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2课时) 课件+教案+学案(打包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2课时) 课件+教案+学案(打包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03 09:34:08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汽化
学习目标:
知道汽化的定义,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不同点和相同点。
会做水的沸腾实验并能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及条件,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常见的汽化现象,知道汽化(蒸发)吸热。
一、自主学习(认真看书的P16-20页内容 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汽化: ;
1、汽化的两种方式: 和 ;
2、蒸发:在 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
3、沸腾:在液体的 和 同时发生的 的汽化现象;
4、沸点:各种液体 时的温度,查看一些物质的沸点表,看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水银的沸点是 ℃, 酒精的沸点是 ℃。
5、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 与液体 有关 (2) 与液体 有关(3) 与液体周围空气流动 有关。
6、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不需要加 ,还能够吸 ,故蒸发有制冷效果。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水的沸腾的特点(P16页图12-27)两个组完成
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对水加热很长时间后才沸腾,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3
4
5
6
7
8
9
10
水温/℃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1)从数据上看,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
(2)请你根据记录数据,在图11中画出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3)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可能是,___ _________________。
(4)、给水加热后,随温度计示数的升高,可看到杯底有许多 ,即将沸腾时有 不断从杯底冒出,水沸腾时有大量 从杯底剧烈的升到水面破裂, 沸腾时水的温度 ,
要使水持续沸腾,必须 ,可见液体沸腾的条件是(1) ,(2) .
课堂检测
1.火机内装燃料是液态的丁烷,通常情况下,丁烷是气体人们用
方法将其变为液态 。
2、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4、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剧烈的汽化现象。
5、 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 水温度高,空气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 人体表面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6、 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7、 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包有湿棉球的示数较低,原因是( )
A.水蒸发放热 B.水蒸发吸热
C.水凝固放热 D.水凝固吸热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总结一下;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第1课时 汽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吸热
2、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3、能用汽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2、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过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水的沸腾实验,认识沸腾时的特点。
2、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 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坐标纸。
学生实验: 六人一组。每组配备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坐标纸。
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1、出示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提出问题:
不将水倒出,不向杯内放任何物体,怎样可以让水从杯中快些消失
 生答:自由讨论 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可以把烧杯加热,让水快速消失
  我们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板书: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的定义
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二)、演示实验——水的沸腾
1、 提出问题:水烧开了,就是水沸腾了,这也是一种汽化现象,那么这种汽化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有:
(1)水沸腾时温度可能还继续升高;
(2)水沸腾时温度可能不变;
……
师: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而观察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二是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各小组按照课本图4—25所示组装实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同时仔细观察烧杯中水的变化和温度计示数。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各小组学生相互合作,有的看表计时,有的测量温度,有的记录数据,当水温升到80摄氏度时,每隔一分钟读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时再继续观察五分钟,
5、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读得的数据记录在课本里的表格中。
6、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在课本图4—16的“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曲线把这些点连结起来,就得到水的沸腾图像。
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出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并结合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
(1)水沸腾时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了什么现象?气泡是从哪儿来的?
(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3)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么样变化?
(4)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么样变化?
(5)熄灭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吗?
(6)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图像,你认为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7、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1)水沸腾时从水中和水面上同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水中的气泡是水迅速汽化成大量的水蒸气形成的。
(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
(3)曲线上ab段能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水的温度不断升高。
(4)曲线上bc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是不变的。
(5)熄灭酒精灯,水不再沸腾。说明沸腾,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6)液体沸腾的特点: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变。
8、实验结论:
(1)沸腾的概念: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液体的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液体沸腾的条件:液体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加热。
9、让学生阅读“几种液体的沸点”,找到几种液体的沸点后,思考:
(1)说得沸点是多少?和我们在试验中测得的一样吗?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0c,气压变化或水中有杂质都可能影响水的沸点。)
(2)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
(酒精的沸点是780c。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
五、课堂小结
(1)沸腾的概念: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液体的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液体沸腾的条件:液体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加热。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课件25张PPT。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汽化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随堂训练学练优九年级物理(HK)
教学课件想一想:酒精哪里去了?酒精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酒精逐渐消失、同时有凉的感觉。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和这个类似的现象?在手背上涂些酒精,手背上涂酒精处有什么感觉?导入新课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新课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吸热.
2.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3.能用汽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导入新课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像水变水蒸气那样,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一杯水敞开口,过一段时间水面将有什么变化?同样一杯水用酒精灯烧开,一段时间后水面有没有变化?它们降低的快慢一样吗?想一想:导入新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讲授新课观察水的沸腾这个实验主要观察水沸腾前后发生的变化一听: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min二看: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气泡的变化三记:四画: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讲授新课水的沸腾讲授新课沸腾前水吸热温度升高沸腾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讲授新课水在沸腾前,气泡_____,
沸腾时 。水的声音在沸腾前 ,沸腾时 。在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较小较大(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较大变小不断上升保持不变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停止对水加热,水__沸腾。可见沸腾__吸热。不能需要99讲授新课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沸腾的现象:
(1)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2)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3)沸腾过程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讲授新课讲授新课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讲授新课①提高水的初温
②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③在烧杯上加盖,减少热量损失
④减少水量实验中如何缩短加热时间?讲授新课沸腾时气泡的变化讲授新课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讲授新课思考:如何使衣服干的快一些?讲授新课1.蒸发的特点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温度部位程度 要从周围吸收热量,致冷性作用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讲授新课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2)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3)液体的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讲授新课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讲授新课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比较课堂小结1.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
A.扇来的风是凉的
B.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C.扇来的风能加快汗液蒸发从而加快从人身上吸热
D.扇风能使空气温度降低C随堂训练2.下列陈述中与液体的蒸发快慢没有关系的是( )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的质量越多,蒸发得越快
C.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D.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B随堂训练3.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
这是因为( )
A.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以上都不对C AC随堂训练4.如图所示的“水浴”加热装置中,M容器和N容器中盛的都是水,当M容器中的水被加热至沸腾时,对N容器中水的情况判断正确的是(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
A.N容器中的水不会随之沸腾
B.N容器中的水将一直不断吸收热量
C.N容器中的水温度达到100℃后不会沸腾
D.N容器中的水温度不会达到100℃ 第2课时 液化
学习目标:
知道液化的定义
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及实现液化的两种方法,知道液化放热。
一、自主学习(认真看书的P16- 20页内容 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液化:物质从 变为 叫液化;
液化的两种方法: 和 。
水蒸气冲入浴池水中,浴池水变热了,热量是由水蒸气 提供的,说明液化 热
物质由 态变成 态叫汽化,汽化要 热;物质由 态变成 态叫液化,液化要 热,可见汽化和液化是两个
过程。
合作探究
1.分析讨论:夏天,小草上的露水是怎么来的?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很快就“出汗”是怎么回事? 请简述:
(1)露珠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 (填物态变化)变成 而形成的。
(2)“瓶外出汗”:瓶外的 遇到冷的瓶壁发生 ,变成 形成的。
(3)常见液化的方法是 ,灌装液化气是通过 方法将燃气液化的。
2.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 形成的;在在卫生间里洗过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3.有的同学在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从而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此现象是一个 热过程。 夏天我们吃冰棒时,撕开冰棒包装纸,会发现冰棒冒“白气”,这是由于冰棒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而形成的,据你的观察,冰棒冒的“白气”是向 (填“上”或“下”)的。
4.深秋,教室窗户的玻璃上有水珠附在上面,形成的原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 发生 (物态变化)变成小水珠附在玻璃上。水珠是在玻璃外面还是里面 ;夏天开空调的公交车玻璃上也有水珠,它的形成是 水蒸气遇到 液化变成小水珠 附在玻璃上,水珠是在玻璃的外面还是里面 ;上述变化过程放热还是热 。
课堂检测
1.下列所述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一组是(    )
(1)吃冰棒解热;(2)烧开水时冒“白气”;(3)夏天湿衣服晾干;(4)冬天,戴眼睛的人从室外浸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一层雾( )
A.(1)(3) B.(2)(3) C.(2)(4) D.(1)(4)
2.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这是因为( )
A.开水的温度比水蒸气的温度低; B.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C.开水不易散热; D.水蒸气散热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总结一下;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第2课时 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了解液化的方法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液化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酒精灯、试玻璃片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教师放课件:云、雨、雾、露、白气等生活和自然现象
演示:用酒精灯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试管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试管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在试管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师:请同学们来分析刚才看到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师:教室的空气中也有许多水蒸气,同学们能不能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呢?请同学们回去做一做。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 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
学生练习
1.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2.物质由态变为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3.烧开水时从壶嘴儿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吗?这种“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4.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有哪些:
5、你知道使气体液化有哪些方法?
课后练习
见课后练习
教学板书
液化:
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启发学生,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
课件16张PPT。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第2课时 液化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随堂训练学练优九年级物理(HK)
教学课件想一想:水珠哪里来的?有很多水珠。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和这个类似的现象?将一瓶矿泉水从冰箱拿出来后,过一段时间瓶子外会出现什么?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观察下列现象,思考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了解液化的方法。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导入新课小水珠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讲授新课像水蒸气变水那样,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时气体会放出热量。条件:热的气体遇冷,越冷液化越明显。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讲授新课液化本质: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变成小水珠。讲授新课 在试管A未放入容器B前,先用温度计测出B中的水温.再将试管A放放入B中,让烧瓶内的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A中会遇冷液化为水.过一段时间再测容器B中的水温.它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这说明什么?升高了液化放热讲授新课1.用嘴对准自己的双手呵气,几秒钟后手有何感觉?吹气呢?2.被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严重,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气体液化的时候要放热。烧水、做饭的时候,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会伤得很厉害,就不只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高,还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热的缘故。讲授新课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降低温度可以使任何气体液化,但压缩体积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需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注意:判断液化时,一定要弄清是哪里的气体液化。
说明: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看到的白气是液体小液珠。讲授新课液化现象:露、雾、“白气”、“冒汗”。例:烧开水的“白气”:水沸腾时形成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冰棒周围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讲授新课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石油液化气是怎样液化的?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讲授新课1.气体液化的方式:降温(降至一定温度时气体就会液化)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放热)压缩体积2.“白气”是小液滴,属于液态课堂小结1.打开电冰箱的门,可以看到冒出一些“白气”,这是
形成的。2.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属于液化过程的是( )
A.冰雪消融 B.云开雾散
C.嘴里呵出白气 D.地上的水变干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随堂训练3.医学上利用液态氨等物质汽化时 大量的热,使局部组织冷冻后切除。吸收4.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装酒精的容器中抽出,它的示数( )
A.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D随堂训练5.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化成水
B.清晨河面上出现薄雾
C.冬天屋顶有一层霜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B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