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 好教育联盟”同课异构--“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 自学导学案及课时作业
制作人:XXX 审核人:XXX 时间:2018-11-1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洋流》(第一课时)
一、课标解读
1、知道洋流的概念和分类,且能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2、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
3、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活动探究
1、在左图中画出“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并标注相应名称;在右图中相应位置写出“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和西风漂流”;分析“信风和赤道暖流、盛行西风和西风漂流”的联系。
2、2005年的某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一则“花边新闻”:伦敦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带着她5岁的小孙子到海边漫步。小朋友在海边发现一个布满了青苔却装饰精美的瓶子,小孩出于好奇,打开瓶盖发现里面有一张漂亮的纸,老太太接过看后立即晕倒。据老太太醒后叙述:那是她美国的未婚夫在二战时期准备攻打日本前,在夏威夷群岛给她写的最后一封信。
请大家寻找该信辛苦的“邮差”。
三、主干知识梳理
1、洋流的概念:
2、洋流的分类
(1)按性质
①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 纬流向 纬)。
②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 纬流向 纬)。
(2)按成因
① , ② ,③
3、洋流的形成原因
① ,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也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
② ,③
4、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 南逆,东 西暖。
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 南无,东 西 。
③40?S-60?S海区形成 ,性质→ 。
④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环流→流向:夏 冬 →性质:夏 冬 。
四、典题解析
读“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区属于 半球(南或北)。
(2)A处为 流,B处为 流,原因是 。
(3)该海域利用价值最大的海洋资源是 ,原因是
。
(4)若该海区位于太平洋、则洋流A是 ,B是 。
五、课时作业(课后巩固)
1、暖流流动的方向大致是( )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高纬向低纬 D、由低纬向高
2、某洋流位于东半球东侧的中低纬度海面,按顺时针流动,该洋流是( )
A、日本暖流 B、东澳大利亚暖流 C、巴西暖流 D、秘鲁寒流
3、当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 )
A、泰晤士河为枯水期 B、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发生凌汛
C、青尼罗河水量大增,造成尼罗河泛滥 D、亚马孙河进入汛期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示海域位于(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洋流L属于( )
A、自西向东流的暖流 B、自东向西流的暖流
C、自东向西流的寒流 D、自西向东流的寒流
6.读“某海域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环流位于 半球,分布的海洋有 。
(2)A、B、C、D属于暖流的是 。
(3)甲、乙两地海水温度较高的是 , A、C能使流经海区的盐度降低的是 。
(4)若该海域是太平洋,则洋流A的名称是 。
六、能力提升
(2007上海)洋流是海洋热量的“输送带”,是沿岸环境的“调节器”。
1.下列海区中,太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 B.北半球中高纬涨区
C.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 D.冬季北印度洋海区
2.下列寒流中,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的一组是( )
A.拉布多寒流、加那利寒流、千岛寒流 B.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秘鲁寒流
C.千岛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3.下列关于暖流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半球大陆东部海区均有分布 B.南北半球中纬度海区均有分布
C.北半球大陆西部海区均有分布 D.南度海区均北半球高纬有分布
七、学后反思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 1页共 2 页 第四节 水循环与《洋流》第一课时
《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洋流》--“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中《洋流》的第一课时部分”。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为地理学中的三大主干之一—“自然地理”部分,本章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因此,洋流的知识属于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2. 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表现如下: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的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3.教学内容及结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二是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学习水平划分,第一部分属于识记,第二部分为理解。
4.重点和难点
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重点主要依靠归纳和画图来掌握;难点是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难点需要靠分析和推理来突破。
3、 学生学情分析
(1) 优势
1.从学生的知识储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尤其是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了海陆轮廓分布、行星风系、季风等相关知识,因此,理论上来说,学习洋流是已有类似知识的延续和补充。
2.该校学生生源质量在本市中位于前列,基础知识较扎实,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强。
(二)劣势
1.我省地处内陆高原,因此学生对海洋、洋流的知识只能从书本和理论上去认识;与沿海地区的学生相比,缺少实际的体验和感知。
2.虽然学生基础较好,但高中和初中有较大差距,初中重在识记,高中侧重理解,且九年级还出现了地理学习断层现象和高中地理学习的惰性心理现象。
为了使这节课的效率更高,最好上课前能让学生对海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复习有关行星风系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洋流的概念和分类,且能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2、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
3、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自主预习,归纳各段段落大意,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2、自行到黑板展示、修改,完成板书框架?
3、围绕事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以概念图的形式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
1、通过导入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实践“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素养培养。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践“社会责任之‘诚信友善’和‘合作担当’”素养的培养。
3、通过“世界洋流分布图”,实践“国际理解之 ‘全球视野’和‘尊重差异’”素养的培养等。
五、教学技术与资源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师支持材料:电子讲稿PPT、世界地图、世界洋流分布图。
3、学生支持材料:课本,用于描绘地图的彩色水笔。
六、教学思路
以当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对所要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引出话题,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解生活地理的实际意义。
七、教学方法
1、归纳-分析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各自然段段落大意”;通过“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2、演绎推理法:这节课是同学们在学习完行星风带之后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行星风带”推理洋流形成的原因及分布规律。
3、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详细描述。
4、为了形象易懂还需要运用多媒体,地图法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引导环节
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及任务,目标及任务分为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具体要求,具体要求中知识和技能必须以“描述、列举、复述、说明、区别、解释、分析、解决、撰写、模仿、运用”等具有具体可操作性、检测性、执行性的具有动宾结构的句子作具体要求,从而指导学生的自学行为,及应达到的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部分以学习方法指导呈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及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1~2分钟)
2、自学环节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学生自学课本,练习册,组长负责检查组员作业并讨论相关疑难问题,交流并统一组内答案(注:统一答案不是相互抄袭,是在大家有一定基础,并讨论得出的最终结果)。10~15分钟。
3、讨论环节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以部分空白形式呈现),完成后与部分同学交流,检查学生自学完成情况。
4、展示、纠错环节
学生自行到黑板上完成知识框架,构建本课知识脉络,展示自己的才华(注:要求每人只完成一题,不能带书和资料等,照顾尽量多的同学能展现自己),没有上黑板展示的同学则观察黑板上的问题有没有做错,并自行到黑板纠正。3~5分钟。
5、评比环节
检查评比小组完成情况,此过程分两部分组成:一部份为小组必答题,随机分配给各小组,然后由该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以分数的形式展现完成情况,答对加分,答错不记分;该组答错,其他组抢答,按抢答部分记分;另一部分为抢答题,抢答部分设置以必答部分的双倍积分,答错扣必答部分分值(抢答的原则分两优:一是优先给弱势团队,而是优先给先抢答者回答)每次结束给予精神鼓励,对表现较弱者给予安慰并提出希望。7~10分钟。
6、课堂总结环节
总结本课知识点及重难点,分析学生容易错误的地方及原因。5~8分钟。
(二)教学过程与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提出问题,导入课程 以古诗《登鹳鹊楼》导入课堂。 背诵古诗 提高学习兴趣,复习并引入新课 (1~2分钟)
师生互动探索学习洋流的分布 1.教师阐述学习目标。2.教师板书知识框架3.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个别辅导。4.通过师生一起画8字,便于学生对洋流分布的记忆。5.引导学生寻找洋流分布的规律并在黑板上画出世界洋流分布图,用动画逐一介绍各个洋流,并重点介绍几个洋流。6.就教材中的思考题,提问学生7.和学生一起总结,利用知识梳理进一步让学生树立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性 1.学生自学课本、参考资料。10~15分钟。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完成知识框架。3~5分钟。 3.学生纠错。3~5分钟。 4.学生归纳课本各自然段段落大意,学会归纳总结,提高表达能力。3~5分钟。 5.学生讨论,合作交流。7~10分钟。 6.小组评比。 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地理的空间观和整体观。 35分钟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看课后阅读材料。 消化知识,整理笔记 帮助学生建立本节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8分钟。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预判及措施
1.重要意义
“海水的运动”一节在教材中是属于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的一节内容,因此,该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
2.可能存在问题—“四新”问题
“四新”指“新老师、新学生、新环境和新方法”。老师和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相互不了解,难免存在沟通困难和紧张现象;新的教学环境,众多老师参加听课,进一步制造紧张氛围;新的教法方法,学生不一定能及时适应等等问题。
3.主要应对措施
一是想法缓解师生的紧张情绪,以平缓的语气和欢乐的故事导入,缓解压力,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鼓励和激发学生尽量参与学习过程。
三是若实在“引而不发”,教师只能多协助学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
十一、作业
1.完成相应练习册;
2.预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63活动。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请指正并补充。谢谢大家!
教师阐明学习目标、任务
学生自学课本、资料
完成练 习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教师板书知识框架
教师检查、辅导个别学生(小组)学习
展示,完成板书框架
课堂总结
小组评比
课堂教学的一般环节与流程
PAGE
第 7 页 共 7 页
“多彩贵州”好教育联盟同课异构
课题: 洋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第二部分《洋流》第一课时
编号:
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 以学为本
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 以学为本
洋流
2、类型:
暖流
1、定义:
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又叫海流。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寒流
根据海水等温线判
读洋流
(1)
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图示方向
(
一般上北下南
,
左西右东
)
,
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
,
反之为南半球。如上图
,
甲为北
半球
,
乙为南半球。
全球风带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赤道暖流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西风带
赤道逆流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东风带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1)中低纬度海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东寒西暖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方向环流 东暖西寒
(3)40?S-60?S:西风漂流
洋流分布规律
(4)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环流 夏顺冬逆
(1)中低纬度海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东寒西暖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方向环流 东暖西寒
(3)40?S-60?S:西风漂流
洋流分布规律
(4)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环流 夏顺冬逆
活动:请说出下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洋流名称
1.下面是四幅洋流模式图,能够反映南太平洋洋流分布状况的是( )
B
练习题
读下面四幅洋流示意图,回答2~4题:
2.上图属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的是( )
3.上图属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的是( )
4.上图属于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是( )
B
C
D
5.下列各海区的大洋环流,终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是( )
A.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区
B.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区
C.北印度洋海区
D.北大西洋热带、副热带海区
D
6.当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州昼短夜长
B.长江进入枯水期
C.日本盛行偏北风
D.地中海沿岸炎热干旱
D
下图为三个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能力提升
1.图示洋流中( )
A.①为暖流
B、②为寒流
C、③位于北半球 D、④位于南半球
2
.
下图能正确表示北印度洋海域夏季季风和洋流的是
(
)
A
2
.
(
高考四川卷
)
如图中
M
、
N
海域均是世界
优良渔场
。读图,回答下题。
洋流对渔场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请在图中表示
洋流的两条线划上添绘箭头
(
暖流用
,寒
流用
“→”
)
,以表明洋流的性质和流向。
“→”
谢谢大家 !
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 以学为本
“多彩贵州”好教育联盟同课异构
课题: 洋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第二部分《洋流》第一课时
编号:
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 以学为本
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 以学为本
洋流
洋流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为地理学中的三大主干之一—“自然地理”部分,本章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因此,洋流的知识属于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表现如下: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的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洋流
一、教材分析
2.教学内容及结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二是洋流的分布规律。
按照学习水平划分,第一部分属于识记,第二部分为理解。
3.重点和难点
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重点主要依靠归纳和画图来掌握;难点是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难点需要靠分析和推理来突破。
洋流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一)优势
1.从学生的知识储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尤其是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了海陆轮廓分布、行星风系、季风等相关知识,因此,理论上来说,学习洋流是已有类似知识的延续和补充。
2.该校学生生源质量在本市中位于前列,基础知识较扎实,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强。
洋流
二、学生学情分析
(二)劣势
1.我省地处内陆高原,因此学生对海洋、洋流的知识只能从书本和理论上去认识;与沿海地区的学生相比,缺少实际的体验和感知。
2.虽然学生基础较好,但高中和初中有较大差距,初中重在识记,高中侧重理解,且九年级还出现了地理学习断层现象和高中地理学习的惰性心理现象。
为了使这节课的效率更高,最好上课前能让学生对海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复习有关行星风系的知识。
洋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洋流的概念和分类,且能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2、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
3、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
三、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自主预习,归纳各段段落大意,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2、自行到黑板展示、修改,完成板书框架?
3、围绕事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以概念图的形式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洋流
三、教学目标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
1、通过导入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实践“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素养培养。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践“社会责任之‘诚信友善’和‘合作担当’”素养的培养。
3、通过“世界洋流分布图”,实践“国际理解之 ‘全球视野’和‘尊重差异’”素养的培养等。
洋流
四、教学技术与资源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师支持材料:电子讲稿PPT、世界地图、世界洋流分布图。
3、学生支持材料:课本,资料书和用于描绘地图的彩色水笔。
洋流
五、教学思路
以“古诗”和当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对所要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引出话题,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解生活地理的实际意义。
洋流
六、教学方法
1、归纳-分析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各自然段段落大意”;通过“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2、演绎推理法:这节课是同学们在学习完行星风带之后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行星风带”推理洋流形成的原因及分布规律。
3、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详细描述。
4、为了形象易懂还需要运用多媒体,地图法等教学方法。
洋流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教师阐明学习目标、任务
学生自学课本、资料
完成练 习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教师板书知识框架
教师检查、辅导个别学生(小组)学习
展示,完成板书框架
课堂总结
小组评比
课堂教学的一般环节与流程
洋流
5~8分钟
帮助学生建立本节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消化知识,整理笔记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看课后阅读材料。
课堂
总结
35分钟
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地理的空间观和整体观 。
1.学生自学课本、参考资料。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完成知识框架。
3.学生纠错。
4.学生归纳课本各自然段段落大意,学会归纳总结,提高表达能力。
5.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6.完成课堂作业
7.小组评比。
1.教师阐述学习目标。2.教师板书知识框架3.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个别辅导。4.通过师生一起画“8”字,便于学生对洋流分布的记忆。5.引导学生寻找洋流分布的规律并在黑板上画出世界洋流分布图,用动画逐一介绍各个洋流,并重点介绍几个洋流。6.就教材中的思考题,提问学生7.和学生一起总结,利用知识梳理进一步让学生树立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性
师生互动探索学习洋流的分布
(1-2分钟)
提高学习兴趣,复习并引入新课
背诵古诗 ,听故事,思考
以古诗《登鹳鹊楼》导入课堂。
提出问题,导入课程
时间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环节
(二)教学过程与活动
洋流
七、板书设计
洋流
八、教学预判及措施
1.重要意义
“海水的运动”一节在教材中是属于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的一节内容,因此,该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
2.可能存在问题—“四新”问题
“四新”指“新老师、新学生、新环境和新方法”。老师和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相互不了解,难免存在沟通困难和紧张现象;新的教学环境,众多老师参加听课,进一步制造紧张氛围;新的教法方法,学生不一定能及时适应等等问题。
3.主要应对措施
一是想法缓解师生的紧张情绪,以平缓的语气和欢乐的故事导入,缓解压力,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鼓励和激发学生尽量参与学习过程。
三是若实在“引而不发”,教师只能多协助学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
谢谢大家 !
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 以学为本
《洋流》教学设计说课稿
雷继华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中洋流的第一课时部分”。下面我先对本节课的内容作“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为地理学中的三大主干之一—“自然地理”部分,本章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流》。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因此,洋流的知识属于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2.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表现如下: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的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3.教学内容及结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二是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学习水平划分,第一部分属于识记,第二部分为理解。
4.重点和难点
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重点主要依靠归纳和画图来掌握;难点是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难点需要靠分析和推理来突破。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所作的教材分析,分析完教材后,我分析学生的学情。
2、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情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先谈优势。
(1) 优势
1.从学生的知识储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尤其是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了海陆轮廓分布、行星风系、季风等相关知识,因此,理论上来说,学习洋流是已有类似知识的延续和补充。
2.该校学生生源质量在本市中位于前列,基础知识较扎实,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强。
说完优势再谈劣势。
(二)劣势
1.我省地处内陆高原,因此学生对海洋、洋流的知识只能从书本和理论上去认识;与沿海地区的学生相比,缺少实际的体验和感知。
2.虽然学生基础较好,但高中和初中有较大差距,初中重在识记,高中侧重理解,且九年级还出现了地理学习断层现象和高中地理学习的惰性心理现象。
为了使这节课的效率更高,最好上课前能让学生对海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复习有关行星风系的知识。
分析完学生的学情,我开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三个方面阐述。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洋流的概念和分类,且能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2、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
3、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自主预习,归纳各段段落大意,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2、自行到黑板展示、修改,完成板书框架;
3、围绕事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以概念图的形式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
1、通过导入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实践“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素养培养。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践“社会责任之‘诚信友善’和‘合作担当’”素养的培养。
3、通过“世界洋流分布图”,实践“国际理解之‘全球视野’和‘尊重差异’”素养的培养等。
达成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教学设备呢?
四、教学技术与资源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师支持材料:电子讲稿PPT、世界地图、世界洋流分布图。
3、学生支持材料:课本,用于描绘地图的彩色水笔。
有了这些条件,有怎样的教学思路呢?
五、教学思路
以当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对所要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引出话题,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解生活地理的实际意义。
其教学方法主要有:
六、教学方法
1、归纳-分析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各自然段段落大意”;通过“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2、演绎推理法:这节课是同学们在学习完行星风带之后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行星风带”推理洋流形成的原因及分布规律。
3、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详细描述。
4、为了形象易懂还需要运用多媒体,地图法等教学方法。
现在谈谈具体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流程,请看PPT。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引导环节
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及任务,目标及任务分为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具体要求,具体要求中知识和技能必须以“描述、列举、复述、说明、区别、解释、分析、解决、撰写、模仿、运用”等具有具体可操作性、检测性、执行性的具有动宾结构的句子作具体要求,从而指导学生的自学行为,及应达到的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部分以学习方法指导呈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及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1~2分钟)
2、自学环节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学生自学课本,练习册,组长负责检查组员作业并讨论相关疑难问题,交流并统一组内答案(注:统一答案不是相互抄袭,是在大家有一定基础,并讨论得出的最终结果)。10~15分钟。
3、讨论环节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以部分空白形式呈现),完成后与部分同学交流,检查学生自学讨论完成情况。
4、展示、纠错环节
学生自行到黑板上完成知识框架,构建本课知识脉络,展示自己的才华(注:要求每人只完成一题,不能带书和资料等,照顾尽量多的同学能展现自己),没有上黑板展示的同学则观察黑板上的问题有没有做错,并自行到黑板纠正。3~5分钟。
5、评比环节
检查评比小组完成情况,此过程分两部分组成:一部份为小组必答题,随机分配给各小组,然后由该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以分数的形式展现完成情况,答对加分,答错不记分;该组答错,其他组抢答,按抢答部分记分;另一部分为抢答题,抢答部分设置以必答部分的双倍积分,答错扣必答部分分值(抢答的原则分两优:一是优先给弱势团队,而是优先给先抢答者回答)每次结束给予精神鼓励,对表现较弱者给予安慰并提出希望。7~10分钟。
6、课堂总结环节
总结本课知识点及重难点,分析学生容易错误的地方及原因,强调重点,突破难点。5~8分钟。
(二)教学过程与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提出问题,导入课程 以古诗《登鹳鹊楼》导入课堂。 背诵古诗 提高学习兴趣,复习并引入新课 (1~2分钟)
师生互动探索学习洋流的分布 1.教师阐述学习目标。2.教师板书知识框架3.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个别辅导。4.通过师生一起画8字,便于学生对洋流分布的记忆。5.引导学生寻找洋流分布的规律并在黑板上画出世界洋流分布图,用动画逐一介绍各个洋流,并重点介绍几个洋流。6.就教材中的思考题,提问学生7.和学生一起总结,利用知识梳理进一步让学生树立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性 1.学生自学课本、参考资料。10~15分钟。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完成知识框架。3~5分钟。 3.学生纠错。3~5分钟。 4.学生归纳课本各自然段段落大意,学会归纳总结,提高表达能力。3~5分钟。 5.学生讨论,合作交流。7~10分钟。 6.小组评比。 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地理的空间观和整体观。 35分钟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看课后阅读材料。 消化知识,整理笔记 帮助学生建立本节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8分钟。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预判及措施
1.重要意义
“海水的运动”一节在教材中是属于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的一节内容,因此,该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
2.可能存在问题—“四新”问题
“四新”指“新老师、新学生、新环境和新方法”。老师和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相互不了解,难免存在沟通困难和紧张现象;新的教学环境,众多老师参加听课,进一步制造紧张氛围;新的教法方法,学生不一定能及时适应等等问题。
3.主要应对措施
一是想法缓解师生的紧张情绪,以平缓的语气和欢乐的故事导入,缓解压力,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鼓励和激发学生尽量参与学习过程。
三是若实在“引而不发”,教师只能多协助学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
十、作业
1.完成相应练习册;
2.预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63活动。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请指正并补充。谢谢大家!
教师阐明学习目标、任务
学生自学课本、资料
完成练 习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教师板书知识框架
教师检查、辅导个别学生(小组)学习
展示,完成板书框架
课堂总结
小组评比
课堂教学的一般环节与流程
PAGE
第 3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