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分层练习
基础题
1、钢铁是我们日常生活及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材料。下列有关铁的问题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如何把铁矿石炼成铁 B.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C.钢铁是由什么组成的 D.如何将钢铁加工成零件
2、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白玉为床,金作马;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⑥
3、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的该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4、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石蜡融化,水结成冰
B.石油分馏,块状胆矾研碎成粉末
C.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变混浊,铁在高温下变成铁水
D.电灯发光,煤燃烧
5、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于是就拿磁铁来吸了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 )
A.假设 B.观察 C.做结论 D.实验
6、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7、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蔗糖溶解 B、干冰升华 C、酒精燃烧 D、蜡烛熔化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能力题
1、蜡烛燃烧有如下变化:①蜡烛燃烧 ②蜡烛气化 ③蜡烛变短 ④火焰冒黑烟 ⑤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科技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面。纳米材料科技是纳米科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的超细粉末,即可得到纳米材料。这种加工过程属于(?? )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又不是化学变化
3.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受热沸腾 B.木材变成木炭
C.汽油挥发 D.试管破裂
4.目前,某些科研机构研发了以餐饮废油(地沟油)和海藻为原料通过氢化、催化体系等加工生产生物航空煤油的技术。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此项技术有助于丰富民用航空业的燃油来源
B.生物航空煤油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地沟油”流入餐桌会对食用者产生危害
D.“地沟油”可以进行合理利用变废为宝
5.湖北竞赛 家用铜器表面常出现绿色物质,进行下列处理:①用砂纸打磨后表面出现光亮的红色;②浸泡在食醋中,表面也会慢慢出现红色;③在酒精灯上灼烧,表面变黑;④经③处理后又放在食醋中浸泡,表面又出现红色。其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提升题
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请分析归纳:
(1)酒精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酒精具有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净表面的煤油后,①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光泽迅速消失、变暗,原因是②钠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将这一小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④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以上均填序号)
3.某地曾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
亚硝酸钠(NaNO2)
氯化钠(NaCl)
水溶性
易溶于水,在15 ℃时溶解度
为81.5 g
易溶于水,在15 ℃时溶解度为
35.8 g
熔点
271 ℃
801 ℃
沸点
320 ℃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
1413 ℃
跟稀盐
酸作用
放出红棕色的气体NO2
不反应
(1)根据上表信息,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方法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D
2、D
3、B
4、B
5、D
6、C。用氢气吹肥皂泡、金属的相互刻划、对着玻璃片哈气,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而盐酸接触地面时,与水磨石中的碳酸盐发生了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7、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蔗糖溶解是分子运动,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干冰升华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正确,C、酒精燃烧是酒精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蜡烛熔化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8、C。蜡烛燃烧、氢气制盐酸、氢氧化钠制叶脉书签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而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能力题
1、①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①蜡烛燃烧是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②蜡烛气化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蜡烛变短是物质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④火焰冒黑烟是燃烧产生碳粒,属于化学变化,⑤蜡烛熔化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B
3、B
4、B
5、A
提升题
1.(1)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2)易燃烧
(3)酒精汽化
(4)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2. ①④;②③
3. (1)易溶于水 熔点为271 ℃(合理即可)
(2)取少量待测物质与稀盐酸反应,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该物质为亚硝酸钠(或取待测物质加热到320 ℃以上,若产生有臭味的气体,则该物质为亚硝酸钠)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本节是浙教科学九上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引出课题】: 物质的变化
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
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木材燃烧,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PPT】 :图1-1 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汽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PPT】 :图1-2 煤矿自燃
学生分析:煤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自燃,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PPT】 :图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问:若将以上的三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雨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煤矿自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 :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
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由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师: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PPT】:图1-7 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 :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由学生来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引导)
【演示实验3】: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由学生观察)
生:形状规则 蓝色的固体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硫酸铜晶体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的液体。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生:生成蓝色的沉淀。
4、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入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 变成蓝色。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进行如下的分析:
1、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5,原因是硫酸铜固体带结晶水时为蓝色,不带结晶水时为白色。
2、有沉淀生成的实验是3,原因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有状态变化的实验是2,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这是我们认识物质,进一不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由于实际教学中,学生归纳能力有限,所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逐渐得出这个方法的)
思考:根据前面的观察,你能总结出硫酸铜晶体有哪些性质?(实际教学中,此环节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补充完结)
分析:硫酸铜晶体是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白色硫酸铜固体粉末遇水又重新变成蓝色。
师:在这些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
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总结:1、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分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现象(PPT)、微观角度区别和根本区别以及二者的联系
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1)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2)物质变化的证据
三、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要想知道某一种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从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沉淀、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设计意图】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 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质变化,接着问要想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该如何来判断呢,从而引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分两部进行,第一部笼统的来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什么证据,第二部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物质变化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略
课件17张PPT。浙江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上册 引出新课若将以上的三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演示实验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根据前面的观察,你能总结出硫酸铜晶体有哪些性质? 1.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分类没有状态形状、大小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总结没有重新组合新的新物质同时一定不发生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1)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_等,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_____________。
(2)物质变化的证据主要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形状改变、发光放热、状态变化、pH变化等。观察实验分析推测1.(5分)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
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
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B课堂练习2.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挑选原料 B.加碱蒸煮
C.竹帘捞纸 D.剪裁纸张
3.两种无色液体混合后,无任何明显现象,这说明两种液体( )
A.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只发生物理变化
C.只发生化学变化 D.可能发生化学变化BD4.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他物质
C.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
D.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C5.杭州市的自来水由于增设了加臭氧(O3)和加活性炭两道处理程序,水质处于全国同类城市优秀水平。根据以上报道,人们得出的下列结论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杭州市的自来水属于纯净物
B.杭州市自来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就是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C.加臭氧和加活性炭都是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净化水体
D.以上水处理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D6.某些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伴随颜色变化。下列现象中,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引起颜色变化的是( )
A.切开的苹果变成咖啡色
B.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银白色的铁钉变成红棕色
D.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B7.(5分)下列是我省常见的民间艺术工艺,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东阳木雕 B.嘉善剪纸
C.绍兴黄酒 D.青田石雕
8.(5分)下列现象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B.铜丝导电
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着火点在40 ℃左右的白磷保存在水中CCB9.早在2001年中国消协就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进行抽样测试,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 ℃,熔点是5.5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与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与氧气反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与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能在空气里燃烧 苯+氧气二氧化碳+水点燃10.如右图所示,将若干克萌发的种子放入广口瓶中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KOH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CO2)
(1)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__________,放出______________,所以呼吸作用是______________变化。
(2)测定过程中,U形管__________(填“A”或“B”)管中的液面下降。氧气二氧化碳化学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