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18课 汉乐府两首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的关系,并对两诗进行比较阅读。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Ⅰ 语言知识强化(1)上邪( )
(2)山无陵( )
(3)夏雨雪( )
(4)饮马( )
(5)夙昔( )
(6)媚( )
(7)遗我双鲤鱼( )
(8)烹鲤鱼( )yélínɡyùyìnsùmèiwèipēnɡ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我欲与君相知:_________
(2)长命无绝衰:______
(3)绵绵思远道:_________
(4)夙昔梦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入门各自媚:_____结为知己使,令绵延不绝文中指“早晚”,一说是昨夜亲爱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上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转不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同“辗转”,文中指丈夫在他乡各地漂泊。一说是思妇梦醒后翻来覆去,反复思念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长命无绝衰
古义:_________
今义:生命,性命。
(2)绵绵思远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遥远的路程。
(3)入门各自媚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动词,得到门径,初步学会;名词,指初级读物(多用于书名)。使,令。文中指远行在外的丈夫。指各回自己家门。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1)雨夏雨雪:_________________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2)言谁肯相为言:______________
上言加餐饭:_________
三言两语:_________动词,降下,落下名词,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水动词,下雨问讯,告诉讯息动词,说名词,话(3)下下言长相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徘徊庭树下:________________名词,指书信的后一部分方位名词,下面(4)为江水为竭:_____
十七为君妇:___
始尔未为久:_____(5)乃乃敢与君绝:_________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_________
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变成做算是副词,才动词,是副词,竟然5.翻译下列句子
(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同你结为知己,长久地使(爱情)永不断绝衰退。青青的河边草,引起我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绵延不绝的思念之情。三、名言警句
1.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Ⅱ 文本常识积累背景展示
(1)《上邪》选自《乐府诗集》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以诗中开头一句为题。“上邪”等于说“老天啊”。《上邪》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连用“山无陵”等五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2)《饮马长城窟行》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抒写了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无限思念及自己的孤凄之情。品读研析课堂导语汉乐府诗中塑造了许多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女性的爱情历程,表达了对自由幸福婚姻的渴望。在追求爱情的方式中,《氓》、《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女子委婉含蓄地表情言志;《上邪》、《有所思》中的女子大胆泼辣,她们对爱情的真挚的呼告,成为后世人们争相吟诵、表露心迹的铮铮誓言。Ⅰ 通读——整体感知(1)《上邪》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现象,请在图中①处填出第二组,限4字。上邪:呼告上苍→欲与君相知→山河消失
①_________
天地相合→乃敢与君绝答案答案 ①四季颠倒(2)《饮马长城窟行》写了女主人公的三层痛苦,请在图中②处填出第二层痛苦,限4字。饮马长城窟行:思妇昼思夜想——殷切悲伤
寒门独居——②________
喜获夫信——喜乐思念答案答案 ②痛苦不平Ⅱ 深读——重点探究1.《上邪》一诗中设想了哪三组奇异的自然现象?有什么作用?答案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异的自然现象,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天地相合了。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的人特有的心理。答案2.《饮马长城窟行》中包含了哪三层痛苦?答案 诗歌体现出三层痛苦:①丈夫远行,经年不归,饱尝门庭冷落、世态炎凉之苦;
②和丈夫一同远行的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自己的丈夫,眼看他人团聚,越发觉得自己凄凉寂寞;
③回来的人中竟然没有人可以告诉自己丈夫的情况。答案3.请找出《饮马长城窟行》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答案 ①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②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③借代:“双鲤鱼”指代书信。
④比喻:“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真实、鲜活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渴盼丈夫回归的心情,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答案答案Ⅲ 延读——思维拓展有人认为《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节诗与上一节脱节,像是拼接而成,你认为呢?答案 (观点一)不脱节。此前主要写在家的妻子思念远行的丈夫,日思夜想,就有人送信来了。从事理上讲,由上文的想念到此处读信的满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从文学表达上讲,“客从远方来”与前面的“谁肯相为言”紧密相承,回答了“谁”来传言送信的问题。书信的内容,回应了前面的内容。妻子牵挂丈夫,是自然的延续。(观点二)脱节。因为诗歌以形诸梦寐极写思妇相思之苦,“谁肯相为言”是相思梦的继续,言有尽而意无穷。后面的八句是截取他篇拼合而成,但也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形象地表达了思妇的期盼与无奈。二者相结合,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这在汉魏乐府歌辞中是比较普遍的,这些歌辞的截取和拼合,是演唱的需要,更是表达感情的需要,使文章内容和人物情感均获得长足的发展。多读厚积Ⅰ 读技法 · 勤练笔顶真修辞的运用
《饮马长城窟行》很好地运用了顶真这种修辞手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这几句中,前一句的结尾均为后一句的开头,这使句子首尾相衔,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技巧点拨】
顶真又名顶针、联珠、蝉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以上句的后分句或上句结尾的字词作下句的前分句或下句开头的字词,简单地说就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井冈翠竹》)。【迁移运用】
请运用顶真手法,以“理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意完整连贯,不少于40字。答案 (示例一)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示例二)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答案Ⅱ 读素材 · 善积累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双鲤、尺素书【运用示例】 自古以来,游子思乡,征人怀亲,凭借鸿雁传递佳音,借助双鲤倾诉衷情。悠悠的思念,是春风乍起时湖面泛起的微波,是盛夏如火的骄阳,是秋雨缠绵时屋檐洒落的滴答声,是寒冬寂寂的夜晚。
思念是优美动人的风景画,每一幅都令人魂牵梦绕;思念是闪光的影集,每一个瞬间都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2.课外素材
拜年的变迁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
早期的拜年是真的要三叩九拜,直到民国时期拜年也是要下跪拱手跪拜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兴过明信片、贺卡拜年,甚至邮电部还发行过有奖明信片,但多在年轻的学生之间流行,也并未流行太久。可进入本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变化就多了也快了,几乎没几年就又变了。先是电话拜年,省却上门的寒暄。后是短信拜年,只须花上一点短信费。现在又时兴微信拜年,而且是群发,省时省钱又快捷方便,把所有的该拜的年都给拜了。甚至还顺便发个红包,手指点一下,嘿,红包到手了!【选材感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足不出户就可以与远在天南海北的人联系,方便快捷。但因此也让人们减少了促膝长谈的次数。没有了当面的寒暄,似乎人情也变得冷漠。如此,还真让人怀念那个提笔写信,然后盼着别人回信,收到信后激动地打开信封的年代。Ⅲ 读美文 · 会赏析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读后启悟】 这首诗主要描摹一个少女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
这首诗的前四句为序曲,后四句是尾声,由抒情主人公诉说自己。中间二十四句为全诗的主体,是抒情主人公因忆念他的情侣而想象对方亦想念他,通过对“她”的种种情状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Ⅳ 读国学 · 厚素养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十二——友善(1)
1.[名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文言》
[译文]积累善行的家族,一定有数不尽的吉祥;积累恶行的家族,一定会有数不尽的灾祸。
[解读]古人用原始的唯物观点看待世界的变化运转,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总结经验,得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论。人类发展需要秩序,而建立秩序需要友好互惠,这就是善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的动因,而恶则意味着混乱动荡,必然是阻碍事物进步的。个体善行或恶行的累积,会对集体造成影响,这也是因为事物普遍联系的缘故。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告诫人们应多做善事,为后人积累有益的影响,无疑对社会健康有序地前进具有正面意义。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平家物语》开篇就引用了《周易》这句话,为后文描写权臣平清盛多行不义最终导致平氏家族灭亡做了铺垫。2.[名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文]对别人友爱的人,别人也常常友爱他;对别人尊敬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
[解读]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此只要通过外界激发出人的善心,就能向好的方面发展。友善是人的本能,通过友善彼此交往,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因此,君子遇到对自己不友善的人,应当首先反省自己是否没有做好,其次才是去找他人的原因。同时,孟子也认为,“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单凭善就想使人心服,是不够的;要用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够使天下的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