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
指导思想: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什么是杠杆,知道杠杆有三个点:力点、支点和重点。
知道杠杆有的省力,有的不省力,有的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三种类型杠杆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并归纳杠杆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准备环节:
师:同学们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好不好?小组内互相扳一下手腕,看看谁的力气大?
学生扳手腕,汇报。
一、导入环节设计:
1.情景导入
师:瞧,这儿有块石头,预测一下,你能搬动它吗?
(找一名瘦小的学生)
生:搬不动。
师:哦,它太重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男孩是怎样搬石头的。
播放视频。
师:通过视频,你发现什么?
生:回答。
师:真是火眼金睛,可以发现男孩用铁棍撬石头更省力。像男孩这样在铁棍的下方垫一块小石头就能撬起原本搬不动的大石头,这时这根棍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板书课题)
新授
1.认识杠杆的三个点。
师:我们来看,此时铁棍与几个物体相接触?
生:三个。
师:那三个?
生齐回答:大石头,小石头和手。
师:继续观察,小石头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请你来说。
生:支撑作用。
师:用词很准确,掌声送给他。根据这个作用,你能给铁棍与小石头相接触的点取个名字吗?
生:支撑点。(或支点)。
师:不错,真厉害!科学家也是这样定义的,把这一点叫做支点。(板书)再来观察小男孩在铁棍上用力的这一点,你又会给他定义什么名字那?
生:用力点(力点)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我们叫他力点。
最后看一下大石头与铁棍相接触的这一点,你认为给它定义什么名字更好呢?
生:重点。
师:对,我们规定它就叫重点。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就要看看能不能找这三个点。(板书)
师: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小男孩这样使用杠杆是省力的,仔细观察这根铁棍,你还会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生(答不上)
教师演示(我把它分成了两部分再仔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距离不同?
师:什么距离不同,说具体点。
学生回答。
师:听明白了吗?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不同。大家看,原来力点在这里,是省力的,如果我将力点移到与支点相近的位置,这时候小男孩还有可能撬起大石头吗?这个杠杆还会省力吗?
三、实验探究
师:下面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看看杠杆什么情况省力,什么情况不省力?这就要求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利用实验收集数据,然后从分析数据中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师:我们要借助实验室里的一种工具杠杆尺进行实验操作。
出示杠杆尺,介绍结构了解使用方法。
认识杠杆尺
师:其实杠杆尺也是杠杆。你能找出它的支点吗?
(教师出示杠杆尺,让学生找一找)
师:对这就是支点,找的很正确·。大家看杠杆尺上面有刻度,哪里是0刻度?
(多媒体现实同时,找学生在教师杠杆尺上找一找。)
师:请你指给大家。哦,在支点上。每个点上都有刻度,表示这个点到支点的距离。
2.演示使用杠杆
师:下面我们来使用杠杆尺。大家仔细听,认真观察,一会我们要自己操作。
第一步,我们先观察杠杆尺是否平衡,不平衡我们就要调节一下左右的螺母,使它平衡。
第二步,我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2个钩码当做重物,这个点就是重点。此时这个重点在左侧第几个格?
生:回答。
师:这就是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此时杠杆平衡,是因为我在支点的右侧施加了一个力,瞧,这样就不平衡了,
师:第三步,预测一下,你认为挂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表示我施加的力,才能使杠杆恢复平衡?
这位同学请你上来操作。
师:哎,成功了。你真棒。谢谢你。他现在挂钩码的位置就是力点。注意,我们在杠杆尺的两边都只能分别找一个重点和力点的位置挂钩码。其他情况我们不研究。
现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就是2个格。(数据写下黑板上。)
我们仔细观察重点的钩码个数等于力点的钩码个数,这说明什么?
生:不省力不费力
预测一下,如果左边的条件不变,我想在右边挂一个钩码,应该挂在什么位置?请你来试一下。
学生操作。
平衡了,掌声鼓励。谢谢你。认真观察,这时在杠杆尺平衡的情况下,力点的钩码个数比重点的钩码个数少了,用了一个钩码的力,撬起2个钩码的物重,说明什么?
生:省力。
好,看明白如何操作了吧?我们再来看看实验记录单如何填写。第一栏是实验次数,第二栏是重点的大小(用钩码的个数),第三栏是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第四栏用力点的大小(同样用钩码的个数表示)。第五栏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六栏是杠杆尺的图示,完成实验后我们可以有绿色彩笔表示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红色彩笔表示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另外提醒大家做实验时要注意。
播放课件。
3.下面我们分小组完成实验,学生完成实验。
4.汇报交流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把工具放好,放在工具盒里,坐正。下面我们先汇报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
学生找汇报。使用多媒体。教师及时点评。
引导学生进一步确定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学生总结得出省力杠杆的特点:
教师分好三类, 在黑板上分类。
2.生评价。师生再次总结。播放课件。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举例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运。
1.师:了解了杠杆知识,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例子?
学生说一说,(三点位置,省不省力?)
教师举例,让学生说一说
归类杠杆。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宝盒,里面是一些我们常见的杠杆,我们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3.小结
生活中处处是科学,我们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利用杠杆原理来做事的例子,同学们课后动脑筋找一找。
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重点 支点 用力点
杠杆作用: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不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