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01 10:10:21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D 5. D 6. B 7. C 8. C 9. B 10. D 11. D 12. C
13. 热胀冷缩 38.2 B 正立 虚
14. 液化 汽化 吸收
15. 熔化 放热 凝固
16. 凝华 室内
17. 60 不会 60
18. 将碘锤放在热水中加热 熔化 汽化 凝华
19. (1)受热均匀 (2)② 42 (3)吸收 不变 固液共存 (4)升高 (5)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不升温;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同时升温
20. (1)98 (2)a (3)100 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升高 (4)①
21. (1)表面积 温度 (2)①、② (3)不正确 (4)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22. 解:(1)冬天对手呵气时,呼出的气体遇到冷的手液化放热,所以手感觉到暖和。 
23. 解:(1)“白花花的粉”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2)冰棒在向下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3)茶杯在“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外壁,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4. 解:(1)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7℃~103℃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100℃,列式为:≈0.91℃,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 
(2)当它指示温度是15℃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15-(-7)]×=20℃。 
(3)当实际气温是45℃时,指示温度是45℃×-7℃=42.5℃。 
(4)设指示温度等于实际温度时,温度为t,则:[t-(-7)]×=t,解得t=70℃。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卷
[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 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我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
C.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D. 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 一个杯子中装有特殊金属制成的勺子,把热水瓶中的开水(略低于100℃)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关于这种金属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金属凝固点低于100℃ B. 该金属熔点低于26℃
C. 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 D. 该金属熔点高于100℃
3. 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雾凇的形成   B. 河水结冰  

C. 樟脑丸变小   D. 露珠的形成
4. 善于观察的小余发现动车上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洗手后把手放到干手器的吹风口处,它就会自动打开,有热风吹到手上,手上的水很快就会干了。其主要原因是(  )
A. 热风只提高了水的温度
B. 热风只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 热风只加快了手面上的空气流动
D. 热风既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又提高了水的温度
5. 如图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它是由长颈玻璃瓶倒插在液体槽里构成的。当外界温度改变时,可由玻璃管中的液面高低来标记温度。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玻璃管中的液面升高
B. 它是利用温度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制成的
C. 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 它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第5题 第6题
6.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会发现眼镜的镜片上有时会形成“小水珠”,如图。关于这个“小水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它时常出现在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
B. 它时常出现在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室外时
C. 夏天,它也可能出现在从空调房间进入室外时
D. “小水珠”与“一湖两岸”水面上的“白气”形成原因相同
7. 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 固、液、气 B. 气、液、固
C. 气、固、液 D. 液、固、气
8. 对下列谚语或古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云腾致雨,露结晨霜——“露结晨霜”是说秋天早上的霜是由露水形成的
B. 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在降落的过程中温度降低
C. 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是指气温骤降,水蒸气容易凝华成霜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由水形成的,但是一定比水的温度低
9. 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的原因是(  )
A. 衣服是保暖内衣,能放出大量的热量 B. 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C. 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 D. 衣服上的冰放出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10. 如图,在旧社会每逢干旱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半仙”身上,来实现所谓的“呼风唤雨”。如今我们已经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把它变成现实了。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关于人工降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
B. 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
C.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
D. “人工降雨”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干冰熔化成的

第10题 第11题
11. 如图所示,是冰熔化成水到沸腾的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冰的熔化时间持续了2min B. 6min后水没有吸热
C. 加大火力可使水的沸点超过100℃ D. 水固态比液态温度升高快
12. 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采用相同的装置同时开始加热,但所用的导热介质分别为水、油、细砂。加热一段时间后,三种导热介质的温度先后达到一个稳定值(水温100℃、油温180℃、砂温250℃),再过足够长的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烧杯中水均在沸腾 B. 三烧杯中水均不在沸腾
C. 三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 D. 三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
二、填空题(第13~17题每空1分,第18题每空2分,共24分)
13.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图甲中体温计的示数是 ℃。由于水银液柱较细难以读数,因此体温计做成外有凸起的弧形玻璃面,横截面如图乙所示,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应沿 方向观察,这是利用凸透镜成 放大的 像的原理。
甲 乙
14. 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先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 (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喷在患处时又在皮肤上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
15. 如图所示为装修工人经常会用到的热熔胶枪,胶枪使用时将固体胶棒送入枪管,通电加热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胶水被挤出,胶水在常温下 (选填“吸热”或“放热”)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固态,起到黏合的作用。

第15题 第16题
16. 如图所示,小明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后,可以测得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并且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会出现白霜。白霜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现象。由此想到寒冬玻璃上的“窗花”出现在 (选填“室内”或者“室外”)。
17. 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只有60℃,当温度达到 ℃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 ℃。
18. 如图所示,是探究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关于碘锤加热方式,一是将碘锤放在热水中,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碘的熔点为113.7℃,所以选择 (选填“将碘锤放在热水中加热”或“用酒精灯加热”)方案较好,避免另一种方案出现 、 现象。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三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实验探究题(第19题8分,第20题6分,第21题5分,共19分)
19. 小明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甲 乙 丙 丁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眼睛分别在如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位置,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如图丙是小明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4)如图丁是小明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通过实验可知,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 。
20. 小亮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甲 乙 丙
(1)如图甲,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2)如图乙,a、b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景,其中水沸腾时的情景为 (选填“a”或“b”)。
(3)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分析0~15min图像还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写出一条即可)。如果用塞子将烧瓶密闭,则水的沸点将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结合图像信息在同样的环境下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冷却,有两种方法:
①先让热水冷却3min,然后倒入一杯冷水。
②先在热水中倒入一杯冷水然后冷却3min。
你认为冷却效果较好的是方法 (选填“①”或“②”)。
21. 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李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李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甲 乙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 和液体的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这样做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李丽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
四、计算与简答题(第22题5分,第23题6分,第24题10分,共21分)
22.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简述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冬天我们感觉手冷时,有时会用嘴对着手呵气使手暖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夏天我们感觉很热时,会打开电风扇,风吹在身上感觉凉快,这是什么原因?
23. 小芸为了探究空气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准备把冰棒放在茶杯中进行观察,于是,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只冰棒,小芸发现硬邦邦的冰棒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棒在向外冒“白气”(如图所示)。她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你解释上述三种现象中“粉”“白气”和“冒汗”的形成原因。

24. 李明有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
(1)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2)当它指示温度是15℃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3)当实际气温是45℃时,指示温度是多少?
(4)当多少℃时,指示温度等于实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