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八 年级 上 册 编号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3、 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过程 方法、感悟
自主学习 (一)甲午中日战争1.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 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 甲午中日战争 。2.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 左宝贵 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3.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 黄海海面 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下令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这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可惜战后李鸿章 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 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夺取了 制海权 。 4.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 徐邦道 血战四天,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本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的 大屠杀 ,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5.1895年,日本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 丁汝昌 自杀殉国,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1895年春,清政府派 李鸿章 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 马关 议和。 2.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 两;开放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 等。 3.《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 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国狂潮 1.《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 、德国 迫使日本放弃 辽东半岛 ,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 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 抢夺利权 、强租海港 、划分“势力范围” 的“瓜分”中国狂潮。 2.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门户开放”的照会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 均等贸易机会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同意。“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 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3.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别 强租海湾及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及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校对答案并解答疑惑。 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四个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四个民族英雄: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 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结合《时局图》识记、比较记忆
合作探究 ?探究一、中国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 直接原因:指挥失误,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丧失了制海权 其他原因:清政府经济落后、军事装备落后、战斗力低下、部分将领贪生怕死等。外部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较强,蓄谋已久,倾国力而战。探究二 英国侵占香港的过程。 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 ?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标训练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的舰队是( )A.福建水师 B.北洋水师 C.南洋水师 D.东洋水师 2.1895年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清议和大臣是(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奕訢 D.曾纪泽 3.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发生在( ) A.平壤 B.旅顺 C.大连 D.威海卫 4.在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清军致远见管带是( ) A.左宝贵 B.邓世昌 C.徐邦道 D.丁汝昌 5.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平壤战役 B.黄海战役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6.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国力强大 B.洋水师全军覆灭C.清政府军备废弛 D.清政府的腐败7. 某校八年级3班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林菊:战争爆发于1895年,结果签订《辛丑条约》B.华敏: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C.王海: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李兵: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遭受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来8.“东沟海战烟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突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这首诗描述的场景是( ) A.虎门战斗 B.黄海大战 C.收复新疆之战 D.平壤战役9. 《马关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设立工厂10. 近代中国某地的一份布告称:“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其中“割台湾”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1. (2018·湖南湘西)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是( )A.《辛丑条约》 B.《南京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12.(2018·江苏无锡)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右图所示为某小组制作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卡片,其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43(2018·甘肃)“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4.(2018·山东泰安)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15.(2018·山东潍坊)某学者说:“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 ) A.《南京条约》签订 B.边疆地区危机扩大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6.(2018·福 表1 时间1894年前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80家933家引发表1所示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7.(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割地 B.赔款 C.办工厂 D.赎辽费18.(2018·山东东营)右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失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瑷珲条约》 D.《辛丑条约》19.(2018·黑龙江大庆)“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电视剧的主题。若再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史实是( ) A.英法炮轰广州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20.(2018·江苏镇江)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这里的“战争”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学生自主完成,自觉查缺补漏,把握要点 认真阅读选项,仔细推敲内容。 《马关条约》使列强对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并随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首先得出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再推断出条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思维导图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留时间记忆知识点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