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6 猫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6 猫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25 15:4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16 猫第五单元美文诵读 我喜欢蓝色,我愿我的胸怀像蓝色的天空一样宽广;我喜欢白色,我愿我的心灵像白色的雪花一样纯洁;我喜欢红色,我愿我的心灵像红色的火焰一样炽热。课前准备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历任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佝偻集》。二、创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三、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怂恿( ) 蜷伏( )
诅骂( ) 污涩( )
怅然( ) 惩戒( )
预jǐnɡ( ) 忧yù( )
懒duò( ) 叮zhǔ( )
yuān枉( ) 虐待( )
安xiánɡ( )乞ɡài( )
消hào( )?? ?sǒnɡ yǒnɡquán???zǔsèchàngchénɡ??警郁惰嘱冤nuè详丐耗2.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1) :鼓动别人去做。
(2)蜷伏:
(3) :恶毒地谩骂;咒骂 。
(4) :肮脏且不光滑。
(5) :不愉快的样子。
(6)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7)叮嘱: 怂恿弯着身体卧着。诅骂污涩怅然预警叮咛,再三嘱咐。(8)消耗:
(9) :无辜的人被诬指为有罪,无过错的人受到指责。
(10) :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
(11)畏罪潜逃: 消散损耗。今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 冤枉虐待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3.选词填空。
(1)我家养了好几次猫, (结局 结果 后果)总是失踪或死亡。
(2)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冤枉 冤苦 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 (辩论 辨别 辩诉)的动物。 结局冤枉辩诉课文研读四、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2.作者主要写第几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其他猫?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写第三只猫,是为了揭示文章中心。写第一、二只猫是为了与它作对比。 开头的特点是开门见山,奠定基调;结尾的特点是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猫》是一篇小说,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作者郑振铎是作家、学者、翻译家。
B.课文中共出现了四只猫,重点写第三只猫。
C.第二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我”也是“怅然”“愤恨”“诅咒”。
D.对第三只猫的死,“我”比前两只猫“更难过得多”。 A 五、品味鉴赏
1.下面两句中加点的词语“似乎”“好像”能否删掉?为什么?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不能删掉。“似乎”“好像”表示这只是“我”的猜测,但“我”却因猜测而判定是这只花白猫吃了鸟,表现了“我”的主观臆断。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两句话是两次养猫经历后的深刻感慨。前两只猫或死或亡后 “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因自己武断过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知识储备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以小见大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的只是一个捕蛇人有关捕蛇情况的谈话,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大主题。
二是借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典型形象。如茹志鹃的《百合花》,文章刻画新媳妇这个典型形象,没有把她置于血与火的战场上去刻画,而是把她放在战场的后方,写了有关她的几个行动细节:把自己刚结婚用的荷花被盖在遗体上。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的破洞。这些细小的行动,作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强有力地展示了人物宽广而美好的心灵。 伏笔
含义: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作用:单个句子的作用,可用“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式回答;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个性+共性的格式回答。课文总结主题情感
本文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否则难免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写作特色
1.抓住细节,描写逼真。
本文作者用生花妙笔,抓住细节,对三只猫各自的特征进行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有趣,第一只猫淘气、顽皮的情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我”对前两只猫十分喜爱,对第三只猫不喜欢;最终“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却远超过了前两只。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所欲彰显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 3.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本文最大的亮点。文章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简述三只猫的不幸命运,实质上反映的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中猫的不幸命运 ,其实正是旧中国众多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侮辱和蹂躏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到他们身上,他们根本没有办法逃脱,也就是说,他们的悲剧是必然的。正如文中的张妈,猫被无辜痛打后尚能悲鸣,而她对主人的无端怪罪只是默默无言,连辩护的权利都没有。作者把这一深刻的主题通过三只猫的遭遇表现出来,可谓匠心独运。结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