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自信心。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遁辞( ) 玄奘( )( ) 懦夫( )
苏彝士( ) 供奉( ) 供给( )( )
2.词语
(1)遁辞:
(2)鲁钝:
(3)众叛亲离:
二、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3.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同学们梳理文章结构。
(二)互动探讨
4.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5.本文属于驳论文,第二部分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批驳?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6.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7.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8.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三、方法探讨
9.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10.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11.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1.dùn xuán zàng nuò yí gòng gōng jǐ
2.(1)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2)愚笨,不敏锐。
(3)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3.第一部分(第1~4段):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第5~11段):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第12~15段):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第16段):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4.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5.第二部分,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借口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作者以古今中外典型事例为事实论据,以名人名言为理论论据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6.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7.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8.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9.本文是驳论文,驳论的一般写法是“先破后立”,作者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观点,当读者已被充分的例证折服后自然也接受了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
10.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11.排比:(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比喻: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