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要点讲解+当堂检测+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3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要点讲解+当堂检测+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6-25 12:0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同步学案
第十三章 内 能
第3节 比热容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要 点 讲 解
要点 热量的计算
1. 热量的计算公式:Q=cmΔt;
其中吸热公式可表示为Q吸=cm(t-t0);
放热公式可表示为Q放=cm(t0-t)。
公式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t表示物体的末温,t0表示物体的初温。
2. 热平衡方程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若放出的热量没有损失,全部被低温物体吸收,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称为“达到热平衡”。用公式表示为Q吸=Q放(热平衡方程)。
经典例题1 用凉水冷却滚烫的鸡蛋,鸡蛋内能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的。如果水的质量是1kg,初温为20℃,鸡蛋取出时水温变为30℃,则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
解析:用凉水冷却滚烫的鸡蛋,鸡蛋将内能转移给水,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若不计热量散失,则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t0)=4.2×103J/(kg·℃)×1kg×(30℃-20℃)=4.2×104J。
答案:热传递 4.2×104J
易错易混警示 在热量的有关计算中易出错
在计算热量时常出现单位不统一,不清楚Δt的含义,不能区分“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这几种不同的说法。要注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构成物体的物质种类及温度的改变有关,分析热量的变化时应兼顾三者。另外,注意温度的改变不是初温,也不是末温,而是两者的差值。
经典例题2 吃早饭的时候,妈妈用热水给小雪加热如图所示的袋装牛奶,为了使这袋牛奶的温度由12℃升高到42℃,妈妈至少要用60℃的热水多少千克?[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设牛奶的比热容为2.5×103J/(kg·℃),不计热量损失]

解析: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初温和末温,而末温是它们混合后的共同温度,即42℃,这是解此题的关键。牛奶的质量可由包装袋上信息得知。
解:牛奶的质量m1=250g=0.25kg,
牛奶的初温t1=12℃,
牛奶的比热容c1=2.5×103J/(kg·℃),
水的初温t2=60℃,
水的比热容c2=4.2×103J/(kg·℃),
混合后的共同温度为t=42℃。
牛奶升温吸收的热量Q吸=c1m1(t-t1)=2.5×103J/(kg·℃)×0.25kg×(42℃-12℃)=18750J,
热水由60℃降低到42℃放出的热量Q放=c2m2(t2-t),在不计热量损失的情况下Q放=Q吸,
所以m2==≈0.248kg。
当 堂 检 测
1. 已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之比是5∶4,比热容之比是2∶1,水的初温是18℃,食用油的初温是20℃。若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到40℃,则食用油升高到的温度是(  )
A. 120℃ B. 100℃ C. 75℃ D. 55℃
2. 铜的比热容是铅的比热容的3倍。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铅块,若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2,则它们吸热之比为(  )
A. 2∶3   B. 3∶2 C. 6∶1 D. 1∶6
3. 汽车散热器等制冷设备常用水作冷却剂,这是利用了水 的性质;如果汽车散热器中装有10kg的水,在温度升高50℃的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 J。[已知c水=4.2×103J/(kg·℃)]
4. 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质量为500g、初温为20℃的甲液体温度升高到90℃,吸收的热量为 J。[甲液体的比热容为1.8×103J/(kg·℃)]
5. 用电水壶烧水时,如果使壶内20℃的水的温度升高40℃,水吸收的热量是5.04×105J,那么壶内水的质量是 kg;水的比热容较大,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此知识的地方,请举出一个实例: 。
6. 有一根烧红的铁钉,质量是2g,放出920J的热量后,温度降低到20℃,求铁钉的初温。[已知c铁=0.46×103J/(kg·℃)]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 C 2. B
3. 比热容较大 2.1×106
6. 解:铁钉温度降低的度数:Δt===1000℃,铁钉的初温:t0=t+Δt=20℃+100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