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01 16:1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属于地球和宇宙范畴。教材先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各种现象引起对地球形状的思考。再通过活动以及两个例子还有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最后利用科学测量的数据介绍了地球的大小以及内部结构。本节内容是学
生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初步阶段,学好本节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准备。
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思考。而在生活中,对于神秘的天空以及天文知识,他们是无法直接接触的,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介绍,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天文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情景,以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科学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3.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4.STSE:
通过对本节课中现代科技测量地球的大小、内部结构的学习,认可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为社会提供帮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球也不会陌生。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能证明你所说的(也就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展开书本活动。
补充介绍地球是球体的例子: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继续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为什么住在上面的人没有感觉?从而引出地球很大。
(二)地球的大小
教师介绍地球的大小,给出一组半径、周长的数据,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学生思考练习: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球之大,以及对地球周长有更好的认识。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
既然地球的外部结构我们可以用卫星等观察到,那内部结构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那我们利用什么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教师先播放一张图片,介绍可以利用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类比鸡蛋,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厚度大小关系,并且引入岩石圈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多为环保做出一份贡献。
三、形成性评价
1.地球是一个两极 ,赤道 的球体。周长是________。
2.地球的赤道半径是 千米。两极方向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千米。周长是_____。
3.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
A.日食现象,日轮的缺损部分是弧形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
4.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八万里”指的是( )
A.地球半径
B.地球直径
C.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长
D.地球赤道的周长
四、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