许希望像普通人一样度过一生,也许想过将自己的一切都捐献给农民,就像聂赫留朵夫公爵一样。《诙谐曲》对他而言,是战斗之歌,是悲壮的献身之曲!
“人们只能单独接近上帝。”久久地,我的嘴里呢喃出这句话。是啊!只有单独接近上帝,才能将自己的心真正交托出来,并进行审视乃至审判。我想年老的列夫·托尔斯泰在决心离家出走前一定是单独接近了上帝。在那一刻,我想他的内心释然了。逃离贵族,在那凛冽的冬风中,在那即将远离这个地方的车站病逝。
啊!列夫·托尔斯泰,一位俄国作家,一位伟大的英雄!他创作的那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究竟激励了当时多少的热血青年!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他那崇高理想的追求,他所留下的一切一切,他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所作的贡献,又怎能用言语表达!他的生命和活力是永恒的,是会永远在《名人传》的文字间灵动跳跃的。
蓦然回首,升华灵魂,打败心中的敌人,为世界作贡献。啊!博大,真诚,平等……诙谐曲活泼而灵动。
第四乐章,那《极快板》热烈而欢腾。
乐观的贝多芬,执着的米开朗琪罗,博大的列夫·托尔斯泰。
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啊!罗曼·罗兰用那沉重的笔调,揭开了一个个英雄的面纱,无论从动作还是外貌,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心,都是如此真实,犹如梦回欧洲。穿插的一句句伟人的言语,更加深入人心。
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啊!你们顽强的品质和执着的精神将永存后世,你们遭受磨难和与其斗争的事迹将永存书中。这是英雄的赞歌,这是英雄的狂欢,这是胜利的喜悦!让我们一同欢呼雀跃,弹琴高歌,颂扬英雄主义的自由和凯旋。
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啊!我反复的看着,又合上,又打开,反反复复的回想。在那字里行间,我分明看到了二字,即“英雄”。
蓦然回首,在磨难未到来之前,我们总是浮华度日,虚度光阴。但当痛苦和磨难像刺骨的冬风袭来,像排山倒海的洪水涌来,像泰山压顶的巨石砸来时,我们是退缩,是逃窜,还是晕厥。在这时,我们才会发现平时考试失利、比赛失败、摔倒扭伤等外在痛苦又是这么的微不足道。心灵的创伤比肉体的损伤要来的猛烈。只有遇到痛苦和磨难,我们才能直面人生,只有直面痛苦和磨难,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因为“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啊!极快板热烈而欢腾,高亢而激昂。
一阙《英雄交响曲》消散入空气中,遥远的国度传来的乐音却从心底庄严地升起。我合上书,但在手指间,在书本上仍留存着气息,那是英雄的气息……让我们共同呼吸,一曲论英雄。 倾听自然 ——读《沙乡年鉴》散思 (1)葶苈花开
当夜月光朗朗。漂浮的一段枯木穿破了月影。沙乡的沼泽依旧平静着,只有雁群扇动的翅膀掠起一丝微风。睁开眼睛,却只有金色的阳光洒在窗棂——四月来了。
为了找到真正的春天,利奥波德愿意跪在泥土上,任凭它们弄脏自己的双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看见葶苈。
人们总说香的花不艳,艳的花也不香。但它们都有吸引蜂蝶的地方——葶苈都没有。
在书页上它是用两个少见的汉字构成的植物名称,在土地上也只是微弱的阳光孕育出的白色小花,不带任何迷人的芬芳。平淡无奇不足以形容它,因为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看见过它。利奥波德看见了它,用真诚的文字赞美了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理解葶苈。
名字被遗忘,绽放被忽略,却一点儿也不影响它舒展花瓣。同为白色的花朵,葶苈的确不如马蹄莲清丽动人。但它依然坚持着作为一朵花的信念——它要开花,无论是否有人观赏。
对于自然而言,葶苈是那么卑微;对于葶苈本身而言,它的生命又多么重要。
伟大的自然,就由亿万或大于或小于葶苈的生命构成。它们都有葶苈一样的心灵世界,生命属于个体,只为享受自己的价值而活。但凡是这样的生命,即使再渺小,也会被利奥波德们找到。一切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在实现自身的价值上,它们并不渺小啊;在寻找生命真谛的旅途中,它们并不卑微啊。
葶苈花又要开了,赏花人依旧不会来。可它们创造的微小的温暖,依旧能汇成四月里的艳阳天,在自己的原野上,散发光芒。我很小,但我很疲倦,葶苈轻轻地说。 (2)年轮纪史
在这个因破败而被社会遗弃的农场上,作者用斧子努力重建人正失去的,也是在这儿,人类寻找到了上帝赋予人类的东西……
一棵橡树的生涯,被闪电断送。拉锯,每锯一下十年便悄然流逝,渐渐锯进了这棵橡树所纪录的沙乡百年的编年史里。它的身体里储存着八十年六月的阳光。长吁着一首从昏暗天际中跌落的诗歌。
从20年代,巴比特所在的时间到1902年的那场冰雹。看到人类实现排水梦想的喜悦,看到每年4月的洪水泛滥,看到森林的火灾……在这上百年的时光里,发生了太多的事。
无论是令人狂喜的日子,还是哀痛欲绝的时刻,它们——都被纪录在了这棵橡树的年轮上。野生物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亡着,人们对它们是毫不在意。为了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人们甘愿去牺牲这一切。但对于热爱自然的人来说是不会,去山村里度个假,欣赏白头翁,也是他们不可被削夺的权利。
利奥波德不停地思索着人与土地的联系,他试图唤起人们对自然本应有的爱与尊重。一次次的停歇中,人们不断翻读着这自然的编年史,却本性不改。
我老了,但我很累,橡树动情地说。 (3)大雁归乡
一座小木屋,一座庄园,一个叫沙乡的地方。神秘的自然。鼬鼠的足迹环绕左右,大雁的身姿从阴郁的天空洒下大地。
将大雁当做自己的朋友来看待,把大雁的数量当做自己的财富,这似乎让人吃了一惊。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实的写照。他化身麝鼠,以窥探大雁初到湖面之惊喜……
沼泽之上,一枝树枝倒伏其上,阴郁的天空倒映其中,生机更渺茫。
忽而,阳光射穿云层,阳光之下,群雁似从远方归来,唤醒一丝生机。它们从何而来?无从知晓,一种神秘油然而生。
但,沉浸幻想,身处对大雁的迷雾中时,他选择沉默——为了让神秘的东西神秘下去。
另一种敬畏,是完全超出了动静的限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是真性情形象具体的体现。利奥波德做到了。
那只麝鼠,那行飞雁,那段浮于泽面的枯枝。都曾描绘一首无声的歌。
我很瘦弱,但我很神秘,大雁感激地说。
(4)自然之道
情满沙乡,林歌依旧。 每个生命,都不曾平淡无奇。利奥波德为这个世界诠释了这一点。
踏着泥泞,追寻生命的足迹;阅读年轮,感悟世事的变迁;望大雁南归,倾听它们寻食归来后的私语。是的,利奥波德做了,他明白每个物种都是自己的主角,它们都有过人之处。
葶苈立于瘠土,悄悄吐露出白花;橡木渐添年轮,苦苦倾诉着沧桑;雁群张开双翅,静静滑翔去池塘。一切,阐述自然的神秘奥义,展露生命的高深智慧,起起落落,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缺一不可。
百年沙乡,从泥泞枯木变为斑斓生态。是什么支持利奥波德改变沙乡,写成《沙乡年鉴》,影响世界对自然的看法?
树木荣枯,冰雪消融,风起风落,花开花谢,清脆鸟鸣千转不穷,落叶纷飞入土归根。读自然,就是读一本美妙动人的诗篇,有如明媚的阳光,暖入心窝,读生命,就是解读曼妙多姿的密码,每一种密码都各自精彩,解密之后,柳暗花明,又有何人能够抗拒如此瑰丽的“诱惑”?
上个世纪初期,由牛顿力学为根基的经曲物理已经将整个自然的变化几乎分析透彻了,除了“两片乌云”外,自然被局限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然而,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相对论与星子力学横空出世,经典力学轰然倒塌。自然的变化已经被更加神秘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所取代。
像这样,自然因它的神秘才令人感到美丽,定理与定律为何存在?仿佛有上帝创造了这个有规律却神秘的世界,引起人们探索的欲望。
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每个生灵都会成为一位挚友。自然之道,这,便是了。 (5)生命感怀
作者愿化身为麝鼠,不仅细看了大雁,也倾听了自然。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自然发现当中。
多年前,沙乡地如其名,仅是一片只有名字的荒芜土地和沼泽。他背井离乡,毅然决绝地来到这里,蒙受多少质疑和阻难。难道不是出于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吗?纵使有人会说,他是一个自然学家,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但是,就是这真诚至心灵的举动,使他出类拔萃,唤起无数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然最纯洁最热烈的爱。
他在年复一年的观察中得到了乐趣,并撰之为文,分享与世人。
走在穷途末路的人们仍沉迷于幻象,没人肯抛下电子设备去观赏一只臭鼬的罗曼蒂克之旅,或去阅读橡树年轮的百年,或去聆听一首从阴郁天空撒向三月泥泞大地的狂野诗歌。
利奥波德说:“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
这个生命是自然而不受约束的。树,不是为了做木材而生长,不是为了做家具而存在,它们是个体,不是为了人服务的。我们生活在人为的自然中,看到街道公路旁栽种的树,那还是树吗?只不过净化空气的工具罢了。
地球上不只有人类这一种生物,一直仰着头向高空进发的人类,将永远不会注意到什么是生命。
看着《沙乡年鉴》,看着封面,人心就沉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