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4节 常见的动物
课时安排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道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名称;
知道昆虫的特征。
能说出益虫、害虫的益处或害处。
对学生进行分类、检索等科学方法的训练。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给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昆虫的主要特征。
难点:怎样给无脊椎动物分类。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虾和蟹是我们平时爱吃的食物,在平常所吃的食物中,哪些是由无脊椎动物提供的?动物可按其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125万种动物中,无脊椎动物有120多万种,因些面对这么多无脊椎动物,我们是否也像脊椎动物那样,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给它们分一下类呢?使每一种无脊椎动物都能找到它们的位置。
(螺、蚕蛹、虾、蟹等)
图片显示几大类无脊椎动物。
按身体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
单细胞的是原生动物
身体多细胞的又可按摄食和排泄口是否在同一开口区分;
4、摄食和排泄同一开口的,按其身体的形状区分,身体背腹扁平的为扁形动物;身体辐射对称的为腔肠动物;
5、摄食和排泄分两个开口的,再按体型是否长而薄区分;
体型非长而薄的,再按其体外有无贝壳区分:身体柔软,有贝壳的为软体动物;无贝壳的,再按外表是否有外骨骼分为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
6、体型长或薄的,身体有许多体节的为环节动物;体型长或薄的,身体线形,不分节的为线形动物。
这样我们按照逐级分类,对于具体的每一种无脊椎动物,我们都能找到其位置了。
7:练习:请同学们根据所给的这些无脊椎动物的具体特征,判断它具体为哪一类。。
(1)、草履虫和变形虫一样,一个细胞就构成了一个生物体。
(2)、专吃农作物茎叶的蝗虫的身体是分节的,体表有外骨骼。
(3)、寄生在我们人及其他一些动物体内的蛔虫,有着长而薄的体型,身体线形。
(4)、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它也有着长而薄的体型,身体是由许多体节组成的。
(5)、前不久在浙江海宁一个池塘中被发现的桃花水母,身体辐射对称。
(6)、生活在海洋中的海星,体表具有棘皮。
(7)、能培育中美丽珍珠的河蚌,身体有柔软,体外有贝壳。
(8)、寄生在人体内的血吸虫,其身体背腹扁平。
8、在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这一大类中,有动物界中成员最多的一个大家族—?—昆虫。目前已经命名的昆虫就有100多万种。
显示几种昆虫图片,讨论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9、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
课件显示讨论题:
(1)、图片中的昆虫,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对人类各有什么益处或害处?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或防治它们?
10。学生讨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总结讨论结果。
了解
课题
§2—4 常见的动物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名称。
培养逐级分类的思维能力。
体验分类的思想。
重点和
难点
重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分类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难点:逐级分类思想的落实。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鱼骨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根据动物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脊椎的动物中又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接下来我们就分别学习这几类动物的特征。
讲授新课
(一)鱼类
展示不同种类鱼的图片,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并根据生活实际说出鱼类的特征。
提问:1、鱼用什么呼吸?
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3、鱼有哪些鳍,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小节: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鳞片。鱼鳍中尾鳍最重要,有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的作用。
(二)两栖类
观察教材图,描述青蛙的一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问:
青蛙生活在哪里?
说出青蛙和蝌蚪的区别?
青蛙有哪些特征?
教师小结:青蛙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它的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还有哪些两栖类动物?主要由学生列举。
(三)爬行类
展示爬行类中蛇、变色龙、龟、鳄鱼等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师小结:爬行类一般贴地爬行,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列举其他两栖类动物。
讨论:有些爬行类动物如鳄鱼也能够到陆地上生活,为什么它们不属于两栖类呢?(爬行类的幼体已经彻底摆脱了水中生活,而两栖类幼体还不能脱离水中生活。)
阅读材料:毒蛇和无毒蛇。
三、作业布置:作业本中相关部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了解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了解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区别。
板书设计
鱼类
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覆盖鳞片,用鳃呼吸。
尾鳍的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
两栖类
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在水中也可以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
爬行类
特征:体表覆盖鳞片或甲,身体内有肺,贴地爬行。
教后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