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第17课 汉魏晋诗三首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学习目标】1.理解诗作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中比喻、用典、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Ⅰ 语言知识强化(1)迢迢( )
(2)皎皎( )
(3)擢( )
(4)札札( )
(5)机杼( )
(6)子衿( )
(7)呦呦( )(8)越陌度阡( )
(9)契阔谈宴( )
(10)三匝( )
(11)吐哺( )
(12)羁鸟( )
(13)暧暧( )
(14)墟里( )tiáojiǎozhuózházhùjīnqiānqìzābǔjīàiyōuxū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
(2)皎皎河汉女:___________
(3)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
(4)脉脉不得语:_______________
(5)契阔谈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少无适俗韵:___________遥远的样子明亮的样子举起,摆动含情相视的样子聚散,诗中是久别重逢的意思气质,性格(7)守拙归园田:_________
(8)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
(9)依依墟里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守本分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依稀可辨的样子。一说是轻柔的样子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何时可掇:_______________通“辍”,停止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泣涕零如雨
古义:______
今义:零碎,小数目的(跟“整”相对);零头,零数;数的空位;表示没有数量。
(2)人生几何
古义:______
今义:几何学。落下。多少。(3)山不厌高
古义:______
今义:憎恶。
(4)榆柳荫后檐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阳光,又凉又潮;荫庇。满足。遮蔽,遮盖。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1)去相去复几许:___________
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动词,距离动词,离开(2)间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
草屋八九间: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间隔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3)里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里面与“墟”组成双音词“墟里”,村落(4)适少无适俗韵:_________________
适彼乐土:_________
削足适履:_________________动词,适应、迎合动词,到动词,适应、凑合(5)存枉用相存:___________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
存者且偷生:____
去伪存真:____
存心不良:___问候,探望存在活着保留居(6)但但为君故:___
无他,但手熟尔:_____
但坐不妨:_____
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7)且河汉清且浅:____
父母且不顾:_____
年且九十:_____只不过尽管只要又尚且将近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泣涕零如雨:_________________
(2)脉脉不得语:_________________
(3)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归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日苦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下雨名词作动词,说话名词作状语,向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形容词作动词,患,苦于形容词作动词,远离6.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何枝可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依墟里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鸡鸣桑树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正常为“可依何枝”。宾语前置句,正常为“以何解忧”。主谓倒装句,正常为“远人村暧暧”。主谓倒装句,正常为“墟里烟依依”。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省略句,省略介词“于”。7.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什么东西可以排解忧愁?只有美酒。昏暗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的炊烟隐约可辨。狗在深巷中狂叫,鸡飞到桑树上啼叫。三、名言警句
曹操名句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陶渊明名句
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Ⅱ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南朝梁代的萧统把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编在一起,收入其《文选》中,题为《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2)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风格慷慨悲凉,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3)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二、背景展示
(1)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无着,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迢迢牵牛星》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为喻,抒发了思妇期望丈夫回归,希望夫妻团聚,怨恨青春虚度的愁苦心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
(2)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夜半,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作《短歌行》。(3)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的官职,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三、文体知识
歌行体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田园诗
田园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支,由陶渊明开创,他也是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的感受。品读研析课堂导语迢迢牵牛星
传说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每年只能鹊桥相会一次。同学们,假如横在他们中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能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向我们诉说了这一切。短歌行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接着展示电视剧中曹操的形象)这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大家认识吗?三国时跟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的故事,《三国演义》有一段在赤壁大战之前,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他所赋之诗据说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这首《短歌行》。
归园田居
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厌恶官场的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Ⅰ 通读——整体感知(1)《迢迢牵牛星》表现了什么样的诗歌主题?请在图中①处写出。迢迢牵牛星天上情景——爱情传说——托物起兴(1、2句)
思妇身份——人间织女——反衬孤寂(3、4句)
泪落伤心——无心织布——思念伤感(5、6句)
相隔河汉——咫尺天涯——不能会面(7、8句)
脉脉含情——衷肠难诉——哀怨动人(9、10句)① 答案答案 ①相爱受阻、不得相聚(2)《短歌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请分别用一个动词(限一字)概括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在图中圆圈内写出。短歌行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功业未就
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 ——求贤若渴
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 ——仰慕贤才
贤才择主 招揽人才 ——天下归心求贤歌答案答案 (自上而下)忧 思 迎 盼(3)《归园田居》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厌恶黑暗官场、喜爱大自然的情怀。请在图中②处写出本文是什么样的情景关系。归园田居归园田前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为何而归——池鱼、羁鸟归向何处——归园田
归后如何——返自然② 答案答案 ②情景交融Ⅱ 深读——重点探究(一)《迢迢牵牛星》
1.分析诗中叠音词的使用效果。答案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感受。“纤纤”形容双手洁白、美丽而纤细,写出了织女的柔美。“札札”是拟声词,状织机之声,写出了织女织布的辛劳。“盈盈”,清澈的样子,但这里也可形容女子仪态的美好。叠字的使用,使诗歌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和婉转流利的音乐美,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答案2.该诗是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答案 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对假想的牛郎、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就蕴含在景中。秋夜的星空最容易触动思妇的离情别绪,而星空中的牛郎星、织女星及故事传说,更使眼前的景物和离人的心情自然结合起来,情景交融。答案(二)《短歌行》
3.诗歌开头作者为什么发愁?有人说这是一种感叹人生苦短的悲观行为,你的看法呢?答案 诗的开头作者就点明了自己的忧愁,但最终以周公吐哺作结,可谓哀而不伤,读后并不觉得悲观消沉,这是因抱负不得施展而发出的政治感慨。他发愁并不是因为流年易逝而产生的贪生怕死之念,而是因为结束战乱、统一中原的大业未能实现。可见,曹操在这里抒发的忧思,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忧世”情怀。答案答案4.诗中作者是如何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的?答案 ①由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而产生渴求贤才的忧思。全诗本是由眼前的歌舞酒宴生发开来,却又抛开对空间和场面的具体描绘,转为对时间的悠长思索,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由此而引出对贤才的渴慕之情。作者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抒写心忧天下之情。
②引用《诗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③比喻:用明月“何时可掇”,写求贤不得的忧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四句又写出得贤才的欢乐;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作者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
④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附。(三)《归园田居》
5.“尘网”、“羁鸟”、“池鱼”、“樊笼”分别比喻什么?诗人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示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充满了厌恶。“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答案6.“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几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前四句写近景,描写自己的宅院,体现诗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后四句写远景,描写了一幅更为广阔的田园画面。这几句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答案答案Ⅲ 延读——思维拓展《三国演义》是把曹操作为奸雄来描写的。由于作者罗贯中受“拥刘反曹”的传统思想的支配,曹操成为一个受人指责的奸贼形象。请结合历史上的相关资料,谈谈你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答案 (观点一)现在看来,曹操的历史功绩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他扫平北方军阀,统一中国北方,恢复发展生产,使北方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太平生活。早年,他不畏豪强,执法严明,将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领兵打黄巾军,对汉王朝有保全之功;兴兵讨董卓,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义之师。后来迎献帝,迁都许昌,恢复礼乐,使奄奄一息的汉王朝又多活了许多年。如果曹操真心想做周公那样的人物,那他可真称得上是一个完人了。(观点二)对于异己,曹操排挤、罢免、屠杀,甚至牵连皇后、皇子。献帝眼睁睁地看着曹操派人抓伏皇后,“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遂将后杀之,累及宗族死者数百人”。由此证明,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公允之论。多读厚积Ⅰ 读技法 · 勤练笔如何用典
《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表达求贤若渴之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以鹿鸣起兴,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自《管子·形势解》,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作者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人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技巧点拨】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其形式一般有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引用历史故事。【迁移运用】
请运用典故,以“留给明天”为话题,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答案答案 (示例)上溯历史长河,会发现无数人将自己沉浸于今日的苦痛之中不能自拔,却也有无数人将生命留给了明天。楚大夫沉吟江畔,九死未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采菊南山,躬耕陇亩。他们选择把一切留给明天。屈原将自己的清白留给了后人,换来了世人的赞叹与怀念;魏武帝将自己的豪迈留给了后人,换来了历史的评价,更换来了无数后人的尊崇;陶潜将清贫留给了自己,换来了自己一生在安逸与平静中度过。
留给明天,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我用我的一生染绿一片叶子,却将它的金黄留给了明天。”这是何等的无私奉献——不求向今天索取,但求将自己能给予的一切留给明天。Ⅱ 读素材 · 善积累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示例】 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世事浮现,人生有限,人啊,怎能不守护自己心灵的航道,像一朵花,走过一季,芳香一生?守护心灵的航道是孔子的“不饮盗泉,不受嗟食”,是孟子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李太白的“放鹿青崖”,是焦裕禄的只身奔赴贫瘠土地,把骨灰也撒在那片盐碱地。守护自己心灵的航道,如冰上芭蕾,寒冷一生而美丽永恒。2.课外素材
忙碌的习总书记
近日,网络上一则题为“习大大的一天”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在晚秋的黎明中吃过早饭,习总书记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阅读一下中办递来的“每日简报”,获取了国内的信息,习总书记便又开始会见出席筹建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签署仪式的各国代表。一大早,习总书记就开始为“内政外交”忙碌着,而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年轻人或许还在睡觉,直到起床时,才发现重大时事新闻已经出炉,顿然大悟——原来习总书记已工作好久了。其实,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就惜时如金。据乡亲们回忆,当年,习近平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利用晚上和午休间隙看书,当时,村民大部分是文盲,只知道“他看的书很深”。书是他下乡的时候带的,满满一箱。夜里在窑洞里看书,照明用的是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经常会一直点到晚上12点。40年后,当地乡亲用“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来评价当年的习近平……【选材感言】 习总书记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这应该引发我们尤其是青年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我们还有理由懈怠吗?我们的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惜时如金,把时间用在学习和工作上,正如总书记曾勉励青年学子那样: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Ⅲ 读美文 · 会赏析曹操遗书
曹丕吾儿:
呜呼,为父大去之日不远矣!于此海内兵荒马乱、国家鼎足三分之时,吾委实不忍撒手而去。想当年吾雄心勃勃,欲拯万民于水火,一统华夏,建宏图大业,如此之夙愿,今日观之将成泡影。天乎?人乎?而今已乎!父死不瞑目也!
人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父有紧要之言需告于汝,望汝切记切记!甲子年,黄巾作乱。吾挺身而出,集思广益,与众多仁人义士并肩携手,齐心协力,斩贼首级万余,终大破之,故得以入朝为官。后吾败袁术,缢吕布,身居宰相之高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初定。袁绍恐吾坐大,率兵四十余万来攻,与吾决于官渡。其时吾兵微将寡,粮草不济,世人莫不以吾必败。然吾了无惧色,欣纳谋士雅言,从长计议,与绍巧妙周旋。方“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之许攸来投时,吾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谋士许攸等出奇计,献良策,吾军智劫乌巢,火烧粮草,遏绝退路,令绍首尾无暇相顾,终获全胜。自古及今,以寡敌众、以弱克强者寥寥无几矣,然吾创一奇迹,岂不快哉!
而后,吾取冀州,夺荆襄,灭刘表,拥军百万,上将数千,兵精粮足,横扫中原,意气洋洋,踌躇满志,旌麾南指,与孙刘联军决于赤壁。此时天下大定,诸侯或死或降。与吾争雄者,唯孙权、刘备而已,然其兵卒之和亦不过五万。吾自以孙刘必败,一统江山指日可待,遂妄自尊大,盲目自信,又轻信庸碌蒋干之语,误中庞统连环奸计,被周瑜小儿、诸葛村夫火烧战船,大军八十余万顷刻烟焰张天,岂不痛哉!吾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几至走投无路。后败走华容,险些丧命,徒留笑柄。
此乃莫大耻辱,吾没齿不忘!正如此,吾回朝后反复自念,始知盲目自信,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独断专行,祸莫大焉!曹丕吾儿,为父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而今病危,引以为憾,未竟事业,望汝继承。汝当记取父之教训,遇事切勿自以为是,擅作主张,亦不可忠奸不分,是非莫辨,切不可重蹈父之覆辙。临终遗言,儿其切记。勉之!勉之!
父字
建安二十四年冬【读后启悟】 这是一篇选材奇特、视角新颖、别出心裁的优秀文章。文章以“遗书”的形式,回顾了曹操的一生。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遗书当然只有用文言写才符合实情,而且一定要文采斐然,情真意切。这些要求,本文几乎全达到了。准确凝练的动词,一气而下的短句,自然得体的叙述,活灵活现的语气,比比皆是的对偶、引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人赏心悦目。Ⅳ 读国学 · 厚素养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十一——诚信(2)
1.[名句]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不苟》
[译文]说话没有信用,做事没有原则,只要利益在哪里,就倒向哪里,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小人了。
[解读]儒家强调“君子小人之辨”,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荀子便指出一条标准,即对“信”的看待,君子看重道德,因此能够坚守诚信,小人看重利益,为了追求利益就容易背弃信义。利益并非不可追求,孔子亦曾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人生在世,总应有坚守的原则,诚信即是其一,若诚信与利益冲突,高尚正直的选择,就应当舍利求信,即使会失去暂时的利益,最终也会获得长远的收获。如“唇亡齿寒”故事中的虞国国君贪图眼前小利,背弃了虞、虢两国世代交好的信义,最终被晋国“假途灭虢”后,也一并灭掉,信、利均失。2.[名句]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以不信接人,妻子疑之。
——唐·马总《意林》
[译文]用诚信待人接物,天下的人都会信赖(他);背弃诚信来待人接物,即使是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会怀疑(他)。
[解读]马总为中唐时人,任职高官,但生平勤奋好学,在南北朝梁朝学者庾仲容编纂的《子钞》基础上,加工整理为《意林》一书,主要是摘录诸子百家的观点言论。这句话原出自西晋学者傅玄所著的《傅子》,因原书散佚,故保存在《意林》中。汉代学者韩婴所著的《韩诗外传》也有近似的表述:“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意即以诚实待人,就算是关系疏远的也会变得亲密;但若以虚伪待人,就算是亲戚也会逐渐疏远。诚信与否,是一个人内在品质所决定的外在行为方式,并不会因远近亲疏有所改变。内外如一,以诚为本,是建立一个人信誉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