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属性

名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02 18:27:00

文档简介

《春》教学设计
主备人:徐梅
预习: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品位文章的画面美。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注满诗情,春天洋溢画意。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片春意浓浓的文章——《春》。(板书课题,作者)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生花妙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诗人杜甫眼中的春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白居易眼中的春天。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展示学习目标(生齐读以明确)(投影)
三、介绍作家作品(提示粗体字记录)(投影)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四、检查预习
散读后给生字词注音(投影)
朗润 lǎng 钻出zuān 嫩绿 nèn 酝酿yùn niàng
眨眼 zhǎ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精神sǒu
五、指导朗读
根据提示听并跟读范读录音(投影)
六、品味画面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图画,找出来,并给它们取个恰当的名字。
你喜欢哪幅图画,这幅图画是从哪些方面让你感受到春天气息的?
(先写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5分钟完成)
七、研读课文1-2自然段
在学生品味画面的基础上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盼春
?师:一般人写文章总是爱抽象地简单地说:“春天快来了”或“渴望已久的春天终于要来了!”试比较课文开头的句子,写得很好,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出示投影:第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什么情感?
[明确]:开头一句叠用“盼望着”,反复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
“东风来了”,“东风”借指春风,它是春天的报讯者,
“脚步近了”把春天比拟作人,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请学生散读后让一生范读)
2、讲读第二段:绘春。
第2自然段与3-7自然段存在着什么关系?
【明确】总分关系。这里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来描绘春天。
文中写了“山、水、太阳”总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
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译。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水用“涨”, 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是“涨起来了”吗?太阳用“红”,因为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
3、小结: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八、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绘春图
每小组任选一图比一比,教师投影该段文字,学生讨论发言
体会用词准确生动和抓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教师分别结合投影总结
(1)春草图?
以问题带动课文讲解
春草有什么样的特点?
春草图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哪些词间接写人在草地上的感受?写出人的什么心情?
【明确】这里着力描写春草生机勃勃的景色。
春草特点: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质地:“嫩嫩的”(嫩) 色泽:“绿绿的”(绿)
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多)
给人感受:“草软绵绵的”(软)
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坐、躺、滚、踢、跑、捉”等词从侧面揭示了
春草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高兴的心情。?
(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2)春花图? 以问题带动课文讲解
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写蝴蝶、蜜蜂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你能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明确】这里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景象。
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花朵多)
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花色艳)
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花味甜)
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侧面衬托)
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
(3)春风图?
以问题带动课文讲解
作者动用了哪些感觉,写出了春风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本段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轻柔,清新,和悦。
“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
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
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写出春风的和悦。
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4)春雨图?
以问题带动课文讲解
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你能用相关的语句说明吗。
【明确】着力描写春雨的绵长、细密轻盈、润泽万物。
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
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
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
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
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六自然段)
(5)迎春图? ?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然后作者巧妙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七自然段)
?二、?赞春?(生齐读一遍)
以问题带动课文讲解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对春天进行了怎样的赞美?写出了春天什么特点?
这组比喻句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1、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新)
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美)
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力)
2、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三、总结全文结构与内容 四、当堂训练:
1、根据你所听到、看到、想到的春天景象,用“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来赞美春天。要求:10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搜集描绘春的诗文,抄在笔记本上。
?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反复→盼春心切;
盼春
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质地、色泽、长势、情态、
(嫩、绿、多、软)
春花图:多、艳、甜
绘春 春风图:和暖,轻柔,清新,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赞春: 比喻→“新”、“美”、“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