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品诗词 猜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中国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主题一: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主题二: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主题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主题一: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春节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习俗。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了一年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历(亦称阳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统一以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即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节习俗放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压岁钱: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桃符(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年夜饭:南方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两样菜:一是有头有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圆子),象征团团圆圆。
南方:年糕(年高)
北方:饺子(更岁交子,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春节习俗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岁朝欢庆图》春节的变迁清明节起源: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清明节春秋时期:晋国,重耳(晋文公),介子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清明节的由来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乌饭,螺蛳,清明粑清明习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清明节变迁端午节起源: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有起于吴越民族图腾祭之说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端午节端午节习俗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 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的变迁主题二: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1.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1、观察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最早的门神是传说中的神荼(shēn shū)、郁垒(yù lǜ),民间传说善治恶鬼。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戟;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神情显得闲然自适。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钟馗,姓钟名馗字正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旧时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辟邪除灾。 《隋唐演义》记载: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室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群臣。大将秦琼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如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念及他们彻夜辛苦,于是吩咐画师,绘二将军真容贴到门上。以画代人,倒也顶事,邪祟自息。汉族民间沿袭,遂成为门神。汉族民间旧俗逢除夕,将《秦琼敬德》贴在临街大门上,用以避邪驱灾,纳福迎祥,保佑合家平安。这个传说中的门神一直延续到如今,许多人家至今每逢春节都要在大门上贴秦琼、敬德门神。1、观察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1)说明春节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2)说明节日习俗不断适应当时人的需求,好像也有从神到人的变化(3)都反映了老百姓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的新年愿望。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2、结合表格一、表格二,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表格一、表格二,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所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主题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都有祭祀祖先的内容。
都有仪式,很庄重,也有点沉重。
都注重在家里过。
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关系很大。从这些主题中,你理解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哪些? 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观念,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攘灾、除旧迎新等求吉心理,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凝聚力的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尊重长辈、祖先
崇拜伟人,爱国
注意人和自然的关系主题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二)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2、说说你对“节日经济”的理解?3、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你有什么看法?怎样看待“洋节”和“土节”?各抒己见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合作探究(前后两位作为一个小组,使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中卡呈现成果,推荐两个小组的优秀成果与大家分享,老师作适当点评。)课堂小结一、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1、春节
(1)春节的起源(2)春节的习俗:守岁、贴春联、放爆竹、压岁钱等2、清明节(1)清明节的起源(2)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黄、踏青、荡秋千等
3、端午节(1)端午节的起源(2)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吃粽子等二、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1、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会取用的应是 ( )
A.柳条 粽子 春耕 屈原
B.月亮 月饼 团圆 嫦娥
C.菊花 九层糕 敬老 晋文公
D.艾叶 粽子 龙舟 屈原 D课堂练习:2、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
A.端午节
B.中秋节
C.元宵节
D.春节D3、以下哪一习俗不属于清明习俗A.祭祖扫墓 B.闹社火
C.春游踏青 D.插柳戴柳( )B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