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第4课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第二单元 传 记【学习目标】1.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2.解读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学习他关心国事、甘于淡泊的品质。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Ⅰ 语言知识强化①籍贯( )
②儒生( )
③菜肴( )
④踊跃( )
⑤奢侈( )
⑥卤水( )jírúyáoyǒnɡshē chǐlǔ(2)多音字①兴兴奋( )
兴趣( )②创创新( )
创伤( )③强勉强( )
强大( )④几茶几( )
几何( )xīnɡxìnɡchuànɡchuānɡqiǎnɡqiánɡjījǐ⑤仆公仆( )
前仆后继( )⑥朴简朴( )
朴刀( )púpūpǔpō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崇( )
祟( )(2)帜( )
炽( )(3)幅( )
辐( )(4)暄( )
喧( )
渲( )崇高鬼鬼祟祟旗帜炽热条幅辐射寒暄喧闹(5)辫( )
辩( )
辨( )渲染辫子辩论辨认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1)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五花八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称兄道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错点提醒 含贬义,常错用为褒义词。 形容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一动人事迹后而出现的恭敬、
钦佩的态度和心情。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4)不知天高地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见识短浅,狂妄自大。错点提醒 容易错误理解为知识缺乏。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肃然起敬。
( )×答案 用错了对象。(2)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养颜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安慰而已。( )
(3)刚进宿舍,他就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帮我拿行李、铺床,不到半天,我俩便称兄道弟了。( )√×答案 感彩不当。(4)他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无证驾驶,肇事打人,寻衅滋事,其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2.辨词填空
(1)推重·推崇
“推重”指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以很高的评价。
“推崇”指十分推重,含有崇信之意,可以指人或物,程度较重。
①王教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德端正,同学们都十分_____他。
②杜甫诗作深受后人的_____。推重推崇(2)俭朴·简朴
“俭朴”指俭省朴素,重在节俭。
“简朴”指(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强调量少。
①室内陈设_____,清雅洁净。
②家中收入极少,他们生活_____,节余了一部分存款。简朴俭朴三、名言警句
孙中山名言
1.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3.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
4.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Ⅱ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协名誉主席,中华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作品达1 000多万字,多次获国家大奖。在传记界素有“南叶北陈”(即“南有叶永烈,北有陈廷一”)的说法。
作品有《许世友传奇》、《孙中山大传》、《毛氏三兄弟》、《宋氏三姐妹》等。二、背景展示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三、文体知识
传 记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汉代的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他就是通过给人物作传来反映历史的。
传记中介绍的主要人物被称为传主。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按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两种。品读研析课堂导语同学们,在一百多年前的1911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吧?对了,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大家知道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是谁吗?对了,是孙中山。提到孙中山,我们都知道,他是伟人,革命领袖。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了解孙中山先生平凡的一面。Ⅰ 通读——整体感知答案文中简介“布衣总统”的“住”和“食”时,突出了孙中山什么样的特点?请在下面图中①②处填出,各限两个字。答案 ①简朴
②俭约Ⅱ 深读——重点探究1.文章是怎样围绕“布衣总统”四个字选择和组织材料的?答案 文章的选材主要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名片”故事,孙中山一介布衣,但早怀大志,足傲王侯,表现了孙中山的总统风范;
第二个层面是衣食住行故事,孙中山虽为总统,但简朴淡泊,甘为公仆,体现了孙中山的平民作风。答案答案2.孙中山去拜见两广总督,名片上只印有姓名、籍贯,说明孙中山早年具有怎样的思想?答案 说明孙中山早年便有一种强烈的民主意识,不讲究身份,做事低调。答案3.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具有怎样的品性?而张之洞态度的转变又说明了什么?答案 孙中山:早怀大志——傲王侯,不卑不亢。张之洞:虽摆高官架子,但也善识人才。4.“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剪辫子”在当时象征着什么?
探究点拨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汉族人都留满发,不剪也不剃。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辫子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答案 ①说明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平等、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争着走出专制统治的束缚。
②因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所以剪辫子在这一时期成了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答案答案5.文章如果不写剪辫子与唱军歌的场面,内容也完整,也能表现孙中山悄然出行的作风,为什么还要写?有什么作用?答案 ①剪辫子与唱军歌的场面反映出了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还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政治素质,使人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深入人心。作为辛亥革命领袖的孙中山功不可没。
②这个场面营造了一种民主的新生活、热烈地响应革命的氛围,与下文群众齐呼“大总统万岁”形成强烈对比。答案6.文章结尾描写了民众发现孙中山后的激动情绪,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民众的热情拥戴表现出孙中山甘做公仆时上下齐心的执政环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布衣总统”。答案7.细读课文,说一说你是从哪些细节描写中看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的。答案答案8.孙中山一生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节选部分选琐事逸事,如他创制中山服,不换房子,不用锡制餐具,吃普通小菜津津有味等,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事例来写孙中山?答案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细小事表现伟人情怀。创制中山服,不换房子,不用锡制餐具,吃普通小菜津津有味等这些平凡小事最能表现一种平民情怀,读来让人觉得亲切感人。答案9.文中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孙中山的性格特征?请举例说明。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孙中山的性格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趣味性。张之洞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傲王侯的志气;孙中山与唐绍仪、伍廷芳之比,反衬出孙中山之节俭、简朴;孙中山的爱民与守城官的驱民作比,突出了孙中山的公仆精神。Ⅲ 延读——思维拓展课文中说,群众见到孙中山的时候,齐呼:“大总统万岁!”这个口号妥当吗?为什么?答案 (观点一)孙中山对自己的民本思想身体力行,遇事首先想着百姓,避免惊扰百姓。孙中山尊重民众,同时也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支持。所以,群众呼喊这个口号是妥当的。
(观点二)“大总统万岁”的口号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不妥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百姓的个人崇拜,将孙中山与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类比的封建时代的思想倾向。提示 希望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细读此段情景的描写来理解“大总统万岁”的群众呼声。答案提示多读厚积Ⅰ 读技法 · 勤练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孙中山一生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节选部分选琐事、逸事,如他创制中山服,不换房子,不用锡制餐具,吃普通小菜……这些事件最能表现一种平民情怀,读来亲切感人。【技巧点拨】
“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做”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呢?
(1)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的点,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学生的阅历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升值了,一些“生活”贬值了。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学会选择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3)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挖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物、事情中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中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4)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于细微处见事物的大,往往是通过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的,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所体现出的道理就越深。【迁移运用】
请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一个片段,表现浓浓的母爱。不少于100字。答案 (示例)母亲每天不仅要上班,回到家还要为我们做饭,可她从来没抱怨过什么。记得有一天很冷,我一回到家,母亲就马上为我端来了热汤,边忙还边叮嘱我小心烫着,她怕我没听清楚,还一连说了好多次。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就是烦人的唠叨,对我来说却隐藏着另一种深沉的东西。母亲的那一声声叮嘱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答案Ⅱ 读素材 · 善积累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运用示例】 勤俭节约是一个民族的美德。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既然是靠一双手挣来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简朴,不仅体现了一种美德,亦是一种崇高境界的反映。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盖的毛巾被上都有补丁,最多的打了75个。简朴作为一种境界,并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而需要经过一番刻苦的修炼,包括更新观念、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达到一个无私无邪,与时代合拍的境界。简朴至,民族福焉!2.课外素材
温总理俭朴亲民打动韩国民众
2007年4月10日,温家宝抵达韩国访问,而早在9天前,《温家宝》一书已经出版发行。据负责该书出版工作的韩国W.MEDIA出版公司介绍,他们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印好了书,温总理如期访韩,正是他们隆重发行此书的最佳时机。W.MEDIA出版公司表示,他们对《温家宝》一书充满信心,认为有可能打破政治人物出版物的销售纪录。据《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观察,在首尔人气最旺的两家书店教保文库和江南书店,捧读和购买《温家宝》一书的人很多。记者注意到,韩国媒体在介绍《温家宝》一书时,着力强调了温总理俭朴和亲民的特点,并且高度认可了温总理的执政能力。“旧夹克和旧运动鞋,面对矿难遗属流下了的泪水,这都是容易打动韩国普通民众的精彩细节。”这是《朝鲜日报》一篇书评的开头。【选材感言】 国家领导人的“人气”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既有领导人制定政策的驱动力,也有领导人的从政风格吸引力,更有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但是,韩媒偏偏盯住温总理的“俭朴作风”,令人回味。大体而言,“俭朴”之人是善于生活之人;而“俭朴”之官,也多是务实之官。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局面祥和的地方,官员们的“俭朴”也常常成为公众的美谈。人们正是从官员的俭朴中感受到了希望,也从官员的俭朴中加深了对执政者的认识。Ⅲ 读美文 · 会赏析拜谒孙中山故居
蓝天雁
驻足于孙中山故居门前,我的思绪不能平静。
眼前的翠竹多像先生的精神,常青常绿。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
轻轻地,怕踏醒你操劳一生后睡去的好梦。
是谁改变了历史,让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孙中山!他,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少年便播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年少的理想,常在油灯下折射光芒。后远涉重洋求学,满腹抱负无法施展。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载之,谱名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在留洋时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启蒙思想,拥有了哲学的思辨。他的心中装满了人民的疾苦,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当年伏案疾书,向清政府痛陈时弊。然而,清政府救不了那时的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此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孙中山,黑暗中找到光明,绝望中找到希望。他是精神的先驱,驱逐迷蒙的思想,迎来世纪希望的曙光。
二十世纪东方风云变幻,在世纪的风口,他站成永恒的塑像。
当我沿着翠亨村走过,百年多的风雨,并没有使这个山村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变迁,许多的民居古色古香,不少青砖灰瓦的老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童年孙中山上过书塾的祠堂还在,保持着一种朴素亲切的气息。就在这里却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使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居保存基本完好。当年的孩童,为什么却偏好听洪秀全的故事,从小思想里是否就埋下了革新的种子?
翠亨村,因为他,有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掀开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香港、檀香山、广州、武昌、上海、南京……大半个中国,留下他奔走呼号、挥师转战南北的身影。他的身影贯串中国革命的历史。
他高举三民主义旗帜,引导中国革命纵深发展。坦荡的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古朴的旧屋,生出一种精神。饮水思源,多少人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寻访历史的踪迹。
绿荫环绕,万古长青。凝神遐思,驻足门前,不忍离去。再一次回眸,轻轻转身离去,把先生的精神注满我脚下的道路。(有改动)【读后启悟】 “我是朝圣者,沉思在你的雕像上。六分幸福,四分鸟语花香。”叶才生面对孙中山故居如是说。同是驻足于孙中山故居门前,蓝天雁凝神遐思,不忍离去。他满含深情地怀念着这位世纪伟人,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娓娓地讲述了孙中山先生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Ⅳ 读国学 · 厚素养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二——民主(2)
1.[名句]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
——《尹文子·大道上》
[译文]所以圣人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凭独自的能力治理,而在于和众人共同治理。
[解读]《尹文子》是战国时代学者尹文的著作,其思想兼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各家观点,讲述形名(事物的内容与名称关系)理论及治国之道,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尹文子的观点,从最朴素的人不可能具备全知全能的智慧出发,指出即使是圣人,也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做成事业,“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明·揭暄《兵经百言》)。民主的益处,正在于集合了众人的智慧,征求了多数的意见,才做出决定;而与之相对的独裁与专制,则是由统治者一人行使权力,不接受监督约束,所以即使政策错误,也无法得到纠正。古人强调集体的作用,客观上就对君主的权力形成了制约,也因此形成了民主思想的雏形。2.[原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论政体》
[译文]君主,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能够让船漂浮,也能够让船沉没。
[解读]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君臣都亲身参与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因此非常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思考治理国家的道理。他与大臣魏征等人多次探讨古代政治得失,并坦诚表示,自己身为皇帝,担心听不到逆耳忠言,希望大臣敢于直言劝谏,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促进自己改过向好。魏征便引用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指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大力量,君主若不能正确处理这一关系,则只能给自己招来灭亡。唐太宗对此深表赞同。后来魏征仍多次向唐太宗强调这一观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终太宗一世,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都得益于君臣对此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