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课时同步训练
第十章 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
第二节 内 能
自主预习 要点感知
要点1 物质结构的基本图像
1. 物质是由大量 组成的。
2. 分子在 。
3.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 。
要点2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1. 固体:分子靠得很近,分子排列有规律,在平衡位置振动
2. 液体:分子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运动
3. 气体:分子间距离较远,向各个方向自由运动
要点3 物体的内能
1.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 与 的总和。
2. 分子动能: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大小决定于 高低。
3. 分子势能:分子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大小决定于分子 。
要点4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 做功:在做功过程中,将 转化为内能。做了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了多少。
2. 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传递了多少热量,物体的内能就改变了多少。
课后集训 巩固提升
1. 对于飘在空中的尘埃,正确的说法是( )
A. 它和一个原子差不多大 B. 它包含几个分子
C. 它有几个“纳米” D. 它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
2.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A. 公路上大雾弥漫 B. 花棚里香气扑鼻
C. 湖面上柳絮飘扬 D. 氧气被压缩进钢瓶
3. 在0℃的房间里,静止在地面上的铅球( )
A. 具有机械能 B. 具有内能
C. 没有内能 D. 无法判断
4. 仔细观察图中甲、乙、丙三杯水,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 甲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B. 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C. 丙杯中水的内能最大 D. 乙、丙杯中水的内能一样大
5. 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B. 物体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
C. 物体没有吸热,内能一定不变
D. 在温度、状态和物质种类均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6. 下列现象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公园中的石凳被太阳晒热 B. 快速弯折铁条,铁条弯折处变热
C. 两手互相摩擦时手发热 D. 刀具在砂轮上磨得发烫
7. 下面关于分子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钢水冷却,温度降低,内能一定不减少
B. 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几年后剖开,切面互相渗透,属于扩散现象
C. 冬天用热水袋取暖,人体感到暖和,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D. “和平号空间站”退役后坠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生热,是用热传递方法改变物体内能
8. 如图所示,将两块表面干净光滑的铅块压紧后,会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并能吊起一定重量的物体,该实验说明( )
A. 分子不停地运动 B. 分子间有引力,无斥力
C. 分子间有引力 D. 分子间有斥力
第8题 第9题
9. 如图所示实验,试管口木塞冲出过程( )
A. 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B. 试管口出现的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
C. 能量转化情况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 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10. 如图所示,两瓶中装有密度不同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气体密度较大。抽去玻璃板后过一会儿,你会发现 ,这种现象称为扩散,这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 ,同时还表明分子间有 。
11. 物质是由 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和 。当把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可以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 。
12.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 和 ;冬天在室外用双手互相摩擦或者用嘴对着手哈气均可使手发热,前者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13. 液化气钢瓶放到烈日下曝晒,是通过 的方法使它的内能 (选填“减少”或“增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液化气钢瓶严禁曝晒;用铁锤连续敲打铁块,铁块变热,内能 (选填“减小”或“增加”),铁块的内能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的。
14. 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具有 和 两种形式的机械能,还具有 能。
1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
16. 如图所示,不旋转的铝件在强大压力作用下顶住高速旋转的铜件,通过 的方式使两者接触处温度急剧升高,内能增大,这样铜和铝接触处的分子相互渗透,由于分子间存在 力的作用,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先进的“旋转焊接”技术。
17. 如图所示,在玻璃瓶中装有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后往瓶中打气,到一定程度时,塞子会从瓶口跳起来,同时,伴随明显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该实验表明 。
18. 用打气筒给一个气球打气,然后用手指捏住气球嘴,再用手握住气球感受气球的温度。突然松开捏气球嘴的手,让气迅速放掉,但是手掌仍与气球接触,这时你会明显地感受到气球的温度降低了。你能解释气球放气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吗?
19. 海南夏日的天气真奇妙,每当烈日当空,导致地表温度急剧上升,人们感到酷热难耐;傍晚前后,常会有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及雨停后的那段时间,人们感到空气闷热;但过一阵子,特别是一阵风刮过之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到凉快了。请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两种物理现象和原理。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要点感知
要点1 1. 分子 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作用力
要点3 1. 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 2. 温度 3. 间距
要点4 1. 机械能 2. 内能
课后集训 巩固提升
1. D 2. B 3. B 4. C 5. D 6. A 7. B 8. C 9. D
10. 无色的空气变红了 无规则运动 空隙
11. 分子 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斥力 越剧烈
12. 做功 热传递 做功 热传递
13. 热传递 增加 增加 做功
14. 重力势能 动能 内
15. 无规则运动 升高
16. 做功 引
18. 解: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19. 解:①烈日当空,地表温度急剧上升——热传递使大地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人体汗液难蒸发,感到酷热。②下了阵雨,雨停后——下雨时,雨水与大地发生热传递,使大地温度降低,雨水温度升高,加快水的蒸发,热传递使空气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人们感到闷热。③一阵风刮过后——刮风加快水蒸发,蒸发吸热,温度降低,也加快了人的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人们感到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