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6-28 09:2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一、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文言被动句的标志,译为···被···
意思: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歌:“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古乐府叙事的特点,亦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句式灵活,音律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 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 人称诗圣; 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 时期的社会现实, 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人称“诗史” 。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 家, 应进士试, 不第, 困居长安十年, 遂与现实接近, 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 获得丰富 的创作题材。 后任左拾遗, 因故被贬。 759 年,安史之乱未定, 关内又大饥, 乃弃官带领 全家辗转西行, 历尽险阻, 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 先后写出诸如“三吏” (《石 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 ,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以古诗、 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为主。 有《杜工部集》 。 1982 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 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大庇
突兀 布衾 三重茅 沉塘坳飘转zhuǎn俄顷广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 见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掌握注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感受秋天------人生苦旅的悲凉时节赏析诗文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
大雨将至、暗淡愁惨走进草堂---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赏析诗文 原文:“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特征:破烂不堪、不蔽风雨、千疮百孔、生活艰难
走近杜甫---孤苦伶仃的苍老形象赏析诗文 原文:“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特征:年老体弱、孤苦无助、焦灼痛苦、彻夜难眠
聆听杜甫---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怀赏析诗文以上三段主要通过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
聆听杜甫---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怀赏析诗文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称为“诗圣”,结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说说他的伟大之处吗?
遥寄杜甫??????????????????一份出自内心的关怀;赏析诗文1、诗人笔下的秋风用“怒号”两字,妙在处?“怒号”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容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卷”字能不能换成“吹”字,为什么?不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3、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处?还有:“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茅草飞扬狠遭破坏的场面。4、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时才49岁,为什么用“欺”和“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不是,“欺”突出了诗人自伤的情怀,“老”字凸显出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感怀身世、未老先衰、可谓是身心具惫!二、从具体的诗句中归纳诗人形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穷困潦倒”,不仅表现在诗人身体上的困顿、虚弱不堪,而且体现在诗人精神上不得志,颓然不振、未老先衰、毫无寄托。可谓是身心俱惫!5、“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自己仕途坎坷、功业未成、人生失意的困顿;
三叹连年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千古流传的绝响,你认为它“绝”在了何处?诗人博大的胸怀,关心下层黎民疾苦!
诗人心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诗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忧国忧民”,诗人此时虽已身心俱惫,但他依然没有退出穷途,而是心怀大志,以天下苍生为念,大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1、表现诗人身体上困顿、虚弱不堪,精神上颓然不振,未老先衰的诗句有哪些?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达标检测2、表现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关心黎民疾苦忧国忧民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通过学习本诗,杜甫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忧国忧民的杜甫,穷困潦倒的杜甫,胸怀大志的杜甫,高尚人格的杜甫等等。
谢谢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但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作者感怀身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