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记叙了强大的秦国与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本文塑造了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从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人物语言、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等各方面来看,本文都具备了后世小说的诸多要素,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值得细细品味。
二、学情分析
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和较好的语感,在翻译这篇文言文的问题上困难不大,因而理解内容方面的问题也不大,只需对重点字词和语法现象重点关注。在理解人物形象方面也能有比较正确的整体感知,但在对人物对话的细致分析上会分析不到位或者思考不深入,因而难以真切感知人物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能够借助注释、工具书、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从而提高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的形象特点。
(三)通过对对话的细致分析,真切感受人物风采。
(四)结合现实生活,认识外交人物,感受他们不辱使命的风采。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对话的细致分析,真切感受人物风采。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个词语叫“弱国无外交”,它的意思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在面对强国的欺凌时,是常常难以维护自己不受侵犯或者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很多时候只能是任人宰割。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总是有这样的一些人,即使身处弱国,在完成外交任务时,依然能够不卑不亢,不惧强权,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来认识其中的一个人物:唐雎。
(二)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断句
(1)学生听读,在书上正音并标出停顿。
(2)板书学生读音易错之处。
唐雎jū? ? 轻寡人与yú? ? 怫然fú? ? 免冠guān徒跣xiǎn?
以头抢qiāng地? ?王僚liáo? ?韩傀guī? ?要yāo离?
休祲jìn 降jiàng于天? ?缟gǎo素? ?色挠náo? ?寡人谕yù矣
秦王不说yuè
2.学生自由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断句。
3.给下面两段原文加标点。
(1)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明确:
(1)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全班齐读课文。
4.结合自己的预习作业,疏通文意,解决疑难和强调重点。
(1)小组合作,一人翻译一部分,组内解决疑难。(根据学习小组人数将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2)在全班提出组内未能解决的翻译,全体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
(3)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强调翻译重点。
练习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
?
明确:
?
?
练习2.选择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
明确: A B A B
练习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以:以大易小? 君以五十里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 ?徒以有先生也
之:今吾以十倍之地? ?夫专诸之刺王僚? ?长跪而谢之
徒: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明确:以:拿? 凭借? 把? 因为
之: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代唐雎
徒:裸露? 只,仅仅
练习4.翻译下列句子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明确: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拿头撞地罢了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
(三)回答问题,整体感知内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安陵君奉命出使秦国,最终拒绝秦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阻止了秦国吞并安陵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2.虽说弱国无外交,但从唐雎这次出使中,你看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明确:面对秦王的多次威胁,唐雎不卑不亢、理智从容地应对;面对强秦,他不畏强暴,敢于以死抗争;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他敢于舍出自己的性命,有牺牲精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了内容和唐雎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细致品读唐雎与亲王的对话,真切地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细致分析人物对话,真切感受人物形象。
1.熟读课文,找出描写亲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明确:本文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 “不说”“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连起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 “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 “怫然怒”;当唐雎的 “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 “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 “不说”到 “怒”,最后到沮丧 (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 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2.在与秦王对话时,作者只描述了唐雎的语言,并没有描述他的其他反应,如神态、语气等。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唐雎在与秦王对话时的反应。(分组完成)
举例: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再次提出这个无耻谎言,甚至对唐雎加以威胁和质问时,唐雎不慌不忙,面不改色,用沉着而坚定的语气再次重申“不易地”的理由,然后用“一千里”与“五百里”做对比,又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对秦王骗人把戏和威胁的讥讽,没有丝毫软弱。
(1)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明确:(1)秦王已经大怒,唐雎却依旧沉着冷静,没有被秦王所提出的“天子之怒”所吓倒,借用秦王的表达方式,反问秦王,依然是毫不退让。唐雎的这个语言简短,却说得非常有力。
(2)这是唐雎的最后反击,列举史上三人的“士之怒”,表达自己愿与亲王同归于尽的决心。说这段话是应该是充满凛然正气的,脸上也应该流露出敢于跟秦王拼命的视死如归的神色,语气是坚定而无畏的,声音则应该比之前更加铿锵有力。
3.分角色朗读2-4段课文,读出人物的特点来。
4.归纳秦王和唐雎的人物形象特点。
秦王:欺软怕硬、前倨后恭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抗争
(三)链接课外资料,感受历史中“不辱使命”的外交人物的形象,培养爱国情怀。
1.杨儒
晚清国势最危急的庚子年,李鸿章的老部下驻俄公使杨儒,毅然拒签东三省条约,在俄方野蛮手段的严酷逼迫和李鸿章双重压力之下,忧愤成疾,在岗位上殉职让沙俄阴谋不能得逞。
2.曾纪泽
1880年,曾纪泽被派出使俄国,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曾纪泽抵达俄国后,巧妙运用外交技巧,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清王朝唯一的一位敢“探虎口索已投之食” 并获得成功的人。至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此条约被列强视为国际外交史上的奇迹。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细致研读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真切感受到了人物的风采;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有很多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而竭尽才智、不畏牺牲的外交使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布置作业
议论文小写作:请以“选择”为话题,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将课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事实论据来支撑你的观点。(1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研读对话内容? 真切感受人物形象
秦王:欺软怕硬、前倨后恭?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抗争
七、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或课外阅读活动推荐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①者也。今方②来,吾欲辱之,何以③也?”左右对曰:“为④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⑤?’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⑥,吏二缚一人诣⑦王。王曰:“缚者曷⑧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⑨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⑩,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①.习辞:会说话,善于辞令。 ②方:将要。 ③何以:用什么办法。 ④为:于,当。 ⑤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⑥酒酣:酒兴正浓的意思。 ⑦诣(yì):到……去。 ⑧曷:何。 ⑨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即站起,表示敬重。 ⑩枳(zhǐ):即枸橘,与橘树不同种。果状似橘,但肉少而味酸。橘化为枳的说法无科学根据。 ?徒:只,仅仅。 ?实:果实。 ?得无:莫不是,表委婉或推测的问话。 ?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病:辱,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