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教案1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教案17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03 00:56:10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1.物体振动 固体 液体 气体 发声
2.空气/气体可以传声 水/液体可以传声 固体振动可以发声 固体可以传声 介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不能
3.介质种类 介质温度 340m/s
4.固体 液体 气体
预习完成好的同学:周稚涵、肖秋涵、邱泽桢、随天禹、曲雯
学习目标: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真空能传声吗?
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
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5、什么是回声?
1、闭上眼睛,你都听到了什么物体在发声呢?
海浪声
各种乐器的声音
人唱歌的声音
2、这些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些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实验:
1、用手摸喉咙,发“啊”
2、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听声音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一、声音的产生
敲击音叉,听声音,观察音叉振动
我们用放大法把微小、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放大表现出来
小常识:
一些动物如何发声的:
大多数鸟:腹部的鸣膜振动发出的。
蜜蜂、蟋蟀: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叫声”和“叫声”
一些乐器如何发声的:
二胡:靠弓与弦之间的摩擦产生振动而发声。
笛子:靠管内的空气振动而发声。
海浪声:是由水的振动产生
1.C
3.振动 发声也停止 振动 不能 发声
4.A
1、轻轻敲击桌腿或桌底, 将耳朵贴在桌子上,听声音.
说明:
2、然后再次用力敲,离开桌面听。
说明:
3、钓鱼时,水中的鱼儿容易被过路的行人吓跑。
说明:
固体能够传声
气体能够传声
液体能够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
3、那没有介质时,声音能传播吗?
固体
液体
气体
2、我们把能够传声的物质叫
介质
1、真空罩中的闹钟,声音大小有变化吗?
2、声音的大小变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3、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3.研究方法:
逐渐逼近法
1.抽出空气时:听到声音逐渐变小,至消失
空气进入时:听到声音逐渐变大
1、声速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还跟___________有关。
2、一般地,声音在______中传播快; ______中次之; ______中最慢
3、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
4、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______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5、声音在空气中以____的形式传播,叫做____。
三:声速。
自学课本29、30页,完成以下问题
介质种类
介质温度
固体
液体
气体
340m/s
0.1s
为什么是“一般的”,
反例:软木、海绵

声波
在介质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类比法
空气(0oC) 331 海水(25oC) 1531
空气(15oC) 340 冰 3230
空气(25oC)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oC)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完成学案当堂检测2、5、6、7、8
声音逐渐变小至消失 声音逐渐变大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
桌子——水——鱼
不能 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3 铁管 空气 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慢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产生
传播
振动
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以类似水波的形式
声速
周末作业:1.完成本节同步
2.预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完成学案预习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一、课型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三、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四、教材分析
  本章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本章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学情分析
  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也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贝多芬利用木棒传声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1)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
  (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 :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①人耳的结构与听力的关系。
  ②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③ 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
  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
  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2)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
  A 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__________的知识。
  (4)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十、教学反思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三维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贝多芬利用木棒传声坚持创作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非常好。
  教学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过程,由于经验不足,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如:课堂教学环节控制不是很好;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我认为课改就是需要不断地改才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并设法使之成燎原之势。教师应该成为播火者。使这无数星星之火汇成中华民族飞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