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分层练习
基础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无限制溶解食盐
B .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C .所有物质都能溶于水
D .气体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
2.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B .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C .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强
D .物质溶解时,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3.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却可以溶解在香蕉水中,由此说明( )
A .香蕉水的溶解能力比水强B .水的溶解能力比香蕉水差
C .一切物质都能溶解在香蕉水中 D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4.用凉开水养金鱼,金鱼就会死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
A.凉开水温度太低 B.凉开水中溶解的氧气太少
C.凉开水中没有养料 D.凉开水中存在细菌
5.在 20 摄氏度时往盛有 20 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两药匙蔗糖后搅拌,蔗糖很快溶解完,再加入一匙蔗糖,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关于上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水的温度可以使蔗糖完全溶解
B.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数量就越多
C.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D.在 20 摄氏度时,在 20 毫升水中不能溶解两药匙的蔗糖
6、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
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7、下列既能影响食盐的溶解能力,又能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是( )
①温度 ②食盐颗粒的大小 ③是否搅拌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
8、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却可以溶解在香蕉水中,由此说明 ( )
A.香蕉水的溶解能力比水强 B.水的溶解能力比香蕉水差
C.一切物质都能溶解在香蕉水中 D.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能力题
1.将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一定能成功的是()
A.降温 B.升温 C.加入溶质 D.加入溶剂
2.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3.下列与固体物质溶解度有关的是( )
①溶质的多少 ②溶质的性质 ③溶剂的多少 ④溶剂的性质 ⑤溶液是否饱和
⑥是否搅拌 ⑦温度
A.全部 B.②④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⑥
4 .市场上出售的玻璃瓶啤酒在生产时,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加盖密封而成的,这样的瓶装啤酒在夏天温度高时常发生啤酒瓶炸裂伤人的事故,其炸裂的原是 。
5 . (绵阳)阳刚同学按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从集镇上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他应该买的是( )
A .硝酸铵 B .小苏打 C .生石灰 D .食盐
提升题
1 .在煮汤时放一些香油和味精,使汤更加鲜美,搅拌后发现,香油总是漂浮在汤的表面,而味精却看不见了,这说明 。
2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 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隔儿,这说明气体的溶解能力还与 有关。
3 .中学生所穿的校服都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如果不小心沾上了油漆,在不弄坏衣服的前提下把衣服洗干净,请你根据下表中的知识选用一种溶剂来进行洗涤( )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D
2、C
3、D
4、B
5、C
6、C
7、D
8、D
能力题
1.C
2.D
3.B
4.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所以会向外溢出
5.A
提升题
1.在相同条件下,味精可以溶解在水中,而香油不可以溶解在水中,即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2.压强 温度
3.B
《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分层练习
基础题
1 .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 .加蔗糖 B .加水 C .升温 D .增大压强
2 .饱和溶液在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 B .溶剂的质量
C .溶液的质量 D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均不变
3 .在一定条件下,将 5 克食盐放进盛有 10 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烧杯底部沉积有 1 . 4 克食盐,此溶液的质量为( )
A .15克 B .16 . 4 克 C .11 . 4克 D .13 . 6 克
4 .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 )
A .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 .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 .氯化钠溶解性增强 D .氯化钠溶解性下降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D.某溶液中有不溶解的溶质存在,该溶液一定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6.一定温度下,析出了固体溶质后溶液一定是 ( )
A.稀溶液 B.浓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7.在一定温度下,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8.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g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降低温度接近0℃ B.恒温蒸发少量水分
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 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
能力题
1.确定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有意义的两个前提条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饱和溶液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________是稀溶液。
2. (1)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例如:_________等。
(2)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下降。例如:_________等。
(3)有的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例如:__________等。
3.简单解释下列现象。
(1)20 ℃时,在100克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30克硝酸钾固体未溶解,但在经过稍微加热以后固体立即消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杯冷水中加入食盐数克,杯底有较多的食盐固体未能溶解,经过充分加热,但未见不溶固体明显减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_(选填“无关”或“有关”)。浓溶液_饱和溶液,稀溶液_不饱和溶液。但在一定温度下同种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_。
5 .20 ℃ 时,食盐的溶解度为 36 克。将 20 克食盐放入 50 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一定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中含有 克固体食盐不溶解。溶液的质量为 克。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
提升题
1 .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用开水泡了一杯白糖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 .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 .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 .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 .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2 . 25 ℃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 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3 . (沪州)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B .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 .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A
2、A
3、D
4、B
5、A
6、C
7、B
8、C
能力题
1、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不一定、不一定
2、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
3、(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4、无关 不一定是 不一定是 浓
5、饱和 2 68 9:25 : 34
提升题
1 . C
2 . C
3 . D
《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分层练习
基础题
1.下列关于“1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10 ℃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3克氯化铵
B. 10 ℃时,100克溶液中最多能溶解33克氯化铵
C. 氯化铵在水中达到饱和时可溶解33克
D. 10 ℃时,100克水中可溶解33克氯化铵
2.20 ℃时,50克水中溶解18克氯化钠恰好饱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盐的溶解度是18克
B.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C.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D.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3.20 ℃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物质,40 ℃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10克B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相比是()
A. A>B B. B>A
C. A=B D. 无法比较
4.20 ℃室温下在1000克蒸馏水中溶解1.65克熟石灰,溶液达到饱和,则熟石灰的溶解性是( )
A. 易溶 B. 可溶
C. 微溶 D. 难溶
5.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此时溶解度变小是因为( )
A.温度升高 B.温度降低
C.压强增大 D.压强减小
6、20℃时,50克水中溶解18克氯化钠恰好达到饱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8克 B.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D.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7、有A、B、C三种物质,在20 ℃时溶解在水中制成饱和溶液。已知20克水最多
能溶解2克A物质;B物质制成115克饱和溶液用了15克B;C物质375克饱和溶
液用去350克水。这三种物质在20 ℃时溶解度大小的顺序为( )
A.BB>A C.A>B>C D.B>A>C
8、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g
B.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
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能力题
1.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t/℃
0
10
20
30
S/克
13.3
20.9
31.6
45.8
t/℃
40
50
60
70
S/克
63.9
85.5
110
13
(1)硝酸钾的溶解性属于( )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2)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是( )
A.溶质和溶剂量的多少
B.溶液的温度
C.溶质的种类
D.溶剂的种类
(3)在60 ℃时,2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___克硝酸钾。
2.下表列出了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克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1)由上表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
(2)在20 ℃时,向100克水中加入50克氯化铵,形成的是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60 ℃时,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
3.溶解度能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是某科学实验兴趣小组做的部分实验:
①用天平称量硝酸钾固体M克;
②用量筒量取100毫升水倒入烧杯中;
③在室温下用100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逐渐加硝酸钾固体至刚刚饱和),用天平称出剩余硝酸钾的质量为N克;
④升高10 ℃,再逐渐加硝酸钾固体至刚刚饱和,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克;
⑤再升高10 ℃,重复实验……(加热过程不考虑水分蒸发)
(1)根据小组实验的内容,提出的探究问题是_________。
(2)有关溶解度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该小组实验可知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N
B.实验中升温前的饱和溶液到升温没有加溶质前这一过程的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打开汽水瓶盖,看见有许多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D.有一瓶硝酸钾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钠能继续溶解,说明这瓶硝酸钾溶液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4.由图可知,从0 ℃升温到50 ℃,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质量变化最大的物质是()
(第4题)
A.甲 B.乙 C.丙 D.丁
5.在25 ℃时,向不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下列各量:①溶液中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③氯化钾溶液的质量;④25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其中不变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A
2、D
3、D
4、C
5、D
6、D
7、D
8、D
能力题
1、A;A;220
2、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饱和;1:2
3、温度是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B
4、C【解】由题意可知:从0 ℃升温到50 ℃,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质量变化最大的物质,应是从0 ℃升温到50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幅度最大的物质。由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幅度最大,故C符合题意。
5、A
《物质的溶解》(第4课时)分层练习
基础题
1.吃火锅时,我们虽然没往锅内继续放盐,但汤却越吃越咸,这是因为( )A. 汤的上部淡下部咸
B. 汤内盐的质量分数随着水分的蒸发而增大
C. 汤内锅底的盐没有溶解
D. 味觉产生了错觉
2.对“10%的蔗糖溶液”含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
A.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蔗糖
B.将10克蔗糖溶解于90克水中所得到的溶液
C.100克蔗糖溶液中溶解10克蔗糖
D.将蔗糖与水按1∶9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
3.取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不断加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下列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A%随加入晶体的质量m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4.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仪器中需要用到的是( )
(第4题)
A.②④⑥⑦ B.①④⑤⑥
C.①③⑤⑦ D.①③④⑥
5.将20 ℃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至50 ℃(水不蒸发),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 B.溶液的质量
C.硝酸钾的溶解度 D.溶质的质量
6.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后,下列关于该溶液所发生的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剂质量减小
C.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溶液质量减小
7.20 ℃时,向一盛有40克氯化钠的烧杯内加入100克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过滤得到4克固体和澄清溶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36克
B.20 ℃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36%
D.加水后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8.已知t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克。在该温度下,将25克氯化钾固体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25% B.28.6%
C.33.3% D.50%
能力题
9.在60 ℃时,将24克硝酸钾溶于96克水中,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现将此溶液分为三等份:
(1)取第一份溶液,将温度升高到80 ℃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
(2)取第二份溶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2.5倍,需要加入硝酸钾固体___克。
(3)取第三份溶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需加入____克水。
10.目前很多家庭都备有消毒药品,但往往不能正确使用它们。常见消毒药品的适用范围如下表所示:
药品
适用范围
过氧乙酸
主要用于医院和公共场所消毒,具有较强腐蚀性和漂白性,对皮肤有强烈刺激
高锰酸钾
0.1%溶液适用于瓜果、蔬菜和食具的消毒,1%溶液用于冲洗毒蛇咬伤的伤口
双氧水
漂白和杀菌作用强,5%双氧水适用于创伤换药。热与光的作用下,较快分解
(1)上述消毒液药品中最适合食品消毒的药品是______。
(2)保存双氧水时,应注意______。
(3)使用消毒液并不是越浓越有效,如双氧水高浓度溶液具有腐蚀性,现需将500克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配制成3%的溶液,用于创伤换药,需加水多少克?
11.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A.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
C.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在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12.在常温下,向100克5%的氯化钠溶液里加入5克氯化钾粉末,完全溶解后,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3.实验室欲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3题)
(1)计算:需要氯化钠5克和水95克。
(2)称量:天平调平衡后,在天平右盘放入5克砝码,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则应怎么处理?________。
(3)溶解:取95克水时需要用到的器材有______。
(4)如图所示的A、B操作都有错误,其对实验的影响是:
A操作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___;B操作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提升题
14.有50g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其溶质质量分数提高到10%,可采用的方法是:( )
A、蒸发掉25g水
B、蒸发掉23.75g水
C、加入2g硝酸钾晶体
D、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
15.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已知10%的稀硫酸的密度为1.07克/厘米3,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克/厘米3)?
小华与小莉都解出了正确答案:需浓硫酸59.3毫升。请你把解答的过程写出来。
(第16题)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B
2、A
3、D
4、B
5、C
6、D
7、C
8、B
能力题
9、20%;20%;24;40
10、高锰酸钾;遮光阴凉处保存;
m浓×30%=m稀×3%
500克×30%=m稀×3%
m稀=5000克
m水=m稀-m浓=5000克-500克=4500克
11、A【解】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组成是否发生变化。题中氯化铵(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饱和溶液降温,则会有晶体析出,而溶剂质量不变,因此其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12、B【解】 加入5克氯化钾粉末溶解后,溶液质量增加,氯化钠溶质质量不变,故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将减小。
13、应取走一些氯化钠;量筒、烧杯;偏小;偏大;
【解】(2)称取一定质量(5克)氯化钠,即右盘所放砝码只能是5克,称量时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氯化钠质量超过5克,应减掉一些。
(4)A操作中将氯化钠与砝码放错了位置,且用到了游码,使称取的氯化钠质量小于5克;B操作中读数时俯视,使量取的水的体积小于95毫升(95克水的体积是95毫升)。
提升题
14、A
15、【解】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1000厘米3×1.07克/厘米3×10%=V浓×1.84克/厘米3×98%,
V浓=59.3毫升。
(2)接着老师又让同学们计算加水的体积。
①小华的计算过程:
V加水=V稀-V浓=1000毫升-59.3毫升=940.7毫升。
②小莉的计算过程:
m加水=m稀-m浓=1000厘米3×1.07克/厘米3-59.3厘米3×1.84克/厘米3=960.9克,V加水===960.9毫升。
《物质的溶解》(第5课时)分层练习
基础题
1 .某同学用 25 ℃ 的水溶解一定量的氯化钠,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氯化钠晶体没有溶解。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至 60 ℃ ,固体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以下各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 .氯化钠的溶解度 B .溶质的质量 C .溶剂的质量 D .溶质的质量分数
2 .下列选项为配制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 %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称量→计算→溶解→转液贴签B .计算→称量→溶解→转液贴签
C .计算→称量→转液贴签→溶解 D .计算→溶解→称量→转液贴签
3 .一种抗生素为粉末状固体,每瓶含 0 . 5g ,注射时应配成质量分数为 20%的溶液,则使用时每瓶至少需加入蒸馏水( )
A .1 . 5mL B .2mL C .3mL D .4mL
4 .将80g质量分数为 35%的浓盐酸,稀释成10 % 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 )
A .80g B .100g C .200g D .280g
5 .通过计算,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稀盐酸,需 37%的浓盐酸 5mL 、水 25mL ,下列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
① 选用 50mL 量筒量取 5mL37 %的浓盐酸
② 用刚量取过浓盐酸的量筒准确量取 25mL 水
③ 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不足 30mL 时,加水至 30mL
④ 将 5mL 浓盐酸跟 25mL 水混合,并不断搅拌
A.只有 ① B.只有 ① 和 ③ C .② 和 ④ D. ① ② ③
6 .实验室要配制 50g10%的氯化钠溶液,其中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g ,水的体积为45mL
B .在托盘天平左盘放5g砝码,然后在右盘添加氯化钠至天平平衡,再将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C.用 50mL 量筒量取 45mL 水,倒入上述烧杯中
D.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
7 .已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如果要配制该物质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的饱和溶液 200 克,需要水 _克,此时溶液的温度约为 ℃ 。
8.化学实验室取用16g硫酸铜粉末,可配制 8 % 的硫酸铜溶液_ g ;若用 20%的硫酸铜溶液100g加水稀释,可得8%的硫酸铜溶液 g 。
能力题
9.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 50g 。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
(2)某同学按下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_(填字母序号) ; B 中仪器的名称为 ; E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若上图 A 中砝码的质量为 5g ,游码为 2 . 5g ,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
。
10.欲配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必须要的仪器组合是( )
① 托盘天平 ② 烧杯 ③ 玻璃棒 ④ 100 mL量筒
A .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①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④
11.现有100mL20%的硫酸溶液,其密度为 1.14g / cm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含溶质 20g
B .该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 : 6
C .该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 : 5
D .该溶液中,溶液质量:溶剂质量=5 : 4
12 . W 克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 a %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C D
13 .汽车、电动车一般使用铅酸蓄电池。某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质量分数为 20 %的稀硫酸。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用 100g 质量分数为 98 %的浓硫酸(密度为 1 . 84g / cm3 )配制该稀硫酸时,需要蒸馏水(密度为1g / cm3 )的体积为 mL 。
(2)该实验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稀释配制、装瓶并贴标签。溶液配制好后,请填写右侧的标签。
( )
(3)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20 %。
提升题
14 .一天小铃感到身体不舒服,来到儿童医院,医生给她量体温后说她有点发烧。
(1)医生给她开了一袋一次性塑料袋装氯化钠注射溶液。标签如上表所示,如果氯化钠注射溶液的密度为 1 克/毫升,则 500毫升注射溶液里,有溶质氯化钠_克。
(2)根据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小铃把装生理盐水的塑料袋举高加快点滴的速度,这是因
为 。
15 . (南充)溶液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5gNaCl 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 %
B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一定增大
C .饱和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6. (义乌)汽车蓄电池中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8 % ,密度为 1 . 2 克/厘米3 。若要在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98 %的浓硫酸配制这种稀硫酸 630 克。求:
(1) 630克稀硫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2)需要浓硫酸多少克?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 . C
2 . B
3 . B
4 . C
5 . D
6 . B
7 . 160 60
8 . 200 250
能力题
9 . (1) 7 . 5g (2) A 、 B 量筒加速溶解(3) 2 . 5g
10 . C
11 . D
12 . B
13 . ( l ) 390 (2)稀硫酸 20 % (3) 大于
提升题
14 . (1) 4 . 5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15 . D
16 .(1) 525mL(2) 180g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溶解时的热量情况。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本节课可以得出结论: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剂不能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这为后续学习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打下了基础,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过程,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有助于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蔗糖、水、氢氧化钠、硝酸铵
一、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接着学新的内容,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我们照例要复习一下之前的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活动】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过渡】一杯糖水属于哪一种混合物呢?
二、创设情景
小孩:“爸爸,我要喝糖水”
(爸爸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孩:我要喝最甜的糖水,还要加糖,一直加....
爸爸:“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觉得爸爸说的对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提问】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
【实验】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教师】像这样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叫做什么呢?
【学生】溶解性
【教师活动】请结合生活思考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给出提示:1.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
2.衣服上沾了油污,通常用汽油洗,而不用水洗?
3.你冲糖水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学生】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与溶质的种类有关;与溶剂的种类有关;与压强有关
【教师】好,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呢?
【教师】在设计方案时,关键在于控制变量,现在请同学们开展实验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通过上述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1、对于同一种溶质、溶剂、温度改变,溶解性改变
2、温度、溶剂一样时,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3温度、溶质一样时,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教师】同学们的归纳能力有很大的进步,现在还有一个假设没有验证:溶解性与压强有关。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什么现象能够说明溶解性与压强有关?
【学生】打开健力宝、可乐盖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教师】具体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气体的溶解能力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强
【教师】对。现在请同学们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行归类
【学生】外因:温度、压强;内因:溶质、溶剂性质
【教师】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影响物质溶解性吗?
【学生】不影响溶解性(溶解能力),只影响能溶解的数量
【教师】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方案
【实验】取两只烧杯装入水,用温度计测出水温,在其中的1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
在另1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
【总结】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
本节课前,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接触时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假象时,教师应进行引导与评价。
略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及如何相互区别与转化。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本节课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状况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知识与技能】
1、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会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硫酸铜溶液、硝酸钾溶液、蔗糖、熟石灰
一、新课教学
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为何要特别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中”?
【思考】一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能否继续溶解食盐呢?
【分析】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条件不变时不能继续溶解原溶质,但其他溶质仍可溶解并可达饱和。
【思考】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
【讨论】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水,或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3、浓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甜的糖水,说明浓度很大,那这种浓度很大的糖水是否一定是饱和溶液呢?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
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讨论】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思考“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吗?
【设计意图】
“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略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第3课时)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溶解度的学习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本节课中溶解度相关内容的计算也为之后学习溶液的配制奠定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溶解度这个概念,学会理解新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勤于合作、善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
氯酸钾、氯化钠、水
一、引入新知
【学生活动】
室温下(20℃左右)在两个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克氯酸钾和10克氯化钠。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部溶解,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性不一样
【讨论】怎样定量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呢?
要比较两种固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应: 一定, 一定,达到 。
【教师】像这种,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叫做什么呢?
【学生】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教师】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
【归纳】条件:一定的温度
溶剂:100g溶剂
状态:达到饱和
单位:溶质的质量
补充: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巩固练习】回答PPT上的习题
【思考】“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该如何来理解?
【分析】溶解能力的大小是通过在相同温度下、相同的溶剂中等条件下,溶解度数值的大小来比较的,说明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不仅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所以要比较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是在相同温度下。
【总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1、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温度
【教师】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请看PPT中常见物质的溶解度表,感受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阅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等级。
【提问】说说表中哪些是易溶物质,哪些是微溶物质
【巩固练习】
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5克硼酸,则硼酸的是(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归纳】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启发模式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和科学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本节内容牢固掌握。突出重点,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同时配以知识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破难点温故而知新。
略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第4课时)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4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溶解度的学习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本节课中溶解度相关内容的计算也为之后学习溶液的配制奠定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2、能够计算与溶解度相关的题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类型的读图,提高对图表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真分析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溶解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溶解度的计算
投影仪、PPT
一、引入新知
【教师】溶解度可以用哪些形式进行表示呢?
【学生】表格
【教师引导】这种表示方法还不够直观,我们还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它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提问】横坐标60,纵坐标110 的点A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
【教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
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
8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_____
【归纳】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3、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如食盐
【补充】溶解度曲线上各点的意义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下的溶解度。
2、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3、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巩固练习】回答PPT上的习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归纳】1、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2、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教师】在夏季闷热的天气中,鱼塘里的鱼常将鱼头浮出水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练习】回答PPT上的习题
【设计意图】
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一定量的实验、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略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第5课时)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5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和溶液的配制。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
【知识与技能】
1、加深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会进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学习知识迁移的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的配制方法,浓溶液稀释与稀溶液浓缩的计算。
【教学难点】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的配制方法,浓溶液稀释与稀溶液浓缩的计算。
投影仪、PPT
一、创设情景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
这些试管中的溶液哪个浓?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方法判断溶液的浓和稀呢?
【学生】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来判断溶液的浓稀。
【教师】农作物或者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喷洒农药,药液太稀会如何?太浓呢?
【学生】太稀不能杀虫,太浓会毒害农作物。
【教师】因此在配制溶液时,必须确切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
【过渡】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是什么呢?
【教师】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许多,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
二、引入新课
【教师】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表示溶液的浓度,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教师】计算公式是什么呢?教师推导公式。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1)计算此温度下饱和食盐水的食盐的质量分数?
(2)能否配制出20℃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食盐水?
【提问】如何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教师】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1、计算:配制时所需NaCl质量为__________,所需水的质量_____。
2、称量
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溶液,使NaCl溶解。
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
【思考】医院里用的生理盐水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为0.9%的食盐水,如何配制200克这样的生理盐水?
【教师活动】生活和生产中,也常常需要将一种物质的浓溶液加水稀释成稀溶液,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分析】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归纳】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比较。
【习题】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
【说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有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4、溶液稀释或浓缩和配制的计算
用“挖水法”和“整体法”求生成物溶液的质量
【设计意图】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对知识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这些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把一定的直接知识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兴趣。
略
课件15张PPT。浙江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固、液、气固液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久置分层都是混合物碘酒、
蔗糖水泥浆、血液牛奶、
肥皂水溶液的特点是______ 、_______。均一性稳定性复习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
地溶解吗?【建立假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蔗糖全部溶解杯底有少量蔗糖残留【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出问题】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蔗糖能够溶解在水中,而面粉几乎不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而不溶于水。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快又多。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温度越高,固体溶解能力越强。假设1:
假设2:
假设3:
假设4:
溶解性与 压强 有关溶解性与 溶质的种类有关溶解性与温度有关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对每一个假设,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检验。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控制变量法)对于同一种溶质、溶剂,温度改变,
溶解性改变 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1)在室温下用一定量(20ml)的水中加入蔗糖直至不能再溶解为止。
(2) 升高温度,观察溶液是否可以继续溶解蔗糖。
(3)降低温度,观察此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溶质不同,温度、溶剂一样在室温下,用量筒各量取10mL水,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各5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食盐没有完全溶解蔗糖完全溶解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如食盐、蔗糖、硝酸钾等易溶于水,而熟石灰微溶于水,碳酸钙却不溶于水。溶剂不同,温度、溶质一样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3毫升植物油。往试管A中加入5毫升水,往试管B中加入5毫升汽油,振荡,观察现象。植物油不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汽油中气体的溶解能力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强。压强从以上实验可以知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及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结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
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影响物质溶解性吗?
不影响溶解性(溶解能力),只影响能溶解的数量。3.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如图所示,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在其中的1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
在另1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计的读数是 。度,读数是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定义:影响因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温度等级:课堂小结:物质的
溶解性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硝酸钾溶于水会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课件14张PPT。浙江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不能全部溶解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判断条件:1)定温、定溶剂2)不能溶解该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键:在一定条件下,是否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1)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解的溶质,则是思考: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2)如果加少量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如果加少量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___?溶剂的质量____?溶液的质量______?【思考】一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能否继续溶解食盐呢?硫酸铜的饱和溶液指不能继续溶解硫酸铜,但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多种的,只能讲某溶质的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通常)加溶剂、升温(通常)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若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成为不饱和溶液,有什么方法?1.加溶质3.降温2.蒸发溶剂1.加溶剂2.升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相互转化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思考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甜的糖水,说明浓度很大,那这种浓度很大的糖水是否一定是饱和溶液呢?浓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的叫做稀溶液。 思考:1)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2)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浓溶液和稀溶液:[实验演示]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
液;溶有较少溶质的叫做稀溶液。 5克蔗糖5毫升水5毫升水0.2克熟石灰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____
溶液较___,但已经_____蔗糖在水中溶解的 ,溶液较 ,而还未 。较少稀较多饱和饱和浓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10克蔗糖在10毫升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0.2克熟石灰在10毫升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相同温度下,对同一物质而言,
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温度),对同一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思考“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吗? 溶液的分类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继续溶解同种溶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根据含溶质的多少浓溶液稀溶液课件14张PPT。浙江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活动:室温下(20℃左右)在两个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克氯酸钾和10克氯化钠。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100克水100克水10克氯酸钾10克氯化钾现象:氯酸钾有剩余
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现象:氯化钠无剩余
说明:溶液不一定达到饱和得出:在一定温度下,相同的溶剂中,不同的溶
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结论:讨论:怎样定量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呢?
——定标准
那么,标准里应该含有哪些量呢?从哪些方面考虑?
——从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考虑。这两种溶质的溶解性不一样。 【结论】要比较两种固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应: 一定, 一定,达到 。 温度 溶剂量 饱和状态 溶解度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温度100克溶剂(一般指水)饱和状态(或溶解达到最大限度)质量(克)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1) 20克 A 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A的溶解度是20克。(2) 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3) 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4) 2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 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X )( X )( X )( X )温度?溶剂质量?饱和了吗?单位呢?例: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0℃时,硝酸钾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是31.6克。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硝酸钾。1.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3.9g。含义是?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3.9克蔗糖。在20℃时,蔗糖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是203.9克。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此时,饱和溶液质量是_______克,溶质质量是______克, 溶剂质量是_____克。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165克氢化钙则
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 131.631.61000.165克。 溶解度 3.在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3.3g硝酸钾,则 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_____g。13.3 其中的“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我该如何来理解?例: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蔗糖的溶解度是203.9克;这两种物质谁的溶解能力强?蔗糖的溶解能力强.由此可知,溶解能力的大小是通过在相同温度下、相同的溶剂中等条件下,溶解度数值的大小来比较的,说明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不仅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所以要比较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是在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1)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温度(外因)(内因)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溶剂中,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溶解性等级:常见物质的溶解度(20℃)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下面是几种常见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等级小于0.01克0.01~1克1~10克大于10克2、溶解性等级:易溶 可溶 微溶 难(不)溶 >10g1--10g0.01--1g<0.01g氯化钠、蔗糖、氯化铵、硝酸钾氯酸钾氢氧化钙碳酸钙说说表中哪些是易溶物质,哪些是微溶物质 试一试吧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5克硼酸,则硼酸是(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B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定性反应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定量反应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可用于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易溶、可溶、难溶、微溶粗略表示在一定温度,溶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性越大,溶解度也越大含义:表示方法:溶解性溶解度课件14张PPT。浙江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曲线法: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13.320.931.645.863.985.5110138168202246许多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硝酸钾....100硼酸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钠6070501020304080901001101801701601501401301201902005010203040090607080温度/℃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横坐标60,纵坐标110 的点A表示什么意义? 练习:A.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 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 8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_____30克。60克。50克。0.050.100.150.2090704001020506080100300.050.100.150.209070400102050608010030温度/℃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讨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如 硝酸钠、氯化铵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100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钠6070501020304080901001101801701601501401301201902005010203040090607080温度/℃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下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二、溶解度曲线上各点的意义:甲乙丙B温度(℃)溶解度
(g)T1 T2(1)T2时,溶解度最大
的是_____ 。(2)B点代表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T1时的甲饱和溶液升温
到T2,甲溶液变成
_______________。甲 T1℃时,甲、丙两种物质
的溶解度相等不饱和溶液巩固练习:t2 时,C 物质溶解度为m克
B(2)Q点表示的意义是
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1)P点表示的意义是(4) t0 ℃ 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t2 ℃ 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t1 时,A、B、C三者的溶解度相等A、B、C C、B、A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补充:
1.给水加热时我们可以看到水煮沸前会出现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______。2.打开百事可乐时我们会看到有气体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和______有关。减小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压强鱼塘增氧机在夏季闷热的天气中,鱼塘里的鱼常将鱼头浮出水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气压的降低而减小。1、某温度下,某同学将12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0克硝酸钾,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多少?解:由题意可知:m质=20克 m液=120克m剂= m液-m质=120克-20克=100克S==20克答: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练习2、33℃时,有250克硝酸钾溶液,若向该溶液加入30克硝酸钾,则恰好为饱和溶液,若原溶液恒温蒸发掉60克水也恰好成为饱和溶液,则33℃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多少?解:由题意可知:S==50克答: 33℃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50克。 根据溶解度求溶质和溶液的质量3、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40克水中需溶解多少克硝酸钾才能得
到饱和溶液?答:需要溶解12.64克的硝酸钾才能得到饱和溶液m =4、20℃时,将在20克某物质溶解在5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
(A)20克 (B)40克 (C)60克 (D)40
5、把18克1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蒸干,得到8克硝酸钠固体,硝酸钠在10℃时的溶解度是( )
(A)80 (B)80克 (C)44.4克 (D)44.4
6、某温度下,a克溶质溶解在a克水里恰好饱和,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
A.100克 B.a克 C.2a克 D.50克BAB课件14张PPT。浙江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这些试管中的溶液哪个浓?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方法判断溶液的浓和稀呢?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来判断溶液的浓稀。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 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因此在配制溶液时,必须确切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溶质。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许多,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定量表示溶液的浓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a%)溶质的质量分数2、定义式: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推导公式:溶质=溶液×a%注意: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1)计算此温度下饱和食盐水的食盐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2)能否配制出20℃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食盐水?=26.5%(适用饱和溶液)不行×100%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如何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1、计算:配制时所需NaCl质量为__________,
所需水的质量_____,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所需NaCl质量,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的体积,倒入盛有NaCl
的烧杯中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溶液,使NaCl溶解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标签上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g47g相当于47mL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主要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实验步骤:1、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2、分别称或量出所需的溶质和溶剂;
3、将溶质和溶剂在烧杯中混合,搅拌至溶质完全溶解。 要配制质量分数为9%的食盐水,如何配制200克这样的盐水?思考:1、计算:需食盐18克,水182克(即182毫升)2、称量:用天平称出18克食盐,用量筒量出182毫升水。3、溶解:将称出的食盐和量出的水先后倒入一个大烧杯
中,用玻璃棒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4、装瓶: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一个的干净的瓶子中,
盖上盖子,贴上标签。生产上常把物质溶液的密度和其相对应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列成对照表。这样,当某物质溶液的密度测得后,就可以从表中查出该物质溶液相对应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根据该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查得其相对应的溶液的密度。生活和生产中,也常常需要将一种物质的浓溶液加水稀释成稀溶液。浓溶液质量×a1%=稀溶液质量×a2%m溶液=ρV溶液通常是用量筒量取体积来计算的,要注意
溶液体积与质量之间的换算,即密度的应用。要点: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m质前= m质后 即 m液前 A前% = m液后 A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受外界温度、压强影响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一般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一定温度下一般与温度无关一定达到饱和不一定饱和g (严格应为g/100g)没有单位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100g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100%已知某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为Sg,则该温度下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Sg
100g+Sg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比较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可以列出下式:
1000cm3×1.07g/cm3×10%=x×1.84g/cm3×98%稀释后溶液中硫酸的质量稀释前溶液中硫酸的质量x ≈ 59.3cm3答:配制1000mL10%的硫酸需要59.3mL98%的硫酸。解:查表得出:10%的硫酸的密度为1.07g/cm3,98%的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设:需98%的硫酸的体积为x练习类型二: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要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四种类型:类型一: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类型三:已知溶解度,求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类型四:溶液稀释或浓缩和配制问题的计算。用“挖水法”和“整体法”求生成物溶液的质量 “挖水法”:将反应物溶液中的水的质量计算出来,就是生成物中水的质量。(因水不参加反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变化的仅仅是溶质。)“整体法”:将所有加入烧杯的物质总质量减去反应后不属于烧杯中溶液的物质的质量,就是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一般产生的气体或沉淀要减掉,或者没有反应完的反应物要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