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突破】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培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产生味觉的部位是( )
A.大脑 B.口腔 C. 舌 D.味蕾
2.★在敲响大钟后,同学们发现,即使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也会“余音不止”,其根本原因是( )
A.钟声的回声仍在回荡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3.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多种食物的刺激。舌对下列物质刺激最不敏感的是( )
A.可乐 B.盐水 C.干馒头 D.鸡汤
4.把一张带三角形孔(边长约5毫米)的硬纸片置于太阳光下时,在纸片下的地面上看到的光斑形状( )
A.一定是三角形 B.一定是圆形
C.一定是不规则的多边形 D.当纸片离地面很近时是三角形的,较远时是圆形的
5.奥运五环颜色从左到右依次如图所示,分别代表欧洲(蓝)、亚洲(黄)、非洲(黑)、澳洲(绿)、美洲(红)。将绿光依次照射到奥运五环上,呈绿色的是( )
A.欧洲环 B.亚洲环 C.澳洲环 D.美洲环
6.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比在固体和液体中更清晰、更快速
B.?真空不能传声
C.?“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
D.?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传播到同学们耳中的?
7.★如图,一束光线跟水平面成45°角,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夹角的范围是( )
A. 大于135°小于150° B. 小于90°
C. 小于135°大于90° D. 大于135°
8.★★★以编钟为主演奏乐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远在商周时代就用编钟演奏了。所谓“编钟”是一列大小不同的乐钟,按谱打击就可以演奏。乐钟的大小不同,主要影响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乐
9.★★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AO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O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沿ON前后转动板E????????B.沿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B与ON的夹角?????D.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
10.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丁
物距(厘米)
10
15
20
30
像距(厘米)
40
30
20
15
A.甲 B.乙 C.丙 D.丁
11.★★★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A. B.?C.? D.?
12.小红在小河边看到“鱼在白云中游”,她看到的( )
A.鱼是实像,白云是虚像 B.鱼、白云都是实像
C.鱼是虚像,白云是实像 D.鱼、白云都是虚像
13.★人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后的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人眼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那么该像应该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14.人脸识别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考勤、门禁、监控等方面,它是将镜头捕捉到的人脸信息,与系统中储存的人脸模板进行对比,从而实现人险识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人脸通过镜头成的是虚像
C.镜头相当于一个平面镜 D.人脸通过镜头成的是放大的像
15.如图所示,平静的水面上有一座石桥,桥孔看上去是圆形的。当水面上升时,看到桥孔的形状是下图中的( )
16.如图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17.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18.光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规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19.★★如图所示,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B.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C.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将白色墙上蒙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20.★★如图物体AB在平面镜前,所成的像为A′B′,若在镜前PQ处放一块不透明的塑料,则像A′B′将会( )
A.只剩上面一半,且亮度减弱
B.只剩下面一半,且亮度减弱
C.只剩下面一半,亮度不变
D.像仍是完整的,但只有特定区域能看见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30分)
21.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完成填空:
(1)声音的产生。如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
(2)声音的速度。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米/秒。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如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是因为 。
(4)声音的强弱。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用小棒敲鼓,观察小纸屑的跳动情况。当加大敲鼓力度时,观察到 ,说明声音的强弱跟 有关。
22.在“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什么?”探究活动中,小科看到树荫下的水平地面上有许多圆形光斑。这些圆形光斑是 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23.★★如图所示,左边是某物体的形状,右边4个是供选择的物体的像的形状(不讨论像的大小)。
(1)通过照相机的取景窗上看到的该物体的形状为 ;
(2)在平面镜中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 ;
(3)胶片上得到的像的形状为 。
24.如图所示,落地平面镜高0.8米,身高1.5米的某同学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就 (选填“适当后退一段距离”或“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当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时,此像的大小与她本人相比应该是 。(选填“大”、“小”或“一样大”)
25.如图所示,B是人眼在A处看见的河底一白色鹅卵石,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像(选填“虚”或“实”);若在A处用激光笔对准像B照射,则该激光 照射到河底的白色鹅卵石上(选填“能”或“不能”)。
26.小婷与奶奶来到眼镜店,店员给奶奶检查了眼睛后,告诉奶奶她的眼睛已患了某种疾病,并给她画了一幅图来说明情况。小婷看了图后知道奶奶已经患了 (填“远视眼”或“近视眼”)。小婷认为奶奶应配戴 (填“A”或“B”)透镜来矫正,该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27.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白色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小明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明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呢?
请写出你的推断: 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你推断的理由是: 。
28.人的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关于眼睛,请你填写下面的问题:
(1)下图中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将光线 (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 。
(2)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 像,眼睛与普通照相机不同之处是 。
(3)正常眼睛观察物体的最佳距离为 。?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平面镜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 处最为合适。
三、实验探究题(第29、30题每空2分,第31题每空1分。共24分)
29.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至某一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3)当蜡烛因燃烧而逐渐变短时,光屏上的像位置将随之 (选填“向上移”、“不动”或“向下移”)。
(4)在实验时,突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则光屏上的像是( )
A.苍蝇放大的像 B.苍蝇缩小的像
C.蜡烛的像,但一部分没了 D.整支蜡烛的像,稍微变暗了些
3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的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2)★★★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 ;
(3)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由 ,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31.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 。
(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请分析原因: 。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 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四、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32.如图,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摆放位置。
33.在图中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图中光线单箭头与单箭头的对应,双箭头与双箭头的对应)。
【重、难点突破】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培优测试卷
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30分)
21.(1) ;(2) ;(3) ;(4) 、 。
22. 。
23.(1) ;(2) ;(3) 。
24. ; 。
25. 、 。
26. 、 。
27. 、 。
28.(1) 、 、 ;
(2) 、 、 、 ;
(3) 、 。
三、实验探究题(第29、30题每空2分,第31题每空1分。共24分)
29.(1) ;(2) 、 、 ;
(3) ;(4) 。
30.(1) ;(2) ;(3) 、 。
31.(1) ;(2) , 。(3) 。
四、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32. 33.
【重、难点突破】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培优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D
C
A
C
A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A
A
B
B
D
B
A
D
20.由图知,在镜前PQ处放一块不透明的塑料后,物体AB上射向平面镜的一部分光被挡住,但仍有光射向平面镜,所以还能成完整的像,但观察范围会变小,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为观察到像A′B′的范围(即只有特定区域能看见): 所以ABC错误,D正确.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30分)
21.(1)振动;(2)340;(3)月球上没有空气;(4)小纸屑跳得更高 振幅。
22.太阳 (学生的典型错误是会写成“太阳光”)
23.(1)C;(2)A;(3)D。
解析:为了便于观察照相机取景窗看到的景物是正立的,故(1)选C;平面镜成的像是左右颠倒的,所以(2)选A;凸透镜成的像上下、左右都颠倒,所以(3)选D。
24.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一样大
25.虚、能
26.远视眼 A 会聚 (学生主要错误是透镜选择错误,二是错别字,写成“汇聚”)
27.红 ?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
28.(1)晶状体??会聚??底片;(2)倒立、缩小、实??焦距改变而相距不变;(3)25厘米??12.5厘米(人眼看镜中的像,则人眼到像的距离应为25cm,所以人眼到镜子的距离为12.5厘米。)
三、实验探究题(第29、30题每空2分,第31题每空1分。共24分)
29.(1)7.5cm;(2)左、缩小 照相机;(3)向上移;(4)D。
30.(1)A;(2)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3)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 虚像
31.(1)40°;(2)不能,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3)120°
四、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32.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平分,可知确定平面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33.只要画出平面镜即可,不要求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