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联盟微课配套测试题
课题
黄河颂
编号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学期
新编七下
教师
章节
2.5.2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知识点
梳理课文层次结构
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下列各项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又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C、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庞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2、下列不属于《黄河颂》的写作特色的是( )
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
运用象征的手法
画面美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它体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一句中的“民族精神”指的是伟大坚强的精神。( )
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是比喻,“臂膀”指的是黄河的支流。( )
5、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励中华儿女要保卫中国。( )
6、“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通过不同方面强调黄河的重要性。( )
7、这首诗主要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8、可以把“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换成“看”字,意思不变。( )
9、全诗的诗眼是 。
10、这首诗的语言以 为主,兼以 ,铿锵有力,节奏鲜明。
答案
B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望”字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D.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写作特色 解析:本文有四大语言特色,分别是: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运用象征的手法,音节美,画面美。
√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解析:诗歌三次出现了“伟大坚强”,这是作者想要重点强调的我们的民族精神。
√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解析:指黄河向左右两岸延伸出千万条支流。
5.√ 考点:正确把握诗歌中心。 解析: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6.√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解析: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7.比喻 考点:正确辨析修辞手法。 解析:这首诗歌大量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 考点:正确理解重点字词。 解析:“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9.伟大坚强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解析:作者是借黄河来表达作为中华儿女的决心,即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10.短句;长句 考点:正确把握诗歌语言特色。 解析:诗歌在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画面美。音乐美体现在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画面美体现在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课件18张PPT。黄河颂[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703010201R720105ZHT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亦冉 学习目标梳理课文层次结构探究本文语言特色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梳理课文写作层次壹黄河颂赞扬(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黄河颂赞扬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颂赞扬(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序曲(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主体停顿稍长黄河颂(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望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横向描写黄河的流向纵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自然特点地理特征
啊!黄河!
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黄河颂历史贡献“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的文化在这里产生、发展、壮大,是黄河哺育了炎黄子孙。
从地理上看,黄河是保卫中华民族的军事屏障。
从精神上看,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是御敌、兴邦的保障。“屏障”
“巨人”主流是巨人的主干,无数的支流是无数的臂膀,体现出磅礴的气势,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探究本文语言特色贰语言特点 在“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说。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的主干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同时作者还歌颂了黄河“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伟大、描绘了民族精神的伟大。1、大量使用比喻修辞语言特点 《黄河颂》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以其坚实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精神,就是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2、突出运用象征手法语言特点 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
3、音节美 语言特点 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4、画面美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梳理课文层次结构探究本文语言特色学习小结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