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01 17:1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教学
目标
知识点
1.知道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3.知道有些物质溶解时有热量的变化
4.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5.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6.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难点
重点
溶解度的准确理解与应用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影响因素:
(1)溶质的性质。(2)溶剂的性质。(3)温度。
举例:食盐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相同质量的水中,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冷水中强得多;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吸热:如硝酸铵固体溶解
放热 ①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
②反应放热:如生石灰固体与水反应
③稀释放热:浓硫酸稀释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氯化钠固体溶解
【例1】小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热水,然后向其中加了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女孩:“妈妈,再加点糖。”
妈妈:“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 。
【例2】下列物质放入水中溶解,会导致溶液温度下降的是( ) A.生石灰 B.硝酸铵 C.食盐 D.氢氧化钠
知识点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液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3、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转化
4.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较少的是稀溶液。
5.浓溶液,稀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例1】一杯20℃的硝酸钠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 ( )
A.蒸发10克的水,有硝酸钠晶体析出
B.降温至l0℃时,有硝酸钠晶体析出
C.加入l0克硝酸钠晶体,仍有硝酸钠晶体未溶解
D.在该温度下,加入少许硝酸钠晶体,晶体质量不再减少
【例2】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最适宜的方法是 ( )
A.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入水
C. 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把食盐水放人冰箱中
【练习】
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 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4. 饱和溶液是指( )
A.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5. 要使50℃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B.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分
C.降低溶液温度至室温 D.倒出少量的溶液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7.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的____________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的____________溶液。
8.有一瓶20℃的食盐溶液,你怎样用实验方法证明此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的四要素:
⑴条件: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变化。
⑵标准:在100g溶剂里。
⑶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⑷单位:表示所溶解的质量,通常单位是“克”。
3、溶解度曲线以及意义
⑴溶解度曲线:
①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是温度,将溶解度与温度的对应关系表现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得到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② 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如图有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Ⅰ.A、C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大,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B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小,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
Ⅱ.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上升,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下降,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Ⅲ. 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C>B>A
t3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P点意义: t2时,A、C物质溶解度相等。
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注意:
硝酸盐类的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变化幅度很大。
氯化物类的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变化幅度很小。
例题、关于100克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00克水中溶有5克氯化钠 B、5克氯化钠溶于95克水中
C、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1:20 D、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19:1
例题、现有20℃时NaNO3 的饱和溶液200克,欲改变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可采取的措施为( )
  A.将溶液升温至50℃? B.将该溶液降温至10℃
  C.温度不变,加入10克NaNO3 晶体? D.温度不变,蒸发掉10克水
例题、某一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在下列操作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
  A.降温,使其达到饱和 B.温度不变,加入10克水
  C.温度不变,蒸发溶剂,使其达到饱和 D.温度不变,加入食盐晶体使其达到饱和
针对练习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00g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
B、20℃时,100g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31.6g
C、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
D、20℃时,31.6g硝酸钾被水溶解
2、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这说明在_______时,_______水中最多可溶解_______硝酸钾。
3、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时,甲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乙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B. ℃时,甲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的溶解度
C.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用结晶法提纯乙
D.当温度由 ℃降到 ℃时,一定是乙溶液中析出的晶体多
【课后练习】
1 、 将某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加入硝酸钾晶体 B.加水 C. 加温 D.恒温蒸发水分
2、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加入一定的硝酸钾晶体溶解后,所得到的溶液是(    )
A、氯化钠可能是饱和溶液      B、仍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变    D、氯化钠溶液变浓
3.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A、B两曲线相交的点M表示 ;在 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
(2)在图中所示的温度范围内,B和C 配制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相同的溶液?(填“能”或“不能”)
(3)时,100g水中加入20gA物质所得溶液为不饱和
溶液,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 g,或蒸发掉
水 g,或使温度降到 。
4、判断
(1)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 )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
(3)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7.2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7.2克。 ( )
(4)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克。( )
5、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符合加入固体硝酸钾质量(m)和溶液中溶质质量(n)的关系图象是(  )
6、右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在10℃至20℃之间,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2)N点是30℃A物质的 溶液,M点的意义: 。 (3)1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有晶体析出的是 。
课堂
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_______道;成绩______;教学需:加快□;保持□;放慢□;增加内容□
课后
巩固
作业_____题; 巩固复习____________________ ; 预习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