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章节规划
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即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而物质进出的大门是细胞膜,所以本章与细胞膜有重要关系。前面第2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在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上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作为细胞大门在控制物质进出中发挥的作用。第1节主要通过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实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能实现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有关,于是第2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的结构。那不同的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膜的呢?在第3节则主要探讨了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方式。三节内容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本章的知识结构体系:
1.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1)水分的输入和输出: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条件、现象、原理、结论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3)选择透过性膜的概念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离子和小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胞吞和胞吐
本章中所含的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人们认识自然世界的一般规律,人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起关键的作用;通过数学坐标图来表达3种跨膜运输方式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
本章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用2课时教学,1个课时结合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的设计分析,突出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1个课时用来完成实验并分析结论,突出实验操作的教学。《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用1课时,突出生物学史的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用1课时,突出比较的方法和对坐标图表的分析。
分离开来的原生质层最外面的是细胞膜。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从容说课
本节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
1.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
2.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的梯度来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实例主要突出的是水的跨膜运输方式——渗透。要让学生明确这几个问题:扩散与渗透的区别;原生质层与原生质的区别;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共同之处(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和联系;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本节实验是一个“探究实验”,这也是学生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要逐步教会学生进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虽然实验本身很简单,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并根据所做的假设来设计实验,考虑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材料、用具、试剂的选择,操作步骤,结果预期,设计记录表格等),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节可以分2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着重介绍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第二课时则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结合对实验的分析来介绍渗透装置和渗透作用,指出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装置,最后通过书本中的资料分析得出:(1)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的梯度来进行的;(2)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观察。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及时清洗和摆放实验用具,爱护实验室卫生等。
●教学重点
1.如何进行探究实验,其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渗透作用;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操作的细节)。
3.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具准备
1.渗透演示实验。
2.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
3.渗透原理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探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老师准备好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取三块形状大小相同的萝卜条,一块置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一块置于盛有盐水的烧杯中,一块用培养皿盛放以作对照。此实验一般需要半小时就可以有明显的结果。
[情境创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无论是从个体层次还是细胞层次来看,生命系统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它要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包括从外界摄入物质(如我们吸入氧气、吃饭等),同时也包括及时地把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如呼出二氧化碳,排尿,出汗等)。那么这一章我们着重探讨在细胞层次上物质是如何输入和输出的。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学生: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因为口腔和唇的细胞失去水分,即水分的输出。
(2)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菜馅细胞失去的水分,即水分的输出。
(3)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菜叶又重新变得硬挺起来了,叶面伸展,即水分的输入。
(4)老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萝卜条失水和吸水的实验,介绍实验过程,展示实验结果。问:两个烧杯中的萝卜条为什么会出现明显的不同呢?
学生:清水中的萝卜条吸水,即水分的输入;盐水中的萝卜条失水,即水分的输出。
(5)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
[师生互动]
1.提出问题
教师:结合上面这些例子,特别是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这个演示实验,如果深入思考的话,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将问题写下来。
学生:①细胞会失水吗?(渗出的水是细胞内的水还是间隙的水)
②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
③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
教师: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提的问题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
学生:②和③两个问题提得好,可以探究。
教师:我们要学会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发现也就是在平时看似习以为常的现象或者一些偶然巧合的现象中提出来的,例如牛顿就从苹果掉下来的现象中提出地球引力的问题;细菌学家弗莱明从一个长了青霉的细菌培养皿中提出青霉的分泌物是否具有抑制葡萄球菌生活的作用,从而提取出青霉素的。当然这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
好,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这节课我主要是告诉大家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作出假设
当一个问题提出来后,首先我们要对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的知识(必要时还要查找一些资料)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一个尝试性的回答。我们叫“作出假设”。
比如我们研究“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综合分析以上几个例子——嗑瓜子引起口干,菜馅渗出水,还有盐水中的萝卜条失水,它们的共同点是细胞外有一定的盐分,所以可以推理“是不是当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过大或者说大于细胞内的浓度时,细胞会失水呢?反之如果细胞外溶液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则会吸水”,作出了一个假设。
那作出的假设正确与否呢?就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设计一个实验,创造我们假设中所提出的条件,来检测细胞是否发生失水或吸水。
3.设计实验
教师:那这个实验的设计上我们需要考虑哪些细节呢?
首先我们要考虑“选择怎样的细胞材料来进行实验”,脱开书本,假如你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会考虑选择怎样的材料呢?
学生:树叶;菜叶;血细胞;花瓣。
……
教师:大家可以打开思维来想,刚才你们提的材料很好,都可以用来尝试,或许这些材料都能成功,但也可能一些材料不能助你成功。同时你们也想一想这个实验要用到哪些工具,你如何判断细胞失水了还是没有失水?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
教师:很好,当你选用了显微镜以后,你的选材就应注意要尽可能选容易做成装片的,在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的(如细胞比较大,或细胞有颜色等,如果没有颜色,能不能染色?染色要注意什么)。比如洋葱表皮细胞有紫色,也很好撕取做成装片,就可以考虑,那大家还能不能想到其他什么好材料呢?
学生:水绵,水绵是绿色的,水绵是单层细胞。
那葫芦藓也可以,它的叶是一层细胞的。
美人蕉的花瓣表皮细胞中液泡颜色呈现鲜红色。
紫鸭跖草表皮容易撕取,紫色液泡大而明显,很容易找到。
……
教师:大家的思路开始打开了,想得很好,那究竟这些材料好不好,大家也可以做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多选几种材料都试试,进行比较。
好,那接下来我们还要考虑选用怎样的试剂好呢?
学生:盐水。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呢?
学生:糖水;
醋酸;
海水。
……
教师:想得很好,这里我们同样也考虑这些问题,我们选的试剂会不会对细胞有伤害?能否保证细胞是活的?如醋酸就可能对细胞产生伤害;试剂的浓度我们最好是能控制的,海水的浓度我们不好控制。还有试剂要是容易获得的。所以这里大家提的盐水和糖水是比较好的。
材料、用具、试剂都选好了,接下来我们要考虑整个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该如何。是先把洋葱泡在盐水中,10分钟后取出做成装片,显微镜下检测;还是先做好装片,再想办法往里加入试剂呢?
学生:先做装片再加试剂好,这样可以在显微镜下监控细胞失水的变化过程。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预期一下实验结果,加了高浓度糖水后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细胞会缩小。
图4-1-1
1.正常细胞 2、3.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
教师:对,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注意: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原生质则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整个动物细胞都是一团原生质,而植物细胞除细胞壁外的其他所有物质是一团原生质)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所以观察到质壁分离可以作为细胞失水的表现。
预测了实验结果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这个实验中的表格就比较简单了。
中央液泡的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0.3 g/mL蔗糖溶液
清水
4.开展实验
好,当所有这些实验的细节都考虑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下节课我们就到实验室完成这个探究实验。
5.记录结果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做完实验后,我们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相吻合?是否支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
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我们要多思考,也不要急于认定假设不成立,要考虑会不会是因为实验操作的不正确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的?会不会有什么干扰因素呢?
例如这个实验中,如果开始使用了0.8 g/mL的蔗糖溶液,很快就观察到了质壁分离,但后来加清水怎么也不能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能否断定当外界浓度低的时候细胞不能吸水呢?
学生:不能。
教师:那为什么会出现与预期不符的结果呢?就要多思考了,有没有谁能想到呢?
学生:会不会因为蔗糖浓度过高了,导致细胞失水过快而死亡了。
教师:很好,回答得很正确。所以无论实验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要认真分析。
如果确实找不到实验设计上的原因也找不到实验操作上的原因,始终也未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这就要认定假设是错的了。这时又要重新回头做新的假设,然后设计别的实验了。失败不要紧,很多伟大的发现都不可能一次就成功的,都是要经过多次,有的甚至千百次的失败后才成功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嘛。
[教师精讲]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我们进行科学探究主要是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自己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
[评价反馈]
1.精选练习
(1)酵母菌培养基中,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抵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A.改变了酵母菌的pH
B.碳源太丰富
C.细胞失水影响其生活
D.葡萄糖不是酵母菌的原料
(2)当把紫色的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于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后,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将
A.紧紧靠在一起
B.充满细胞液
C.充满蔗糖溶液
D.充满清水
答案:(1)C (2)C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主要是告诉大家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下节课我们就到实验室来完成这个实验。
[布置作业]
课后完善本实验的设计,理顺操作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思考:
1.假如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2.如果没有细胞壁,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课后拓展]
请根据下述条件设计一个实验,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写出实验步骤并分析结果:一瓶10%的蔗糖溶液、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 mL烧杯1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子只、有刻度玻璃管1支、细线1根、支架1个。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设计实验的能力。设计实验的目的(提出问题):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设计实验依据的原理:渗透作用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品的选择:制作一个渗透装置和进行渗透作用测量的材料、用品。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参见下面的答案。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参见下面答案。得出科学的结论: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依据的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品的选择→合理安排实验的步骤→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和程序。
(1)实验步骤
①将一瓶中的蔗糖溶液倒入烧杯中。②将另一瓶中的蔗糖溶液装满透析袋,将刻度玻璃管插入袋内溶液中,用线将袋口和玻璃管扎紧。③将插有刻度玻璃管的透析袋放入盛有溶液的烧杯中,垂直固定于支架上,记录刻度玻璃管液面刻度。④一段时间后,观察玻璃管液面刻度,确定液面是升还是降。
(2)结果分析
如液面升高,则透析袋中的溶液是0.3 g/mL的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为0.1 g/mL的蔗糖溶液。反之,可推测透析袋中是0.1 g/mL的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为0.3 g/mL的蔗糖溶液。
●板书设计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一课时 探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第二课时 水分及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剪取一块平整、无裂痕的羊皮纸(或赛璐珞膜,俗称透明纸或玻璃纸,也可以选用动物的膀胱膜、肠衣,蛋壳内膜等材料)作为半透膜,包在长颈漏斗的口上,用橡皮筋扎紧,然后在漏斗颈上套一段乳胶管(约3~4 cm长),将漏斗口朝下平放在桌面上,用吸管吸取加有红墨水的蔗糖溶液,注满漏斗。取一支0.5 mL的移液管,插在乳胶管的另一端并且与漏斗颈相接。将乳胶管的两端用线扎紧。安装完毕,将漏斗移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且用铁架台固定如图4-1-2所示:
图4-1-2
实验开始时,选一块色彩鲜艳的纸条贴在移液管上,标明这时的液面位置。几分钟以后,便能够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注意,移液管不能太细,否则液面上升太快。
学生准备——预习实验并写下详细实验方案,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情境创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进行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并且一起分析了“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的实验设计,那今天我们就来动手做这个探究实验,看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
[师生互动]
1.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大家课前已经做好了预习,实验器材已经发放到大家的桌面上了,下面可以开始动手实验了。注意以下几点:
(1)加蔗糖溶液时不要污染了显微镜。
(2)如果你从盖玻片左侧加蔗糖溶液,接下来加清水时应从右侧加入。
(3)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并完成实验评价表(见评价方案)。
(4)实验时间为25分钟,实验结束后要清洗和整理好实验用具。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旁边指导,将实验效果特别好的装片拿到教师显微镜下并通过显微投影投放到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2.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下面我们看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记录,它能否证明我们最初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中央液泡的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0.3 g/mL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的大小
逐渐恢复原来的位置
基本不变
学生:可以,很明显细胞在0.3 g/mL蔗糖溶液下因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而在清水中因吸水发生了质壁分离的复原。
教师:大家想想,假如没有细胞壁,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你会联系到之前我们讲的一个什么实验?
学生:细胞会发生破裂,就像之前学的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红细胞因没有细胞壁,吸水以后会发生破裂。
教师:很好,其实动物细胞也会发生失水和吸水。下面我们看看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图片:
图4-1-3 外界浓度与 图4-1-4 外界浓度小 图4-1-5 外界浓度
细胞质浓度相同, 于细胞质浓度, 大于细胞质浓度,
细胞形态正常 细胞吸水膨胀 细胞失水皱缩
那为什么细胞在高浓度的溶液中就会失水呢?原理是什么呢?我们接下来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3.渗透作用
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
在这个装置中(图见[课前准备]),①倒置漏斗内的是蔗糖溶液(为了便于观察,可加入少量红墨水),烧杯中的是清水。②漏斗口上扎的是玻璃纸(或肠系膜,或蛋壳膜,或鱼鳔),它的特点是一些小分子如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大分子如蔗糖分子则不能通过,我们把它叫半透膜。③实验之初,漏斗内液面位置我们用一个标志环标示出来了。
图4-1-6
大家看现在液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①蔗糖分子不能自由通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可以。②两侧的水分子都在运动。③由于下侧(烧杯内)的水分子数量多(相对浓度大),所以由下侧进入上侧(漏斗内)的水分子比由上侧进入下侧的水分子多。④整体表现为水分子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了漏斗。
这种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运动叫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大家总结一下,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需的条件有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①要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
那漏斗内的液面会一直升高吗?
学生:不会,当两侧水分子的数量同时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时,漏斗内液面不再上升。
教师:我们再回到细胞的失水与吸水,那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吗?它具备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需的条件吗?(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图P61图4-2)
从图中可以看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一些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分子不能自由通过,但由于原生质是具有生命活性的物质,它又与物理意义的半透膜(如玻璃纸也是半透膜)是有区别的。下面我们看看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4.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学生阅读课本P63的“资料分析”,并进行讨论:
(1)水稻培养液里的Ca2+和Mg2+浓度为什么会增高?说明什么?
学生:水稻吸收水分和其他离子多,而吸收Ca2+和Mg2+较少。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有差异吗?
学生:有明显差异,水稻吸收大量的Si4+而番茄几乎不吸收。番茄吸收Ca2+和Mg2+较多。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也是这样的吗?
学生:不是的,比如水稻吸收Si4+,这是根据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有选择吗?如果有,这种选择有普遍性吗?
学生: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不同生物吸收的离子的量是各不相同的;这种选择也是有普遍性的,如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矿物的吸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教师:所以,细胞膜并不是单纯物理意义的半透膜,它是有生理活性的,能对一些物质进行选择性通过,这叫选择透过性膜。
[教师精讲]
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从外界吸收水分,当水分进入细胞时,人必须通过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原生质层由于细胞膜和液泡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因此可以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这里,往往造成概念错误,把选择透过性膜当作半透膜。事实上,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渗透作用原先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现象。化学中的半透膜是指只允许某种混合物中的一些物质透过,而不容许另外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如膀胱膜、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物理中的半透膜是指只允许某种混合物(溶液、混合气体)中的一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例如动物的膀胱、动植物细胞膜;生物上的半透膜是指只让溶剂分子透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透过的薄膜,如膀胱膜等。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半透膜是指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透过而不让别的分子(或离子)透过的膜。植物生理学中通过杜南氏平衡不消耗能量使某种离子在细胞内累积的现象是用半透膜理论来解释的。由于植物细胞的质膜是一个半透膜,细胞内含有一些大分子带电化合物(如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带负电而又不能向细胞外扩散,但它可与一些阳离子形成盐(如K+),当把这种细胞放于KCl溶液中,如果细胞内没有Cl-,则Cl-进入细胞内,同时K+也跟着进入细胞内以保持细胞内外一定的电位差,最后达平衡时细胞内的K+远远高于细胞外。细胞膜选择透性是由于膜上具有一些吸收与运输物质的载体。一般认为这种载体是蛋白质大分子,它有专门运送物质的功能。因不同植物细胞膜含有不同类型的载体,同一细胞膜上对不同物质的载体性质不同,数量也不同,甚至对同一种盐类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的透过酶也不同,因而表现了细胞膜的高度选择性。细胞通过选择透性膜吸收物质时需要消耗能量,故称为主动吸收。细胞死亡时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由此可见半透性膜与选择透性膜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
[评价反馈]
1.实验过程性评价
实验名称
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和吸水
姓名
评价项目
自评
小组互评
老师评价
1.能熟练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2.能熟练正确操作显微镜
3.整个实验进程有序紧凑
4.实验效果明显
说明:评价采用“A、B、C、D”四个等级
2.精选练习
(1)放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干种子细胞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D.洋葱表皮细胞
(2)甜菜块根细胞的液泡中有花青素,使块根为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块根后,则能使溶液变红。这是因为
A.细胞壁被盐酸破坏 B.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D.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3)当把紫色的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于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后,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将
A.紧紧靠在一起 B.充满细胞液
C.充满蔗糖溶液 D.充满清水
(4)图4-1-7中a、b、c表示某植物体的三个相邻的细胞,它们的细胞液浓度为a>b>c,它们之间的水分渗透方向应是
图4-1-7
(5)将洋葱表皮浸泡在7%的尿素溶液中,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随后又自发地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6)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其细胞便发生质壁分离,不久这些细胞又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参考答案:
(1)D〔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干种子和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形成大的中央液泡)主要以吸胀方式吸水〕
(2)C(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选择性功能丧失,液泡中的花青素渗出。B选项不全面)
(3)C(细胞壁是全通透的)
(4)C(根据水分由浓度低的溶液向浓度高的溶液渗透的原理来判断)
(5)因为尿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即尿素可在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膜两侧的尿素分子的浓度差过膜移动,所以,在洋葱表皮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的同时,尿素分子会顺着浓度差向细胞液内扩散,从而使得在尿素溶液中质壁分离的速率与在相同浓度的蔗糖液中相比要慢一些,当细胞液浓度由于尿素不断增多而与外界尿素溶液浓度一样时,由于细胞本身失水而使细胞液总的浓度高于外界尿素液浓度,从而自发地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6)当硝酸钾溶液的浓度大于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会更多地向细胞外移动,表现为细胞失水,从而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而后,由于植物细胞可主动运输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使这两种离子进入细胞,结果导致硝酸钾溶液的浓度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硝酸钾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从而表现出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和吸水,并且学习了其失水和吸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细胞膜是一种半透膜,一些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分子则不能自由通过,但细胞膜又不是纯物理意义上的半透膜,它是有生理活性的,能对一些离子和小分子进行选择性通过。所以细胞膜更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那为什么会有选择性呢?细胞膜是靠什么机制来对不同的物质进行选择的呢?这就跟细胞膜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布置作业]
课后探讨课本P64“与社会的联系”中的问题。
[课后拓展]
质壁分离法测定细胞的渗透势实验
实验原理
将植物组织置于对其无毒害的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里处理一定时间,然后镜检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数,通常把视野中有50%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定为初始质壁分离,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压力势为零,因而可把引起细胞初始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称之为等渗溶液,其溶液具有的渗透势即为细胞的渗透势。由于很难正好找到引起50%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浓度。因此通常用插值法求得等渗溶液浓度,代入公式即可计算渗透势。
器材与试剂
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培养皿(或具塞试管),记号笔,滴管。
试剂:蔗糖。
方法与步骤
(1)配制质量浓度为0.2、0.3、0.4、0.5、0.6、0.7 mol/L蔗糖溶液,放于6个试剂瓶中,必要时配制溶液浓度可相差≤0.05 mol。
(2)取6套干净清洁的小培养皿,用记号笔编号,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按顺序倒入各个培养皿中使之成一薄层,盖好培养皿盖。
(3)将带有色素的植物组织或叶片(可选用有色素的洋葱鳞片的外表皮,紫鸭跖草,蚕豆,小麦,玉米等叶的表皮)撕取表皮分别迅速投入各种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每个培养皿中放3块左右材料,使其完全浸没,浸泡20~40分钟。
(4)到时间后,取出表皮,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相同浓度的蔗糖,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的细胞数和细胞总数,找出引起50%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浓度,即为细胞渗透浓度值。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水分及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是顺着水分子的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
两个条件:1.要有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
二、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的梯度来进行的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习题详解
一、练习(课本P64)
(一)基础题
1.√(此题考查对生物膜系统的理解,生物膜系统中各种膜的成分和结构很相似,也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2.√(此题考查对渗透作用的应用,水分子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出细胞的,渗透作用中水分子的运输方向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
3.×(此题考查对选择透过性膜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小分子都能通过细胞膜;另一些大分子物质可以有选择地通过细胞膜,另一些大分子还可以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二)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物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因被植物吸收过多而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往后种植的作物的产量。(此题考查细胞膜对矿质离子的选择透过性吸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二、问题探讨(课本P60)
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不会。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过。
3.液面不会上升。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
三、思考与讨论(课本P61)
1.血红蛋白不能通过细胞膜。
2.红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胀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四、与生活的联系(课本P61)
会感到口腔黏膜比较干。因为吃过盐的食物,口腔细胞失水过多。
五、与社会的联系(课本P64)
不能过于宣传高浓度饮料的解渴作用,因为过高浓度的饮料反而会导致细胞失水。
六、本节聚焦(课本P60)
1.细胞在外界浓度高于细胞内液体浓度时会失水,反之则细胞吸水。
2.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说明了细胞的失水和吸水现象。
3.因为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离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从容说课
通过对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那这种选择性是如何实现的呢?则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这一节就是要解决膜的结构是怎样的。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老师备课过程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科学史的教学必须抓住主线,言语简洁,不要赘述过多的枝节,否则学生容易混淆,把正确的观点给记错了。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个难点的解讲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有顺序和层次地介绍。要求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各种成分是如何空间分布的。另外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有密切联系,可以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为什么说“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少量是多糖”。总结时强调细胞膜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
(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具准备
1.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
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由于本节课内容跳跃较快,需要在一节课时间内展示近两百年来人们对细胞膜认识的过程,而学生对这过程中所提及的实验及一些结论又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老师要精心组织好相关图片,按时间顺序依次展示,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让学生能较快建立对科学史的理解。
(2)准备生物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重点突破:①膜的空间立体结构,各种成分是如何排列的;②生物膜的流动性。
[情境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通过对几种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我们明白了生物膜是一种半透膜,一些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分子则不能自由通过,但细胞膜又不是纯物理意义上的半透膜,它是有生理活性的,能对一些离子和小分子进行选择性通过。所以生物膜更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那为什么会有选择性呢?生物膜是靠什么机制来对不同的物质进行选择的呢?这就跟细胞膜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接下来学习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当时也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很多组的同学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要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已知的细胞膜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师:很好,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用哪种更适合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呢?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那也就是说弹力布较适合制作细胞膜,大家再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师生互动]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
问题(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
展示材料①:欧文顿及其实验相关的图片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 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图4-2-1
教师:大家看,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学生:是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教师:欧文顿的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呢?
学生:根据他的实验结果,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来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那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教师:是的,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脂质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清楚了膜的化学组成后,接下来就要探索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了。
朗缪尔Irving Langmuir在水盘中展开的是磷脂分子(如图4-2-2),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图4-2-2 图4-2-3
展示材料②:Gorter 和Grendel对血影的研究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图4-2-4
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很好,科学家也正是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假说。说明你们也具有了一点科学家的思维能力了,假说的提出不仅需要有实验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力。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展示材料③:J. Danielli & H. Davson的三明治模型
时间:1935年
人物:J. Danielli & H. Davson
实验: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 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
提出假说: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
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
时间:1959年
人物:J. D. Robertson罗伯特森
图4-2-5
图4-2-6
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如图4-2-6),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脂双层”和“蛋白质—脂类—蛋白质”三明治模型的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
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质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例如物质跨膜运输、细胞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以及激素的作用等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成功地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实际上,一些很简单的例子也能说明膜具有流动性,如我们初中学习的白细胞会吞噬细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再想想类似的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学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学生:动物细胞吸水膨胀和失水皱缩。
教师:很好,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好,学到这里,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我们有些话题想让大家思考讨论。
2.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
的确,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
学生: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了,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实验数据。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
学生: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
……
教师:那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教师精讲]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结合课件展示依次介绍:
(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图4-2-7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里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图4-2-8
(3)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密切联系。
图4-2-9
(4)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膜脂分子的运动有多种形式:
①侧向扩散:同一平面上相邻的脂分子交换位置。②旋转运动: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快速旋转。③摆动运动:膜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左右摆动。④伸缩震荡:脂肪酸链沿着与纵轴进行伸缩震荡运动。⑤翻转运动:膜脂分子从脂双层的一层翻转到另一层,是在翻转酶的催化下完成。⑥旋转异构:脂肪酸链围绕C—C键旋转,导致异构化运动。
图4-2-10
(5)大多数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评价反馈]
1.精选练习
(1)变形虫的任何部位能伸出伪足,人体的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说明细胞膜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保护作用 D.细胞识别
(2) 1985年 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
(3) 1925年 C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发现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__组成。
(4) 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鼠和人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相结合,使它们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将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但在 37 ℃水浴中保温40分钟后,融合细胞上的两种颜色的荧光呈现均匀分布。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脂质 (3)磷脂双分子层 (4)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抗原)是可以运动的
2.过程性评价表格
班别
课题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组长
成员
评价
评价
讨论主题
所选主题号
小组号
生物
膜结
构的
探索
历程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
看法
小组讨论记录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小组
号
1
2
3
4
小组
自评
小组
互评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一方面我们重温了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的历程,这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过程,这段科学史给予我们很多有用的启示,使我们加深了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重点学习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布置作业]
在引入时,我们问到大家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制作细胞膜的材料,你们可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结合今天所讲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利用生活上找得到的废弃物做一个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后拓展]
请利用互联网搜索科学家对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的资料,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将资料整理出来,拿到班上相互交流。
参考网页:
http://www.labsky.com/data/02/08/communion/0830103324491.htm
http://www.xssc.ac.cn/Web/ListConfs/ConfPicShow.asp?requestno=420
http://www.scichina.com/kz/0309/kz0988.stm
http://www.toxsmmu.com/ReadNews.asp?NewsID=199
●板书设计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对膜化学成分鉴定: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3.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静态模型(单位膜模型):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5.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对小鼠和人体细胞膜上蛋白质进行染色标记,并让两种细胞进行融合。提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还有少量多糖)
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3.蛋白质分子镶嵌中磷脂双分子层中。(有些外侧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被)
4.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5.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习题详解
一、练习(课本P69)
(一)基础题
1.这主要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细胞膜太薄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而19世纪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学者们只好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入手进行探究。
2.脂质和蛋白质(此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又会被脂质溶剂溶解,说明膜中有脂质。而脂质会被蛋白酶分解则说明膜中有蛋白质)
3.这两种结构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是:(1)流动镶嵌模型提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横跨整个脂双层,有些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有些则镶嵌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表面;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结构。
4.D(此题考查的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性体现在磷脂分子和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上)
(二)拓展题
提示:1、2两题都是考查学生对科学史的认识和启发,属开放式题,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已有回答。(参见“教学过程”)。
二、问题探讨(课本P65)
1.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2.(略)
三、思考与讨论(课本P66和P67)
参见“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四、本节聚焦(课本P65)
1.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还有少量多糖)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蛋白质分子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些外侧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被)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2.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了,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实验数据。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从容说课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它的选择性是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的,那生物膜的这种选择性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则在这一节中来阐述。主要介绍两大块内容,一是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要求学生理解这三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从膜两侧的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消耗能量、代表的例子等方面来进行对比。二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胞吞和胞吐,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这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老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本节教材中的“问题探讨”设置很好,有启发性和思考性,通过对比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人工脂双层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葡萄糖不能通过脂双层,而小肠上皮细胞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很自然地引出后面的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探讨”并未将所有该提的问题和盘托出,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学生可能会问:“钠离子、钾离子也不能通过脂双层,但是却能够被细胞吸收,这是为什么?”也为后面讲述主动运输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培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学生并不难掌握,通过自学课本,结合老师的动画课件演示,学生还是能很容易比较出三种方式的异同的。但是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习题时,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建议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异同,然后老师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在精选的习题中,可以突出一些对坐标图表分析的题型,因为新教材越来越强调解读数学坐标图表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用坐标图表来表达一些结论。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教学价值。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教学重点
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教具准备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五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用于指导学生对比学习三种运输方式的表格。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五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3)精选一些相关的习题,用于当堂训练。
[情境创设]
前面我们讲到生物膜是半透膜,有的分子可以通过而有的分子和离子则不能通过,下面我们看看图4-3-1:
图4-3-1
教师:首先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图所反映的膜是不是生物膜?为什么?
学生:不是生物膜,它只有磷脂双分子层,中间没有镶嵌蛋白质。
教师:很好,观察很准确。这是人工合成的没有蛋白质的脂双层膜。研究它的通透性。大家看什么分子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什么分子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
学生: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水等小分子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苯、甘油、乙醇等脂溶性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教师:很好,大家发现葡萄糖分子不能自由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我们又知道细胞生命活动中是离不开葡萄糖的,细胞需要不断补充葡萄糖以提供能量,也就是说葡萄糖肯定是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到细胞内部的。那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因为人工脂双层中是没有蛋白质的,会不会是蛋白质对葡萄糖等物质的运输起了作用呢?
教师:想得很好,大家看这个图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前面我们讲了水稻、番茄会有选择地吸收离子,而这个图中显示离子是不能通过脂双层的,会不会离子的吸收也与蛋白质有关?
教师:很好,大家开始具备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了。其实蛋白质在物质的跨膜运输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师生互动]
1.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教师:这部分内容不难,要求大家先进行自学,首先大家看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大类三种: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教师:那这几种方式有什么异同呢?我们如何来区分它们?希望大家能通过自学总结出来。大家可以结合这个表格来总结:
项 目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细胞膜两侧物质浓度差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代表例子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按表格进行总结。(约给学生十分钟时间)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
老师展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的多媒体动画。(动画演示之前要交代清楚背景知识,如什么图形代表什么物质,哪边是细胞膜内侧,哪边是细胞膜外侧等,要注意引导学生有侧重地观察)请学生依次来填充表格:
项 目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细胞膜两侧物质浓度差
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由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需要消耗
代表例子
氧气、水、二氧化碳、苯等通过细胞膜
葡萄糖通过红细
胞膜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
教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
教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都是顺着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因为有蛋白质的协助,协助扩散的速度远远比自由扩散快。
教师: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学生: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教师: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这对于细胞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2.大分子的跨膜运输
载体蛋白虽能帮助许多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对于一些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的运输是无能为力的,那这些特别大的分子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呢?
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讲的分泌蛋白是如何运输的。
学生:通过高尔基体形成小囊泡将分泌蛋白包住,然后小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出去。
教师:很好,其实大家已经知道了大分子的蛋白质是如何排出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叫做胞吐。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学生: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包住细菌,然后囊泡从细胞膜上脱离出来,在细胞内杀死细菌。
教师:对了,这其实也就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叫胞吞。
[教师精讲]
1.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自由扩散
一滴蓝墨水滴到清水中,很快就会分散到清水中,使清水呈现蓝色,这就是扩散。
水分子和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按照一般扩散作用的原理从分子密度高的地方向分子密度低的地方运动,能够自由通过细胞膜,这种方式称为自由扩散。
前面我们所讲的渗透作用水分子的移动也就是自由扩散。脂溶性小分子和不带电的极性小分子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质膜的过程,不需要特殊的膜装置协助,也不直接消耗ATP,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
扩散是有方向的,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方向发生物质的转移。自由扩散的动力是物质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的倾向。例如CO2、O2、N2进出红细胞,取决于血液和肺泡中该气体的浓度差。脂溶性的甾类小分子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酰胺类、甘油、乙醇等出入细胞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的速度基本上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油溶度,分子越小,油溶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还与分子的大小、溶解性和电性有关。例如,由于膜的基本结构是脂类双分子层,所以疏水性分子较易扩散,而亲水性分子和离子主要是通过膜上小孔进行扩散,这种小孔的直径小于1.0 nm,因此只有不大于1.0 nm的分子才能穿膜扩散。
同种分子的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的分子浓度差,浓度差越大,扩散速度越快。用坐标图表示,如图4-3-2。
图4-3-2
(2)协助扩散
一些非脂溶性的物质或水溶性强的物质,依靠细胞膜上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顺着化学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即将本来不能或极难进行的跨膜扩散变得容易进行,所以叫做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也是顺着浓度梯度扩散,也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但扩散速度确远远大于自由扩散。其物质的运输速度与其浓度差关系可用图4-3-3的坐标
图4-3-3
图表示。当细胞外侧浓度增加到一定的时候,运输速度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例如,存在于红细胞膜中的葡萄糖透过体已经分离纯化出来,并已查明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5 000的蛋白质。将这种透过体嵌入人工制造的脂双层中,葡萄糖分子就能很快穿过脂双层。大体来说,葡萄糖首先结合到这一透过体的表面,使透过体在构象上发生变化,出现通道,葡萄糖分子就可从这一通道进入细胞之中。如图4-3-4:
图4-3-4
(3)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按照热力学定律,溶液中的分子由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移动,就像举起重物或推物体沿斜坡上移,或使电荷逆电场方向移动一样,必须由外界供给能量。在膜的主动转运中,能量只能由膜或膜所属的细胞来供给,这就是主动的含义。前述的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属于被动转运,其特点是在这样的物质转运过程中,物质分子只能作顺浓度差,即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净移动,而它所通过的膜并未对该过程提供能量。被动转运时物质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所含的势能(图4-3-5示),因而不需要另外
图4-3-5
供能。被动转运最终可能达到的平衡点是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为零的情况;如果被动转运的是某种离子,则离子移动除受浓度差的影响外,还受当时电场力的影响,亦即当最终的平衡点达到时,膜两侧的电—化学势的差应为零。主动转运与此不同,由于膜以某种方式提供了能量,物质分子或离子可以逆浓度或逆电—化学势差而移动。体内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结果是高浓度一侧浓度进一步升高,而另一侧该物质愈来愈少,甚至可以全部被转运到另一侧。如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某些已消化的营养物;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小管液中某些“有用”物质进行重吸收,均属此现象。由于此过程在热力学上为耗能过程,不可能在无供能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因此如果在生物体内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有主动的跨膜转运在进行,必定伴随了能源物质(常常是ATP)的消耗。
主动运输因要消耗能量,而能量的产生又与有氧呼吸的耗氧量有关,所以其运输速度与耗氧量有关,用坐标图表示为图4-3-6。图中出现一段平台期同样是因为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
图4-3-6
2.胞吞和胞吐
一些大分子或物质团块的转运,是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来实现的。
①胞吞:胞吞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果进入的是固体物质,称为吞噬;如果是液态物质,称为吞饮。
胞吞过程进行时,首先是细胞膜“辨认”环境中的某物质。这一“辨认”过程可能与细胞膜表面存在的特殊受体以及被吞物质所带的电荷和其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着是膜和该物质接触,引起膜的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接触处的膜内陷。其周围的膜形成了突出的伪足并包围该物质,然后,伪足相互接触并发生膜的融合和断裂,于是异物和包围它的一部分细胞膜一起内陷而进入细胞内。在胞质内,吞噬物与溶酶体接触后,两膜融合成一体,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即可将进入的物质进行消化。
吞噬现象见于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对细菌、异物、组织碎片等的吞噬;吞饮现象见于人体毛细血管、肝、小肠上皮等细胞借以摄取外界蛋白质、脂肪等。
②胞吐:胞吐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的过程。它是细胞把代谢产物或腺细胞的分泌物排到细胞外的方式。以腺细胞分泌酶原的过程为例,当胞吐作用进行时,腺细胞内的酶原颗粒逐渐向细胞的顶端靠近。最后酶原颗粒外包裹的膜和细胞膜接触并融合,在融合处形成小孔,致使酶原颗粒内容物放出细胞外。胞吞和胞吐作用也都是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
[评价反馈]
1.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细胞膜上甘油载体的数量
C.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 D.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
2.海带细胞中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碘的浓度高很多倍,但仍然能吸收碘,原因是
A.海带细胞能够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碘
B.海带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
C.海带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
D.海带细胞不断消耗碘元素,细胞内碘浓度不断降低
3.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饮作用
4.下列物质中易通过细胞膜的是
A.淀粉 B.甘油 C.蛋白质 D.糖类
5.图4-3-7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图4-3-7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6.对细胞膜的选择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A.胆固醇 B.多糖 C.蛋白质 D.磷脂
7.图4-3-8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图4-3-8
①A代表__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__;D代表________。
②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__膜。
③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B的厚度变薄而面积增大,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_。
④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
⑤可能代表氧气运输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_;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_。
⑥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信息传递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
8.图4-3-9中纵坐标表示物质通过心肌细胞细胞膜的运输速率。请据图回答:
图4-3-9
①心肌细胞吸收氧气和葡萄糖的方式依次为________(填序号)。
②图B中出现平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③若对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结果钙离子吸收量明显减少,而钾离子、葡萄糖等物质的吸收量不受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
④若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则钙离子、钾离子、葡萄糖等物质的吸收均受到明显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
9.科学家在研究钠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下述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如图4-3-10所示。
图4-3-10
由此可见,神经纤维排出24Na需要________,24Na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药物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 B 6.C
7.蛋白质 磷脂分子 多糖/糖蛋白/糖被 ②选择透过性 ③流动性 ④ b、 c、 d ⑤ b a ⑥糖被/糖蛋白
8.①A图和B图 ②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③毒素只对钙离子的载体蛋白起抑制作用
④主动吸收需要的能量来不及提供
9.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 抑制细胞呼吸从而抵制能量的产生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分为两大类: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它们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还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布置作业]
完成书本“技能训练”(P73)
[课后拓展]
细胞膜主动运输功能的实验
实验目的:
验证和认识细胞主动运输的基本原理,学会研究活细胞生理功能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细胞主动运输是一种耗能的活性功能。它的运输速度跟环境有关,运用高温明显抑制主动运输的进行,因此,也就能观察到主动运输现象。
材料器具:
活蝗虫,蟋蟀,蟑螂(蜚蠊)或其他大型昆虫;培养皿或小烧杯,镊子,解剖针,解剖蜡盘,剪刀,载玻片,酒精灯,显微镜;昆虫任氏液,酚红染液。
实验步骤:
(1)在解剖蜡盘内用大头针固定活蝗虫,腹面向上。剪开腹部,剪去蝗虫的足和翅,沿虫体背面左侧气门上方,由腹部末端向前剪至头部,再从右侧气门上方从腹部末端剪至头部。除去背部的外骨骼、体壁和肌肉,露出其内部器官,在中后肠交界处可以看到有数十条盲管游离在血腔内,这就是昆虫的排泄器官马氏管(见图4-3-11)。小心分离马氏管,沿根部剪断,立即投入不含酚红的任氏液中。
图4-3-11
(2)在干净载玻片上放上几条马氏管,滴上一滴含有酚红染料的任氏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马氏管管腔内的红色染料逐步积累,并逐渐超过管外的浓度。
(3)取几根马氏管,放于60 ℃以上水浴锅中水浴,使马氏管失去活性,再重复步骤2,观察有何不同。
(4)在0 ℃、15 ℃、30 ℃等不同温度下水浴数分钟,重复步骤2,观察染料主动吸收的不同速度。
注意事项:
昆虫马氏管离体一段时间内仍保持活性,这跟环境、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可保持活性一二小时。操作宜快速细心,环境温度以20 ℃左右为宜。酚红染液宜淡,否则难以显示马氏管内浓度高出管外浓度。
分析和讨论:
活性马氏管有主动运输功能,能逆浓度吸收染料。失活马氏管已成为物理性渗透系统,不具主动运输功能。实验表明主动运输的速度跟环境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项 目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细胞膜两侧物质浓度差
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由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需要消耗
代表例子
氧气、水、二氧化碳、苯等通过细胞膜
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离子通过细胞膜
二、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
1.胞吞
2.胞吐
●习题详解
一、练习(课本P73)
(一)基础题
1.D(此题主要考查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A选项错在离子不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B选项运输大分子物质的过程载体蛋白质是无能为力的,C选项协助扩散是需要载体蛋白的)
2.A(此题主要考查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应用,A选项果脯在腌制过程中由于失水过快过多而导致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性,糖分大量进入细胞内)
(二)拓展题
提示:此题与后面酶及呼吸作用的知识相关。低温环境肯定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因此,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流动性也会相应降低,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会因有关酶的活性降低而受到抑制。这些都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二、问题探讨(课本P70)
参见“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
三、思考与讨论(课本P71)
参见“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四、旁栏思考题(课本P72)
这是细胞的胞吞作用,对于人体起免疫保护作用。
五、技能训练(课本P73)
1.K+和Mg2+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2.Na+和Cl-是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
3.因为以上四种离子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较大,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维持这种状况。
六、本节聚焦(课本P70)
1.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五种跨膜运输方式。
2.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都是顺着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因为有蛋白质的协助,协助扩散的速度远远比自由扩散快。
3.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