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3. 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发展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初步认识一些主要星座。
2. 教学难点:通过星座模型、多媒体资料,对星座做出合理解释。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资料、课件等。
2. 学生:星空模拟材料盒。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 故事:浩瀚星空,星光灿烂。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样闪亮。有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对着夜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奶奶笑着说:“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孩子却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就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
(出示图片:数星星的孩子)
2. 星星真的不是乱动吗?真能数得清吗?让我们也一起仰望星空,走进星空的世界,探索星星的奥秘!(出示课题)
(出示图片:星空)
(二)初探“星座”来源
1. 同学们知道星座吗?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星座简介)
2. 小结: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者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区域就称为星座。
(出示图片:星座、北半球夏夜星空图)
(三)建一个“星座”模型
1.同学们想不想亲手组建一个星座模型。比如,我们平时在天空看到的北斗七星是怎样的呢?试着动手做一做。
(出示图片:北斗七星)
2.教师说明:可以用长短不同带小球的小棒来组建星座模型。
(出示图片:建星座模型)
小球代表星星,板代表天空,长短不同的小棒代表距离不同。
3.学生分组制作。并画出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小球的影子。
只有当光从模型的某一个侧面照射时,才会看到小球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这就是从地球上看到的北斗七星的图象。
(出示图片:观测北斗七星)
4.讨论和交流:通过星座模型,你知道了什么?组成星座的星星是在同一平面吗?星座中比较亮的星星可能与什么有关?
5.小结:星座其实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其实星座的图像与实际的星星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古人为了观星方便,人为想象命名的。
(四)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1. 根据在地球上观察位置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星空按南北划分。
(出示图片:南北星空的划分)
2.假如你在夜晚迷了路,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呢?
提示: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但是北极星是一个不太亮的星星,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
3.怎样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北极星?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认识星座)
4. 小结:想找到北极星,可以先找到大熊星座上的北斗七星。然后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出示图片:大熊星座、借助大熊座寻找北极星)
5.分组实际观测。
家住得较近的同学可以组成观星小组,晚上在北天找一找大熊星座,再找一找北极星,并记录下来。
(出示图片:认识星座)
(五)总结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运动的星星不是在乱动,而是整个星座都在有规律地围绕北极星慢慢地顺时针转动。现在肉眼能观察到的星星有6000多颗,可能还有未发现的,等待着同学们继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