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的建立。
2. 掌握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的建立(960年)
“陈桥兵变” 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事件:陈桥兵变
定都:开封一、北宋的建立 北 宋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宋太祖时北宋疆域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但并没有统一全国。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多个民族
政权并立
的状态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2、北宋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具体措施有: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藩镇割据
武将专权收其兵
夺其权
制其钱——集中军权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初之弊解决之道宋太祖是什么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呢?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宴请石守信等大将。席间,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上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宋太祖答道:“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事情也就由不得你们了。”石守信等人非常惶恐,跪倒在地,问该怎么办。宋太祖说:“你们不如放弃兵权,买良田美宅,享受富贵,欢乐一世。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岂不很好?”石守信等领会了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都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事务繁忙的样子),非朕所以优(优待、礼遇)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宋史纪事本末》
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D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加强军权藩镇割据
武将专权收其兵
夺其权
制其钱—集中军权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初之弊解决之道—集中财权—集中行政权2.政治方面:在中央
目的: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皇权。
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我真心不愿意!副宰相们我们一起帮你分担哦!2.政治方面:在地方
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某知州 某通判 某转运使你来监督我,他来收财赋,我能干点啥呢?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答:职权:通判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与知州共同掌管户口、钱粮、赋役和诉讼等行政事务,并且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作用:分化了知州的权力,与知州形成制衡。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相权大大被削弱)电视剧中的宋太祖:赵匡胤们!我们都很高兴! 材料一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三、重文轻武政策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答:宋朝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地位高,待遇丰厚,掌握军政大权;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地位和待遇都比较低。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 ]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重文轻武政策: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如:提高进士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人数等。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文化——发展科举制度1.宋朝的科举制度有哪些发展?2.结合材料思考宋朝科举制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拨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美]墨菲(Rhoads Murphey):《亚洲史》改革科举制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重武轻文的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三冗”:冗兵,冗官,冗费;“两积”:积贫,积弱。 长此以往,宋朝就成了软柿子,留了下了很多的让人无奈的故事。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三、北宋政治的特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重文轻武 如果以树干指中央或皇帝,以树枝指地方。那么根据北宋的统治措施,我们可以把北宋政治的特点概括为:中 央地方地方地方行政权兵 权财权强干弱枝
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守内虚外小 结一、北宋建立:时间、人物、首都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中央:
在地方:
重文轻武政策:
三、北宋政治的特点960 赵匡胤 开封(东京) 局部统一 削弱相权 收行政权、财权、兵权 文人统兵,改革科举制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最明显)课后活动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宋太祖设通判来制衡知州。武将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学以致用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百家姓》是我国影响极深的一种启蒙读书,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赵是一个朝代国君的姓,理应为首,请问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宋代学以致用3、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AC基础巩固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
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D、宰相制度?ABB基础巩固7、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
8、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9、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基础巩固CAD巩固提升1.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答:西汉和唐朝是通过农民起义建立的,而北宋是通过兵变建立的。
2.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 宋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而且升迁迅速。
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名字:李世民 赵匡胤
(2)唐宗宋祖两位相同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资料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发现座位已经被撤走了。从此,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讲话。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
(1)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在君权与相权的处理上,四人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秦始皇设三公九卿;
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宋太祖增设机构,以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秦始皇、汉武帝和宋太祖各有何措施?共同特点是什么?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加强对地方高官和诸侯王的监察控制;颁布推恩令;
宋太祖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下设通判,形成牵制,地方财赋由专门机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地方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