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农业生产
备课标
课程标准:
1、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二)化学具体目标: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简单的化学问题。
5. 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8.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9.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的拓展型课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通过调查、实验、辩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鉴别常见的化肥,体验化肥和农药对农作物有利的一面和对环境不利的一面,真正地关心农业和环境。另外,通过鉴别氮肥和探究氮肥的“跑肥”现象增加NH4+的检验。让学生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重点确定为:
1.了解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能区别几种常见的化肥;
3.知道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
重点知识:
1.了解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能区别几种常见的化肥;
3.知道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
4.认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重点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2.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三、备学情
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
九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能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喜欢对科学信息作批判思考、质疑或评价。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探究欲强,并且有热情,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他们会对工业、农业、环境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与人辩论。本节课以教材为载体的内容恰好符合并顺应了这些特点。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
⑴在七年级生物课上学过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等知识,对肥料有大致的了解;
⑵经过大半年的化学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能通过讨论或教师指导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
思维障碍:大多数学生认为:既然化肥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就应该在农业生产中多施用化肥。少数学生隐约感到似乎不应该无节制地施用化肥,但也说不出原因。对农药的想法也是一样。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概念是错误的,为了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起科学的概念,本课题设计让学生利用多种媒体查阅资料,通过辩论的形式实现头脑中的“概念转变”。
因此把教学难点确定为: 认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90%的学生能够通过回顾、交流、讨论、探究、总结,认识能鉴别几种常见的化肥。70%能说出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50%的学生能够了解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
策略: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2.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
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形式,依托以化学学科为主的学科知识,适当拓展,通过学生活动,在了解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四、备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类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能区别几种常见的化肥;
3.知道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
4.认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过程方法类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类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备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构建动场——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交流探究——梳理反思,综合建模
【构建动场】:
教学准备阶段:
1.提前两周到附近农村采访农民伯伯,咨询使用肥料的经验及原因,比较化学肥料与农家肥料有何异同。将调查报告整理文稿。
2.收集化肥、农药的发展概况,整理成文稿。
3.查阅有关化肥、农药的资料,准备以“使用化肥、农药利多还是弊多”为题进行辩论。
提问常用的化肥有哪些?依据什么分类的?
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等,根据所含主要营养元素不同,化肥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等。
【自主学习、活动探究】
【提问】植物为什么需要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是什么?
(看图后小议)
【小结】氮肥能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还能提高产量。磷肥使作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增强抵抗力。钾肥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不易受病菌害虫的欺负。这三种营养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复合肥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多种营养。
【提问】你所知道的化肥中哪些属于氮肥?它们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特点?
【投影】
【板书】氮肥
【课件】
名称
化学式
主要性质
保存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课件】各种氮肥的优缺点。
氨水 它是氨气的水溶液,浓度一般是20%左右,氨水是混合物。它加工简单,使用方便,易分解,易挥发,使用时必须稀释。某学生在
使用时必须稀释。某学生在一次劳动时把氨水直接浇在作物上,没多久,茎叶顷刻变黄。
碳酸氢铵 它长期使用也不会影响土质,受热易分解,所以要防潮和防曝晒。
硫酸铵 硫酸铵性质较稳定,长期使用土壤易结块、硬化,要定期用熟石灰改良土壤(但熟石灰切勿和肥料同时使用)。
尿素 尿素含氮量高,肥效持久,溶液呈中性。1kg尿素相当于100kg人粪尿或10kg菜子饼的含氮量,但成本较高,肥效缓慢。
硝酸铵和氯化铵 这两种肥料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如炸药和焊接等)。
总结引出铵态氮肥
【实验探究】
铵态氮肥能与碱反应吗?
【实验】1、取少量的硫酸铵、硝酸铵,分别放在两个研钵中,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2、向上述两个研钵中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用研钵研磨。再闻一闻混合物的气味。
现象:
结论:
3、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碳酸氢铵,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交流探究】解释“跑肥”的原因。整理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铵态氮肥遇到碱,都能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因而使肥效降低。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反应来检验某化肥是否为铵态氮肥。
【自主学习】知道: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
创设情境:化肥和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是农民伯伯可以不加限制地尽量使用?
提出问题:使用农药、化肥利多还是弊多?
探究:学生以辩论的形式分析社会问题。
【综合建模】: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简略的写在下面。
课内作业检测:
A:1、下面给出了几种常用的化肥,分别找出他们所含的营养元素,并指出各属于上述4类化肥中的哪一类.氨水(NH3.H2O) 硝酸铵(NH4NO3) 硫酸钾(K2SO4) 尿素(CO(NH2)2) 磷酸2氢氨(NH4H2PO4) 硝酸钾(KNO3)
2、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就施用化肥的利与弊为题进行小组辩论,甲方的观点是使用化肥有利,下列甲方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施用化肥可使农作物增加产量
B.施用化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化肥肥效快
D.复合化肥能给农作物提供几种营养元素
3. 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硫酸钾(K2SO4) B.尿素(CO(NH2)2)
C.硝酸钾(KNO3) D.氨水(NH3.H2O)
B:1.有关化肥的探究题:⑴碳酸氢铵是一种化肥,生产厂家有下面的使用说明:“本品宜存贮于干燥阴冷处,防止受潮,施用后盖土或立即灌溉,避免爆晒或与碱性物质(如熟石灰)混合使用,以免变质,造成肥效损失。”
⑴根据上面叙述,归纳写出碳酸氢铵的性质。
①??????????????????????????? ??????
②?????????????????????????
⑵草木灰含有碳酸钾(其水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从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钾的步骤为:?????????????????????????????? ???????????????????????????????。
⑶某农民发现他种植的农作物植株矮小,叶片发黄,茎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的边缘和尖端呈黄褐色并逐渐焦枯,于是他决定将碳酸氢铵与草木灰混合施用,以补充植物所缺乏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则该农民的判断是否准确??????? 。该农民施用肥料的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 。
课外作业设计:
课本107页, 第1、2题
2. 书写铵态氮肥(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与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的有关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