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九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九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02 19: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九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2009年10月)
一、基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 ( )
A.期功强近(jī) ? 门扉?(?fěi) ? 阖门 (hé) 盘桓(yuán)
B.猥以微贱(w?i) 栏楯(shǔn)? 笑靥(yàn) 迍迍(zhūn)
C.谂知(shěn) 缧绁(léi)? 赭衣(zhě) ?槛阱(kǎn)?
D.长歌当哭(dàng) 菲薄(fěi)? 攒射(cuán) 桀骜(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愠色 委屈求全 陨身不恤 耳濡目染
B.倜傥 不容质疑 轻而易举 灭顶之灾
C.汲取 推贤进士 惨淡经营 淡妆浓抹
D.焚烧 暗然神伤 芸芸众生 旗开得胜
3.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陈水扁之流 通过“公投立宪”的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这是行不通的。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 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③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现疯牛病,但有关部门已加强了 措施。
A.妄图 激励 防治 B.企图 激励 防范
C.企图 激发 防治 D.妄图 激发 防范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俩在场上配合默契,学习上你追我赶,生活中举案齐眉,比亲兄弟还要亲,令同学们羡慕不已。
B.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
C.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D.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D.发放补助金的标准,最低100元,最高500元,大多数人将得到100元左右。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和《倩女离魂》。
B.《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小说名篇。
C.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D.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历史巨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表、本纪、列传、世家、书五部分,共130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C.大类女郎也 类:好像。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B. 以手阖门
鸡栖于厅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C. 顷之,持一象笏至 D. 往往而是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9.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B.往往而是
C.室仅方丈 D.此人皆意有郁结
10. 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C.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司马迁“隐忍苟活”、屈原“宁赴湘流”的原因是什么?从文段(一)、(二)中找出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12-15题(共8分)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3.联系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共2分)
①煤的形成(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量的木材(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什么?(每个1分,共3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分析“竟然”、“竟至”、“竟能”三个词语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8题(共14分)
《史记》的书生私见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图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 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费孝通)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 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16.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7.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4分)
18.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6分)
五、课文相关古诗文默写(共8分,每小题1分)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⑤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
⑦举世皆浊而我独清,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
⑧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六、作文(30分)
请以“生命的支点”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生命的支点”可以理解为生命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支撑、基石、依靠、寄托、信念、追求、希望、关爱、亲情……等等。
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C 6.A 7.D 8.B 9.D 10.C
⒒⑴至于那些被义理所激发的人不这样,那是有不得已之处的。(3分)
⑵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懦夫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3分)
⑶怎么能够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3分)
⒓(4分)(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13.从文段(三)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的? (4分)
⑴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句可以看出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高尚的为人。⑵起初是不赞成屈原赴死,为他感到可惜,后来读了贾谊的《鹏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又否定了自己先前的看法,对屈原的选择给予深深地同情。
13.(1)煤的形成(1分):人类发展的历史
(2)大量的木材(1分):人类发展所要付出的代价
14、①指散布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的谣言(1分)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1分)
③指这篇文章(1分)
15、三个“竟”字照应前文的“但”字,都强调出乎意料之感,同时表达出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1分)“竟然”和“竟至”抒发了对反动政府和无耻文人暴虐卑劣的行为的愤怒,“竟然”表达了对爱国青年的赞扬。(2分)
15.文章的结尾说“我说不出话来”,但作者在惨案发生后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该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的行为?(3分)
不矛盾。面对丧尽人性的屠戮,“说话”(写文章)有什么用?况且民众们又是如此麻木不仁。作者悲愤失望到极点,故“说不出话”。可是作者要抒发对爱国青年的哀悼之情,而且不说话,默然承受,结果自然是民族生命与个体生命的“灭亡”,于是鲁迅一方面感受着血案带给他的巨大而浓重的精神痛苦,另一方面在这种痛苦中,他又希望能唤醒麻木的庸众,来打破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是清醒着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判断占1分,解释“说不出话”占1分,解释写文章的原因占2分,其中哀悼占1分,唤醒麻木的庸众1分,大意对即可)
16.两者对比,表明作者钟爱《史记》,有久藏心里的话要说,引出下文。(对比2分,引出下文,2分)
17.第一次只是老师的嘱咐,第二次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悟,成为作者的自我告诫。(各2分)
18.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3分,仅指出“我”指司马迁,给1分)
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3分,仅指出“我”指读者给1分)
19.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6分)
19.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所谓历史观指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否则酌情扣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