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 长沙》【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03 08:18:32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培优练习
能力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题目。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埃德加?斯诺
我于1913年入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
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我一共用了160元——连所有学费在内。在这个数目里面,一定有1/3是用在报纸上面的,因为经常订阅,书报费每月约需一元,此外我还时常向报摊购买书籍和杂志。父亲责备我说是浪费,他说这是在废纸上花钱。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从1911年到1927年,当我和中国最初的红军中坚分子爬上井冈山时,我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是夏,我决定到北京去。当时,许多湖南学生都计划到法国去工读。我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计划。不过,虽然我帮助他们实现这个计划,并且他们受新民学会的帮助,但我本人并没有到欧洲去。我认为我对于本国还未能充分了解,而且我以为中国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时间……
我是向朋友借钱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时湖南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杨昌济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帮助我找事。他将我介绍给北大的图书馆长,这人就是李大钊。李大钊给我工作做,叫我做图书馆佐理员,薪俸每月8块大洋。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为有几个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
但是,我并不因此而丧气,我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借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不过当时我还彷徨,还在“找出路”。我读了几本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和一个常来看我的北大学生时时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可能性。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1919年初,我到上海去,和准备赴法的学生一起。我又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也不知道怎样可以走下去。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同学借了10元钱给我,使我能买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车,访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门徒濯足的溪水、圣人幼时所居的小村。我看见孔子所植的树。我又访问颜回的住处和孟子生地。在旅途中,我还登游过泰山。
不过,当我到达浦口时,钱用光了,而且车票也没有。没人有钱借给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可是,我的运气非常好。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了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到了上海后,我知道有了大笔款子帮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回长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直接的活动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我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这个报纸对于湖南的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新文化和政治趋向的团体,这个社和新民学会都激烈反对当时的湖南都督张敬尧。新民学会更是厉害,领导了一次学生大罢课来反对张,要求将他撤换,同时派遣代表到北平和西南去,去煽动反对张敬尧。当时孙中山在西南活动,张为报复起见,就禁止《湘江评论》出版。
这件事过后,我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新民学会将反张的斗争扩大而为普遍反军阀的运动了。在北平我做了一个新闻社的社长,来推动反军阀工作,在湖南,这个运动得到了相当的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闿打倒,并在湖南成立了一个新政府。
1919年,我第二次到上海,在那里我又一度的碰到陈独秀。我和他第一次相见是在北京,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那时我也见过胡适,访问他,要他援助湖南的学生斗争。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过后我回长沙,开始组织这个协会。我在那里得到一个教员的位置,同时继续我在新民学会里的活动,那时协会有回湖南“独立”的计划。
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我第二次到北平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儿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过动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以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摘编自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
相关链接:①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后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他被编入第八班。湖南师范第一学校,创建于1903年,前身是湖南师范馆,最初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创办的城南书院,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比肩。学校的教育思想先进,聘请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教师任教。与毛泽东几乎同时的一批进步青年有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和陈章甫等,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堪称是“新青年”的摇篮。(摘编自《毛泽东传》)
②张敬尧(18811933),当时的军阀,1918年3月率北洋军进入湖南,任督军:他驻湘期间,曾纵兵抢劫,滥发纸币,盗押矿产,强种鸦片,钳制舆论,勒索军饷和伪造选举等等。湖南人民当时即有“张毒不除,湖南无望”的呼吁。1920年,张在一片声讨声中逃离湖南。同年7月9日,毛泽东在给胡适的信中兴奋地说:“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摘编自“百度”)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毛泽东把大部分的学费都用在了购买书籍上,并因此养成了习惯,但他父亲并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反而责备他是在废纸上花钱。
B.由于毛泽东对当时的中国还未能充分了解,所以,当湖南师范学校的许多学生计划到法国去工读的时候,毛泽东选择了留在中国。
C在北大做图书馆佐理员的那些日子,由于职位低,很多人都不把毛泽东放在跟里,但他并不丧气,仍然参加研究会和不断读书学习。
D.在生活困苦的时候,李大钊给了毛泽东一份工作;在思想彷徨的时候,陈独秀给了毛泽东一个方向,可以说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影响毛泽东极大的人。
E.1920年,毛泽东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领导他们;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泽东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和学习活动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断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潜能
2.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现在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表达方式的特点。不少于40字。
(1)用描写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议论的方式扩展。(其特点是: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仿照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的形式,以“书”为描写对象,另写一首。
山,         书,
快马加鞭未下鞍。       ?
惊回首,       ?
离天三尺三。       ?
某班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做主持人。现请你写一段开场白,用来渲染气氛,营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C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毛泽东把大部分的学费
都用在了购买书籍上”分析不正确,原文是“在这个数目里面,一定有1/3是用在报纸上面
的,因为经常订阅,书报费每月约需一元”;D项,“在思想彷徨的时候,陈独秀给了毛泽
东一个方向”于文无据。E项,“毛泽东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表述不正确,
应为“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故选CB。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①师范学习期间养成读报的习惯,1911年-1927年,毛泽东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
和湖南的日报;②北大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参加哲学和新闻学研究会,借此旁听大学的课程;③第二次到北平,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
解,从文本中筛选出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和学习活动,然后分条概括作答。
例如,答题区间第2段“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从1911年到1927年,当我和
中国最初的红军中坚分子爬上井冈山时,我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可抓
住关键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①编报纸;②帮助成立文化书社;③在上海与陈独秀计划组织湖南建设协会。④1920年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领导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与毛泽东在革命方面的工作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答题区域,筛选出关键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间从第10段毛泽东回长沙以后开始查找,“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第12段“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第13段“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可根据这些语句分条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①为追求真理,不断读书学习;②为了解中国现状,主动放弃法国留学;③组织开展各种革命活动,百折不挠;④生活简朴,乐观面对贫困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
选出与青年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学习、工作、人品等方面的语句内容,然后加以概括作答,
例如在花钱买书订报,勤奋学习;放弃留学法国;组织革命活动等。然后再根据联系生活现
实,结合自己切身实际,阐述自己对此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答案示例: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
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
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
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解析】引用的毛泽东的诗词要与朗诵会内容衔接连贯,又要富有激情,有激励性。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答案示例:(1)一只矫健的苍鹰,奋力挥动着翅膀,翱翔在清晨的碧空,它在这阴森荒凉的山谷间盘旋、盘旋,陡然冲过冈峦重叠的高峰,飞向远方。
(2)雄鹰振翅高飞,划过天空。那一片蓝天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美丽。
【解析】 解答“语句扩展”类题目要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第一问要用描写的方式扩写,
可以将鹰的外形、声音、动态、特点作为修饰语,加入到句中,应重点扩展“击”的具体动
态。第二问要用议论的方法,观点要明确,既可赞美雄鹰,也可赞美天空,支撑观点的句子
不可太空泛。解答这两问都要注意语言有文采,不超过规定字数。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答案示例:(1)书,
争分夺秒细研读。
增才智,
助我踏征途。
书,
纳玉藏金聚宝珠。
勤开采,
富有世间殊。
【解析】《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等。单调,十六字。四句,三平韵。
5.答案示例: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千古独步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郭沫若把毛泽东诗词比作诗词中的泰山北斗;著名诗人柳亚子发出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的无限感慨。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万古流芳的精神食粮!
【解析】开场白是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常考题型,写开场白时应注意语句要流畅、有气势,还要紧扣朗诵比赛的主题。

《沁园春 长沙》基础练习
一、基础积累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橘( )子 漫( )江 百舸( )争流 怅寥廓( )
岁月稠( ) 峥嵘( ) 方遒( ) 浪遏( )飞舟 万户侯(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màn( )山遍野 无比Chóu( )怅 jié( )石 qìn( )人心脾
轻歌màn( )舞 未雨chóu( )缪 jì( )子 分mì( )物
wàn藤( ) 一chóu ( )莫展 è( )止Bì( )阳县
3.词语辨析填空。
(1)意气·义气
【辨析】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可指志趣和性格,还可指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而“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运用】 ①2016青春骑行体验团整装出发,无惧风雨,________风发。
②拉小团伙,讲哥们________,这是部分青少年中很不好的习气。
(2)寥廓·辽阔
【辨析】 二者都有广阔的意思。但适用范围不同。“寥廓”多指天空宇宙。如:寥廓的天空。“辽阔”多指地域。如:草原辽阔。
【运用】 ①文化城,是一幅展现了那碧空________、内涵深厚的巨幅宝卷。
②中国是一个疆域________、海陆兼备的国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像染过一样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水浅的江底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游泳
5.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三亚作为海蓝沙白、浪平风轻的“东方夏威夷”,四季如夏,鲜花盛开,椰树成林,风华正茂,是国内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
理由:

(2).阅读“红书”,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是追溯历史,回忆当时的峥嵘岁月;对于新一代的我们来说,是继往开来,领略曾经不平凡的时代记忆。(  )
理由:

(3).终于爬到泰山之巅,他们情不自禁地指点江山,感受泰山雄伟的景观。(  )
理由:

(4).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西方媒体对中国南海法规挥斥方遒进行评论,她强调那不是缺乏起码的常识,就是别有用心。(  )
理由: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8.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9.默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自有不同的规定。标题和词牌分别表示词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本词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词牌是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一词写于________年。
二、课内巩固
阅读全词,完成11~15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1.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着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以此表达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12.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13.《沁园春·长沙》上阕以写景为主,极为成功,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层次清晰,意象鲜明。诗人“独立”橘子洲头,远眺________,近看________;仰望________,俯看________。色彩绚烂,看到的有红叶,有________;生机盎然,有________,有________。
14.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试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精妙用词
分析鉴赏
万山红遍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
“百”字写舸之多,“争”字则给碧绿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表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翔”字形容鸟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鱼在水中自如游动的神态,形象生动。
15.《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体现了什么样的情调?与一般旧诗词里的“悲秋”情调相比,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qìn jú màn gě Chàng liáo kuò Chóu zhēng róng qiú è hóu
2.(1)漫 曼 蔓 (2)惆 绸 筹 (3)碣 偈 遏 (4)沁 泌 泌
3.(1) ①意气 ②义气 (2) ①寥廓 ②辽阔
4.C 浅底:江水清彻见底,并非真浅。
5.(1) × 【解析】“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不能用来形容风景。
(2) √ 【解析】“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该句用此成语形容革命年代不平凡的岁月,使用恰当。
(3) ×【解析】 “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也指有大的志向和决心。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
(4) ×【解析】 “挥斥方遒”:意思是青年人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句中是想表达“斥责、呵斥”的意思,不合语境。
6.B 【解析】一般疑问句。
7.D 【解析】粪土/当年/万户侯
8.D 【解析】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所以D项是错误的。
9.(1)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粪土当年万户侯 (3)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4)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0.主要内容 格律形式 长沙 沁园春 1925
11.B 【解析】 “挥斥”意为“奔放”。
12A.
13.万山 湘江水 长空 浅底 碧水 鹰 鱼
14. 答案:“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树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击”字准确地描写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
15.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词人的

《沁园春 长沙》提高练习
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词结尾三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1965年5月
7.依次写出这首词押韵的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1)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焘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1)“西风烈”三字开首,渲染了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的《忆秦娥》结尾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而毛泽东主席的这首《忆秦娥》结尾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你是怎样理解这八个字的表达效果的?请用简要的文字,写出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0.把下面的长句改为几个短句。(4分)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中华人国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作出的“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科学预言必定实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笔】
11.秋天悠扬而温怡,秋意漫洒苍穹,秋天有太多的物象与意象,一景一物,皆蕴透着浓郁的秋色秋香。请运用情景交融手法,写一段颂扬秋天的文字,抒发你对秋的赞美之情,3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此题重在“诗眼”的分析,所谓诗眼,即一首诗中最精
炼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一般是动词。这里虽然是词句,在这两句中“击”和“翔”也起着
诗眼的作用。
诗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
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诗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解析】
试题分析:“赋”往往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直接抒情、叙事。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
中没有体现,诗人独立在寒秋中是对革命形势的沉思。可以从“谁主沉浮”的疑问中体会。
4.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
(1)这三句有对同学的亲切追问、深情怀念,也有对战友的警醒和勉励。
(2)词人用这一问句激励所有革命者应该保持革命的蓬勃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3)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明自己要像祖逖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任,表现了振兴中华的志向。
【解析】
此题是考查的是对诗歌的主旨的把握和理解。这三句既是对上阕最后两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的回答,也是对往昔峥嵘岁月中一起携手前行的少年同学精神的概括,尤其是作者最后用夸张的手法,化虚为实,分析品读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借助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概括。
6.观点一: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词的上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竞”字。如王维的《观猎》,一开始就写声音:“风劲角共鸣,将军猎渭城。”先声夺人,突出了将军骁勇的形象。故此词中无声音描写应为一大憾事。
观点二:这首词不是没有声音,只是没有明写罢了。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争”和“击”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想象得出来。由此看来,毛泽东所写的声音耐人寻味。
【解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证明观点的依据,也可以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7.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寻找诗词中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8.(1)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2)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解析】概括景物特点应根据所写意象并联系诗句的内容作概括。
9.(1)“西风烈”三字开首,渲染了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
(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八字,大气苍茫,不仅准确体现了毛泽东主席高远的视野,描
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平添了一种英豪气概,流露出一种悲壮色彩。
【解析】
“西风”即秋风,寒风;“烈”可以结合“激烈”“猛烈”“壮烈”等词和注释中的背景理解。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这八个字是两个比喻,可以围绕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特点理解其表达效果。“苍山如海”表现词人之视野,“残阳如血”喻行军之悲壮。
10.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作出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
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科学预言,这个预言必定能够实现。
【解析】
本题考点是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分析时可采用语意分层法: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
【随堂练笔】
11.参考示例:
许多人认为秋天是凄凉的,但是故乡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是多彩的。它不像北方的秋天那样寒冷,那么快便进入了冬季。故乡的秋天是温暖的,刮着和煦的秋风,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脸上,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故乡的秋天是红色的。山坡上,枫叶正红,印在清澈的小溪上,使整个小溪染上了红色,微风吹拂,泛起阵阵涟漪。故乡的秋天是黄色的,阳光是浅黄的,树叶是深黄的,田野是金黄的。阳光下,秋叶顽皮地在树上荡秋千;尔后像一只只长着金翅膀的蝴蝶,轻飘飘地扑向它的母亲——大地。满载着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向远方航行着。金色的谷穗沉甸甸的,在艳阳下泛着金光,随风舞动着,掀起层层金色的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