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6-24 19:3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后来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中秋节互赠月饼的习俗与哪位皇帝有关?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化缘维生。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占领集庆后(今江苏南京),地狭粮少孤军独守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即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军事;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讲究斗争策略,不急于称王。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朱元璋像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经济的发展应天府(南京)朱元璋 (明太祖)1368年背景:
时间:
都城:
建立者: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收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一.明朝的建立明朝疆域图(1433年)原因:
1、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为了巩固统治。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政治方面:全面改革官制在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作用:使行省的权力分散“三司”,是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作用: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政治方面:全面改革官制在中央(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3)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作用:进一步集中权力作用:分散兵权作用: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政大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政治方面:全面改革官制 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目的: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特点:权利的分散与制衡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锦衣卫印厂卫锦衣卫东厂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司法方面:设立设锦衣卫和东厂3、思想方面:科举考试的变化(1)考试题目:
(2)对题目的解释:
变化(3)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八股文”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开头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数十句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的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举子看榜图 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影响?结合所学结合所学作出评价。合作探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禁锢人们思想,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有利于其稳定统治。死读“四书”“五经”就能做官,不讲求实际学问,缺乏创新精神。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死读书、读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科学技术的
发展与进步。统治者:读书人:教育的发展:选官方面:文化、科技的进步: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影响材料一: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
材料二:“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族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清代学者徐灵胎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影响通过对科举制的评价?结合你自身的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怎样学习?踏实 勤奋 思考 创新关于明朝历史的推荐书目: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石悦)
《张居正》 熊召政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2、手工业的发展3、商品经济的活跃1、农业的发展三、经济的发展1、明代引进的农作物品种_______
2、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
3、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____所产的____,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4、全国性的商贸城市______,______.
5、明朝的______经济,也相当活跃.
6、当时出现了有名的商帮______、_______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向日葵苏州景德镇青花瓷器北京南京商品山西晋商安徽徽商快问快答课堂小结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全面改革官制设锦衣卫和东厂改革科举制度思考: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课下作业巩固练习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 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机构
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④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设宣政院B废除丞相C八股取士D设军机处DC 廷杖
明太祖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嘉靖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16人被打死。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