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的分离》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6《物质的分离》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02 08:43:22

文档简介


《物质的分离》分层练习
基础题
1 .要使食盐从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的方法是 ( )
A .冷却溶液 B .蒸发溶剂 C .加热溶液 D .增大压强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升高时,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B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C .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D .植物油溶于汽油中可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即通常所说的溶液
3 .某温度下,硫酸铜热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观察到现象是( )
A .有蓝色晶体析出 B 溶液变为无色 C 溶液变为绿色 D 有白色晶体析出
4 .从所给数据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欲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B .将 50 ℃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 10 ℃ ,有晶体析出
C .60 ℃ 时,往100水中加入100硝酸钾,可得出饱和溶液 200g
D .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5 .将 200 克含水量为 99 %的食盐溶液的含水量变为 98 % ,应蒸发掉水( )
A .1 克 B .9 克 . C .90 克 D .100 克
6 .制备晶体可以通过结晶的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物质,可以用 法使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可以用 法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7 .已知 20 ℃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克。
(1) 20 ℃ 时 68 克氯化钠溶液中,含溶质_克才可能是饱和溶液;
(2)将 20 ℃ 时 34 克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得_克固体氯化钠;
(3)现有 9 克氯化钠固体,配制成 20 ℃ 时饱和溶液,需加水_克。
8 .在较高温度下,某溶液所含的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已接近饱和,当其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的晶体经检验几乎不含氯化钠,这是因为( )
A .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小 B .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大
C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 D .氯化钠的溶解度在室温下更大
能力题
9.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 .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C .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一定含结晶水
D .从饱和的硫酸铜溶液里结晶析出的胆矾是混合物
10 .以下是氯化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氯化钾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 .20 ℃ 时, 100g 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含氯化钾 34 . 0g
C .20℃ 时,氯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 40 ℃ 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 .60 ℃ 时将溶质质量分数为 30 %的氯化钾溶液降温至 40 ℃ 时,有晶体析出
11.溶液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溶液的配置是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下表是硫酸溶液和氨水的密度及其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 ( 20 ℃ ) :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问题:
(1) 20 ℃ 时,随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_;氨水的密度逐渐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2)取 12 %的硫酸溶液 100 克配制成 6 %的硫酸溶液,向 100 克 12 %的硫酸溶液中加水的质量应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100 克。
(3)向 100 克 24 %的氨水中加入 100 克水摇匀,溶液体积是_毫升。(精确到 0 . 1 毫升)
12 .食盐和味精是厨房里常用的两种调味品,这两种物质都可溶于水,在相同条件下,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更强呢?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在甲、乙烧杯中分别倒入 50 克冷水和 50 克热水,用天平称取食盐和味精各 20 克,把食盐倒入甲烧杯的冷水中,把味精倒入乙烧杯的热水中。
② 用玻璃棒搅拌,使它们充分溶解,甲烧杯还有剩余的食盐,乙烧杯中味精全部溶解。
③ 结论:味精在热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请分析问题:
(1)你认为小明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 .
(2)实际上平时用味精,无论是晶体还是粉末状的都含有少量的食盐,所以菜中味精放多了也会变咸的。如在实验室里把味精提炼得纯些,你采用的方法是 (选填“过滤法”或“结晶法”)。
13 . (南京)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据此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在 20 ℃ - 30 ℃ 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 .在 60℃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105g 加入 95g 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27 . 5 %
C .在 20 ℃ 时,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各 35g 分别加入两只盛有 100g 水的烧杯中,都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 .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提升题
14.若往明矾饱和溶液中放入一小块明矾晶体,条件不变,静置几天后,明矾晶体(假设溶剂不蒸发掉)( )。
A.形状和质量都不变 B.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D.形状不变,质量减小
15.在温度不变时,某固态物质的溶液X经如下变化:蒸发5g水,无晶体析出,得到Y溶液;把Y溶液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过滤,得到Z溶液,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Y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Z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Y和Z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D、将Z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2g
16 . (上海)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
(2) 30 ℃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 g 。
(3)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_的方法提纯。
(4)对( 3 )中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填写编号)。
Ⅰ.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Ⅱ.剩余溶液一定是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Ⅲ.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Ⅳ .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硝酸钾
(5)在一定温度下,将含 69g 硝酸钾、 18g 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 50g 水中。改变温度使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不析出,则温度 T ( " C )的范围是_ : (若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 . B
2 . D
3 . A
4 . B
5 . D
6 .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
7 . (1) 18 (2) 9 (3) 25
8 . C
能力题
9 . D
10 . D
11 . (1)增大减小( 2 )等于(3) 210 . 5
12 . (1)水温没有控制相同( 2 )结晶法
13 . C
提升题
14 . C
15.D
16.(1)氯化钠(2) 45 . 8 (3)降温结晶(4) I (5) 20 -70

《物质的分离》教学设计
本节是浙教科学八上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6节物质的分离,内容主要是结晶的两种方法以及选择结晶方法的依据,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步骤,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晶体的美观性以及结晶过程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结晶及结晶的几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的能力。
2、通过结合生活学习新知的过程,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实验的乐趣。
2、体验探究过程中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探究过程中渗透的科学美。
【教学重点】
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不同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

投影仪、PPT、硫酸铜溶液
1、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展示几组晶体的图片,请学生观察特点
【学生】图片中物质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总结】晶体的特征:1、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2、具有固定的熔点
【教师活动】
展示一组非晶体的图片,请学生观察特点
【总结】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没有固定的熔点
【教师活动】展示察尔汗盐湖中的盐花
【分析】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蒸发量大大高于降水量,湖内高浓度的卤水逐渐被结晶成盐粒,形成1至2米、乃至3至4米厚的盐盖。
【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提问】从海水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
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如食盐的提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
【实验】如何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硫酸铜晶体?
(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玻璃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
(4)静置、冷却、析晶
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思考】为什么制取食盐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讨论】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制取晶体适合什么样的物质?
2、硫酸铜晶体的生长
选晶;晶体长大
(1)配制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
(2)静置、冷却、析出硫酸铜小晶体
(3)小晶体“生长”成大晶体
【阅读】结晶水合物
【总结】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结晶的方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本节课前,学生对于物质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接触时比较容易接受。

课件18张PPT。浙江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钻石?引入新课用放大镜观察食盐晶体,外形有什么特点?形状规则,呈立方体。石英绿松石水晶方解石明 矾晶体的特征1、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2、具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没有固定的熔点有机玻璃察尔汗盐湖中形似“海滨别墅”的盐花 察尔汗盐湖中亭亭玉立的盐花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蒸发量大大高于降水量,湖内高浓度的卤水逐渐被结晶成盐粒,形成1至2米、乃至3至4米厚的盐盖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晶体的形成思考从海水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方法1:蒸发溶剂食盐溶液
(不饱和)刚好饱和的溶液晶体蒸发溶剂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蒸发溶剂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食盐溶液蒸发溶剂的微观过程硫酸铜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讨论:在70℃时,在100克水,需加入多少克硫酸铜,可以制得饱和硫酸铜溶液?20 ℃在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多少克硫酸铜?若将此溶液从70 ℃降到20 ℃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这个讨论你知道了什么新的晶体形成方法?如何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硫酸铜晶体?1.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滴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玻片上。
3.仔细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活动有硫酸铜晶体析出高温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低温下的饱和溶液
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为什么制取食盐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食盐的量很少。讨论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制取晶体适合什么样的物质?物质的溶解度
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陡升型 硫酸铜晶体的生长1、配制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2、静置、冷却、析出硫酸铜小晶体3、小晶体“生长”成大晶体(1)选晶:在晶体里选择几颗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备用。菱形状的平行柱 (2) 晶体长大:用线把1颗硫酸铜小晶体绑好,悬吊在已准备好的一杯约50毫升70℃左右的硫酸铜饱和溶液里,线的另一端系在玻璃棒上,静置过夜。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就越长越大,最后长成大块晶体。 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称为结晶水合物,如胆矾、石膏等物质。而食盐、硝酸钾和硫酸钡等物质不含结晶水。风化现象: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潮解现象: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的现象。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等。总结一、固体分类形状不规则,没有固定熔点。晶体:固体非晶体:食盐、明矾、硫酸铜、金属等玻璃、塑料、石蜡、松香等形状规则,有固定熔点。二、物质结晶1、概念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2、方法方法1:蒸发溶剂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平稳型陡升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