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向量应用
【学习目标】
1.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2.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3.体会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物理等问题的工具,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点梳理】
要点一: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证明线段相等、平行,常运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有时用到向量减法的意义。
(2)证明线段平行、三角形相似,判断两直线(或线段)是否平行,常运用向量平行(共线)的条件:(或x1y2-x2y1=0)。
(3)证明线段的垂直问题,如证明四边形是矩形、正方形,判断两直线(线段)是否垂直等,常运用向量垂直的条件:(或x1x2+y1y2=0)。
(4)求与夹角相关的问题,往往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
(5)向量的坐标法,对于有些平面几何问题,如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向量用坐标表示,通过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
要点诠释:
用向量知识证明平面几何问题是向量应用的一个方面,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基底,表示出相关向量,这样平面图形的许多性质,如长度、夹角等都可以通过向量的线性运算及数量积表示出来,从而把几何问题转化成向量问题,再通过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就可以达到解决几何问题的目的了。
要点二: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实数对(x,y)既可以表示一个固定的点,又可以表示一个向量,使向量与解析几何有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有关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可以用向量方法解决。
常见解析几何问题及应对方法:
(1)斜率相等问题:常用向量平行的性质。
(2)垂直条件运用:转化为向量垂直,然后构造向量数量积为零的等式,最终转换出关于点的坐标的方程。
(3)定比分点问题:转化为三点共线及向量共线的等式条件。
(4)夹角问题:利用公式。
要点三: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1)利用向量知识来确定物理问题,应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把物理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即将物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解释相关物理现象。
(2)明确用向量研究物理问题的相关知识:①力、速度、位移都是向量;②力、速度、位移的合成与分解就是向量的加减法;③动量mv是数乘向量;④功即是力F与所产生位移s的数量积。
(3)用向量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步骤:一是把物理问题中的相关量用向量表示;二是转化为向量问题的模型,通过向量运算解决问题;三是把结果还原为物理结论。
【典型例题】
类型一: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例1.(2018 苏州月考)已知A(3,2)、B(―2,1),C(1,―1),且
(1)证明:△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求cos∠APC.
【思路点拨】(1)由题意得,由,能够证明△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设点P(x,y),则.由,知x―3=4+2x且y―2=2y―2,由此能求出cos∠APC.
【答案】(1)略;(2)
【证明】(1)由题意得
因为,
所以CA⊥CB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又∵,
∴,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设点P(x,y),
则
∵,
∴x―3=4+2x且y―2=2y―2,
解得x=―7,y=0,
∴P(-7,0),
∴
∴,
,
∴.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的综合运用,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综合性强,是高考的重点,易错点是知识体系不牢固.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的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变式1】平面内△ABC及一点O满足,,则点O是△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内心 D.外心
【答案】D
【变式2】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则的值为________;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1 1
【解析】==1
=
=
= (F是E点在上的投影)
当F与C点重合时,上式取到等号。
例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AC,AC=CE,EC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F=AE。
【思路点拨】建立直角坐标系,写出向量和,证明=。
【证明】如下图,以点C为坐标原点,以DC边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1,1),B(0,1),若设E(x,y)(x>0),则,。
因为BE∥AC,即,所以x+y―1=0。
又因为AC=CE,所以x2+y2―2=0。
由,得,即。
又设F(x',1),由和共线,
得,解得,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AF=AE。
【总结升华】通过建立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根据向量的相关运算,使问题得以解决。
举一反三:
类型二: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例3.(2017秋 黑龙江泰来县月考)已知点P(―3,0),点Q在x轴上,点A在y轴上,且,.当点A在y轴上移动时,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思路点拨】设Q(a,0),A(0,b),M(x,y)是曲线上任意一点,由建立关系式得到.由等式解出a、b关于x、y的表达式,代入前一个式子化简即得动点M的轨迹方程.
【答案】
【解析】设Q(a,0),A(0,b),M(x,y)是曲线上任意一点,则
,,,
∴…①
∵,可得,∴…②
将②代入①,化简得.
所以动点M的轨迹方程为.
【总结升华】该题的难点是向量条件的转化与应用,解决此题应从向量的坐标运算入手,这也是解决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坐标法,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向量的有关运算技巧,先化简后运算。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0,―4),B(4,0),C(―6,2),点D、E、F分别为边BC、CA、AB的中点。
(1)求直线DE、EF、FD的方程;
(2)求AB边上的高CH所在直线的方程。
【答案】(1)x―y+2=0 x+5y+8=0, x+y=0(2)x+y+4=0
【解析】 (1)由已知得点D(―1,1),E(―3,―1),F(2,―2),
设M(x,y)是直线DE上任意一点,
则。,。
∴(-2)×(x+1)―(―2)(y―1)=0,
即x―y+2=0为直线DE的方程。
同理可求,直线EF,FD的方程分别为
x+5y+8=0,x+y=0。
(2)设点N(x,y)是CH所在直线上任意一点,则。
∴。又,。
∴4(x+6)+4(y―2)=0,
即x+y+4=0为所求直线CH的方程。
【总结升华】(1)利用向量法来解决解析几何问题,首先要将线段看成向量,再把坐标利用向量法则进行运算。
(2)要掌握向量的常用知识:①共线;②垂直;③模;④夹角;⑤向量相等则对应坐标相等。
类型三:向量在物理学中“功”的应用
例4.如图所示,已知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斜向上),大小为50 N,一个质量为8 kg的木块受力F的作用在动摩擦因数μ=0.02的水平平面上运动了20 m。问力F和摩擦力f所做的功分别为多少?(g=10 m / s2)
/
【答案】 ―22
【解析】 设木块的位移为s,
则W=F·s=|F|·|s|cos30°=50×20×(J)。
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的大小为。
则(N)。
则f·s=|f|·|s|cos180°=1.1×20×(―1)=―22(J)。
即F与f所做的功分别是J与―22 J。
【总结升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一般涉及力或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充分借助向量平行四边形法则把物理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
举一反三:
【变式1】三个力F1=i+j,F2=4i―5j,F3作用于同一质点,使该质点从点A(20,15)平移到点B(7,0),其是i、j分别是x轴、y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求该过程中,
(1)F1,F2分别对质点做的功;
(2)F1,F2的合力对质点做的功。
【答案】(1)―28,23;(2)―5
【解析】。
(1)F1做的功,
F2做的功。
(2)F=F1+F2=5i―4j,故合力F做的功W=F·s=(5,―4)·(―13,―15)=5×(―13)+(―4)×(―15)=―5。
类型四:向量在力学中的应用
例5.如图,用两条同样长的绳子拉一物体,物体受到重力为G。两绳受到的拉力分别为F1、F2,夹角为。
(1)求其中一根绳子受的拉力|F1|与G的关系式,用数学观点分析F1的大小与夹角的关系;
(2)求F1的最小值;
(3)如果每根绳子的最大承受拉力为|G|,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增大时,|F1|也增大(2)(3)[0°,120°]
【解析】(1)由力的平衡得F1+F2+G=0,设F1,F2的合力为F,
则F=―G,由F1+F2=F且|F1|=|F2|,|F|=|G|,解直角三角形得,
∴,∈[0°,180°],由于函数y=cos在∈[0°,180°]上为减函数,∴逐渐增大时,逐渐减小,即逐渐增大,∴增大时,|F1|也增大。
(2)由上述可知,当=0°时,|F1|有最小值为。
(3)由题意,,
∴,即。
由于y=cos在[0°,180°]上为减函数,∴,
∴∈[0°,120°]为所求。
【总结升华】生活中“两人共提一桶水,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两臂的夹角越小就越省力”等物理现象,通过数学推理与分析得到了诠释。
举一反三:
【变式1】(2017春 安徽亳州期末)如图,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则合力的大小为________N;若在图示坐标系中,用坐标表示合力,则=________.
【答案】;(5,4).
【解析】由题中图可得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得两个力的坐标为
,,
∴利用两向量的坐标加法运算,
,
从而得合力的坐标(5,4)以及大小.
故填:;(5,4).
类型五:向量在速度中的应用
例6.某人骑摩托车以20 km / h的速度向东行驶,感到风从正南方向吹来,而当速度为40 km / h时,感到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求实际风向及风速的大小。
【答案】西南方向
【解析】设a表示车的速度20 km / h,在无风时,此人感受到风速度为―a,实际风速为b时,此人所感受到的风速为b―a,如图,令,,实际风速为b。因为,所以,这就是当车的速度为20 km / h时,人感受到的由正南方向吹来的风速。因为,所以,这就是当车的速度为40 km / h时,人感到的风速,由题意得∠CBD=45°,CA⊥BD,BA=AD,所以△BCD为等腰三角形,CB=CD,∠CDA=45°,∠ACD=45°,所以CD=CB=DA=。所以km / h,b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答:实际风向是西南方向,风速的大小为km / h。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此类问题一般采用向量加法、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来解决,注意画图辅助思考。在本题中,人感到的风速在无风时与车速a互为相反向量,当实际风速为b时,此人感受到的风速是b―a,这一点要搞清,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相当于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举一反三:
【变式1】在风速为km / h的西风中,飞机以150 km / h的航速向西北方向飞行,求没有风时飞机的航速和航向。
【答案】 北偏西60°
【解析】设风速为ω,飞机向西北方向飞行的速度为va,无风时飞机的速度为vb,则如图,vb=va-ω,设,,,过A点作AD∥BC,过C作CD⊥AD于D,过B作BE⊥AD于E,则∠BAD=45°,,。
所以,。
从而,∠CAD=30°。
所以没有风时飞机的航速为km / h,航向为北偏西60°。
【巩固练习】
1.设D、E、F分别是△ABC的三边BC、CA、AB上的点,且,则与( )
A.反向平行 B.同向平行
C.互相垂直 D.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2.设、、是单位向量,且·=0,则(―)·(―)的最小值为( )
A.―2 B. C.―1 D.
3.若平行四边形满足,则平行四边形一定是( )
A.正方形 B.矩形 C. 菱形 D.等腰梯形
4.一质点受到平面上的三个力,,(单位:牛顿)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状,已知,成60°角,且,的大小分别为2和4,则的大小为( )
A.6 B.2 C. D.
5.在水流速度为自西向东,10km/h的河中,如果要使船以10km/h的速度从河南岸垂直到达北岸,则船出发时行驶速度的方向和大小为( )
A.北偏西,20km/h B.北偏西,20km/h
C.北偏东,20km/h D.北偏东,20km/h
6.已知非零向量与满足且,则为( )
A.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 等腰非等边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7.已知点O,N,P在△ABC所在平面内,且,,,则点O,N,P依次是△ABC的( )
A.重心、外心、垂心 B.垂心、外心、内心
C.外心、重心、垂心 D.外心、重心、内心
8.(2017 哈尔滨三模)已知O为正三角形ABC内一点,且满足,若△OAB的面积与△OAC的面积比值为3,则的值为( )
A. B.1 C.2 D.3
9.(2018 惠州模拟)设M是线段BC的中点,点A在直线BC外,,则________.
10.如图,在正六边形ABCDEF中,有下列四个论断:
①;②;
③;④
其中正确的序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的序号)
11.一艘船以5 km / h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船的实际航行方向与水流方向成30°角,则水流速度为________km / h。
12.(2017 浙江嘉兴一模)若△ABC的重心为G,AB=3,AC=4,BC=5,动点P满足(0≤x,y,z≤1),则点P的轨迹所覆盖的平面区域的面积等于________.
13.(2017春 山东济宁期中)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公里/小时,他在水流速度为4公里/小时的河中游泳.
(1)若他垂直游向河对岸,则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为多少?
(2)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为多少?
14.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OABC的顶点O在对角线OB上,DE⊥OA于点E,DF⊥AB于点F,连接CD、EF。
(1)求证:CD⊥EF;
(2)当OD=OC时,求经过点C且与向量平行的直线的方程。
/
15.(2018 辽宁期末)如图,已知,设Z是直线OP上的一动点.
(1)求使取最小值时的;
(2)对(1)中求出的点Z,求cos∠AZB的值.
/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得:,,,上面三式相加得:。
2.【答案】D
【解析】 ∵·=0,且,,均为单位向量,、、
∴,||=1。
∴(―)·(―)= ·―(+)·+2。
设+与的夹角为,
则。
故(―)·(―)的最小值为。
3. 【答案】B
4.【答案】D
【解析】,∴,∴。
5.【答案】A
6. 【答案】D
【解析】设, ,则| |+| |=1。
由已知(+)
,
B=C
又由已知·=
| |·| |,,又
,为等边三角形。
7.【答案】C
【解析】 如图,∵,∴。
依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知,故N为重心。
∵,∴,
同理,,∴点P为△ABC的垂心。
由,知O为△ABC的外心。
8.【答案】A
【解析】
变为.
如图,D,E分别是对应边的中点,
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知,
故 ①
在正三角形ABC中,
∵,
且三角形AOC与三角形ADC同底边AC,
故O点到底边AC的距离等于D到底边AC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故, ②
由①②得.
故选A.
9.【答案】2
【解析】∵
∴以AB、A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可得对角线AD与BC长度相等
因此,四边形ABDC为矩形
/
∵M是线段BC的中点,
∴AM是Rt△ABC斜边BC上的中线,可得
∵,得,即
∴
故答案为2
10.【答案】①②④
【解析】对于①,;对于②,令,,以和为邻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AD正好为其对角线;
对于③,;
对于④,且,设,,
。即,。
11.【答案】
【解析】如图,船速v1=5,水流v2,实际速度v=10,∴
12.【答案】12
【解析】由题意,点P的轨迹所覆盖的区域如图所示,恰好△ABC面积的2倍,
∵AB=3,AC=4,BC=5,
∴△ABC为直角三角形,面积为6,
因此点P的轨迹所覆盖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12.
故答案为:12.
13.【解析】(1)如图,设人游泳的速度为,水流的速度为,以、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则此人的实际速度为
/
由勾股定理知
且在Rt△ACO中,∠COA=60°,
故此人沿与河岸成60°的夹角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8公里/小时.
(2)如图,设此人的实际速度为,水流速度为,则游速为,
在Rt△AOD中,,,,
∴.
故此人沿与河岸成的夹角逆着水流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公里/小时.
14.(1)【证明】根据题意,,
设,则,,,
,
因为,
所以,因此CD⊥EF。
(2)解:当OD=OC时,即,
∴,,即,
所以可设直线方程为,
又直线经过点C(0,2)。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15.【答案】(1);(2)
【解析】(1)∵Z是直线OP上的一点,
∴,
设实数t,使,
∴,
则,
.
∴.
当t=2时,有最小值-8,
此时.
(2)当t=2时,,
.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