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控制》分层练习
基础题
1.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
A.恒温动物耗氧少
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变化
D.恒温动物所需要的能量少
2.古人说:“心静则凉。”下列对人脑在休息和思考问题时产生热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一样多 B.休息时多
C.思考问题时多 D.说不清
3.关于人的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是指人体内的平均温度 B、人的体温昼夜有所波动 C、人的体温与年龄无关 D、正常人的体温是一个固定值
4.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颤抖现象,它的生理意义是( )
A.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散发
B.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贮存
C.通过颤抖使骨骼肌大量产热
D.通过颤抖使内脏器官大量产热
5.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正确的 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
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
D.用30 ℃酒精擦身降温
6.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 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7.直接散热的多少主要取决于( ) A、体内与皮肤表面之间的温度差
B、体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外界环境与皮肤表面之间的温度差
D、以上三项都是8.在寒冷的环境里,人体内的产热量会明显增加,与此关系最密切的调节因素是( ) A、胰岛素增多 B、生长激素增多
C、性激素增多 D、甲状腺激素增多
能力题
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 A、恒温动物耗氧少 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变化 D、恒温动物所需能量少
2.人体在寒冷环境里保持体温恒定主要靠( ) A、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控制 B、骨骼肌打颤 C、皮肤中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散热少 D、以上三项都是
3.新生婴儿特别要注意保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生的婴儿皮肤散热快 B、新生的婴儿饮食产生的热量少 C、新生婴儿需要较高的体温 D、新生婴儿体温调节能力差4.在寒冷的冬天,皮肤的反应是( ) A、多数血管舒张,血流量大,皮肤温度高?
B、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小,皮肤温度低 C、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大,皮肤温度高??
D、多数血管舒张,血流量小,皮肤温度低5.在气温35℃的环境中,下列情况更容易使人中暑的是( ) A、无风干燥的沙漠 B、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C、有风湿润的麦田 D、高层建筑物的顶部
提升题
1.如图所示是某两类动物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1题)
A.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
B.甲、乙都是恒温动物
C.甲、乙都是变温动物
D.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
2.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0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2)以上实验步骤还存在缺陷,该缺陷是 (答一条)。
3.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传导方式,“?”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3题)
(1)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稳定方面的主要作用是 。
(2)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的反应是 和 。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C
解: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比变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故选:C
2.C
解: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病人治愈后要比烧伤前怕热,说明散热不容易了,也就是散热途径受阻,可能烧伤的是汗腺.
故选:C
3.A
解: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故选:A
4.C
解:寒冷环境中,人体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出现“寒颤”,此时效应器是骨骼肌,产生的效应是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增加。
故选:C
5.B
解:猜测该女生是中暑,降温、提神是最先考虑的,人工呼吸解决不了中暑的问题。
故选:B
6.D
解:(1)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2)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3)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故选:D
7.C
解: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
皮肤为人体的最外层组织,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故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故选:C
8.D
解: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当甲状腺激素增加时,有氧呼吸加快,产热增加.
故选:D
能力题
1.C
解:恒温动物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保持体温的恒定,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比变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是“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故选:C
2.D
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人在寒冷环境中直打哆嗦,可以产生热量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血液流动变慢,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量减少,来调节自身的温度.
故选:D
3.D
解:新生儿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很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臻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
故选:D
4.B
解: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真皮里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在炎热的夏天,外界气温较高,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皮肤的温度会升高,因而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液分泌增多,通过汗液的蒸发,又从体表带走一部分热量这样可以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而不致升高;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液分泌减少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这样可以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而不致降低
故选:B
5.B
解:空气中的水达到饱和程度,人就会感到闷热
故选:B
提升题
1.A
解:由图可知,甲动物在低温环境中为维持体温的恒定,要增加产热,从而耗氧量高;乙动物在低温环境中应处于冬眠状态,活动少,耗氧量低。故甲为恒温动物,乙为变温动物。
故选:A
2.(1)不恒定(2)每组实验只有一只小鼠,偶然性太大(或实验前未测定甲、乙两鼠的体温)
解: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本题用对照实验来验证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根据实验现象可以作出判断。本实验的缺陷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偶然性太大,实验前未测定小鼠体温等。
故答案为:(1)不恒定(2)每组实验只有一只小鼠,偶然性太大(或实验前未测定甲、乙两鼠的体温)
3.(1)散热(2)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解:(1)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稳定方面的主要作用是散热。
(2)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的反应是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故答案为:(1)散热(2)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
“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并没有学习生理
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
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教学难点】
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教师准备:
(1)实验用具;
(2)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引入新课】
图片欣赏,回忆春夏秋冬四季的温度变化。
【讲授新课】
师:看图片,思考鸟类和哺乳类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生:物质与能量转换正常的必要条件;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师:下表是在一个身体健康的学生身上测得的三个温度值(在同一时刻测得),请问下面哪一个能代表这个学生的体温呢?从测量的部位来说,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温度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师:人体的体温是怎样的?
生: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上下不超过1℃。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不同年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不同性别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
师:分析几种器官在安静或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的百分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安静时: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的产热为主。
师:散热的主要器官又是什么?人体的散热途径有哪些呢?
生: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散热的方式主要是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师:在常温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比例不大。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师:温度不同,血管是如何运动的?
生:低温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高温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师: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师: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又是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
生:体温受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
师总结:低温环境下: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战栗,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汗毛孔缩小,减少散热)。
高温环境下:皮肤热觉感受器(传入神经)→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液分泌,血管舒张,增加散热。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体温的控制。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真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用我们自然界中最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与此同时,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并且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还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略
课件15张PPT。浙江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图片欣赏体温的控制鸟类和哺乳类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物质与能量转换正常的必要条件;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体温的控制 下表是在一个身体健康的学生身上测得的三个温度值(在同一时刻测
得),请问下面哪一个能代表这个学生的体温呢?从测量的部位来说,你可
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结论: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温度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体温的控制人的体温 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
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不同年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不同性别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体温的控制几种器官在安静或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的百分比。体温的控制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运动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体温的控制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活动时各器官的产热情况体温的控制散热的主要器官又是什么?
人体的散热途径有哪些呢? 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散热的方式主要是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体温的控制 在常温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比例不大。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体温的控制低温正常体温高温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体温的控制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体温的控制 体温受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
机体的这种产热和散热过程又
是受到谁的控制和调节呢?体温的控制低温环境下体温的控制高温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