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同步学案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第2课时 液 化
要 点 讲 解
要点 液化
1. 定义: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生活中遇到的液化现象很多,例如:烧开水时,从壶嘴里喷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雾和露也都是液化现象;冬天,我们对着窗玻璃呼气,玻璃上会出现一层水珠,就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 液化放热: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所以,液化是放热过程。
3. 液化的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经典例题1 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 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 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 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解析: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内表面。
答案:D
易错易混警示 对生活中“白气”的形成原因解释不清
“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态的水,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
经典例题2 下列现象中的“白气”,不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是( )
A.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
B. 打开电冰箱的门,从冰箱中流出的“白气”
C. 喷雾器喷出的“白气”
D. 去掉雪糕的包装纸,从雪糕上冒出的“白气”
解析:选项A、B、D中提到的“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喷雾器喷出的“白气”原来就是液体,在喷出的过程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
答案:C
当 堂 检 测
1. 早晨看见草叶上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原因与图中相同的是( )
A. 坚固的冰 B. 飘渺的雾
C. 晶莹的雾凇 D. 雪白的霜
2. 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液化放热的是( )
A. 学校食堂用高温水蒸气做饭
B. 高温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严重得多
C. 农民将粮食摊开晾晒
D. 用保鲜膜冷藏水果
3. 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如图所示。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只有液化 D. 只有汽化
第3题 第4题
4. 将一棵绿色植物用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扎紧袋口,放在阳光下,如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壁出现细小的液滴,分析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 植物在阳光下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B. 液滴是由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的
C. 液滴是由泥土中的水分蒸发形成的
D. 液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5.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C. 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
D. 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
6.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7. 如图所示,青藏铁路分路段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少量液氨。热棒的作用相当于天然的“制冷机”,它是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态氨吸热发生 变成气态上升到热棒的上端;当路基温度降低时,气态氨遇冷放热发生 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如此不断循环,有效地控制了路基温度的升降。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 B 2. A 3. B 4. D 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