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城市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智能硬件”配置的介绍结合学生对共享自行车使用方式的了解,让学生了解通过卫星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专业软件,可以实现自动定位,在线找车,让人与车建立了连接,从而实现自行车资源的共享,解决了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落实了低碳出行,实现了绿色出行。第二部分以实现公交优先通行为目标,认识通过RFID技术手段,以汽车电子标识为载体的智能交通的实现方式,车与路建立和谐的通行关系。在红绿灯路口时,通过感知公交车信息能够实现向红绿灯发送公交优先通行指令,延长绿灯或缩短红灯时间。第三部分通过“人”“车”“路”各自的内涵与彼此的关系探讨,学生了解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综合技术的有效集成,可实时分析城市交通流量,调整红绿灯间隔,缩短车辆等待时间,提升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重塑“人”“车”“路”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利用人工智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智能交通。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共享自行车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的使用体验,知道共享自行车的使用特点。但他们对共享自行车的“智能硬件”配置还不太了解,因此对共享自行车是如何实现自动定位、在线找车,如何使同一辆自行车能够和众多不同个体建立联系,如何实现自行车资源的共享也就不太了解。另外,许多学生只有过公交专用道这一种公交优先体验,对红绿灯发送公交优先通行指令也没体验过。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了解利用共享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出行的便捷。
2. 知道卫星定位、RFID技术、蓝牙在智能交通中的作用。
3. 了解通过网络和软件把人与车连接起来的方法。
4. 通过智能终端,体验共享自行车出行的一般方法。
5. 通过学习感受到物联网技术对生活出行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6. 形成绿色、低碳出行的习惯,提高儿童安全出行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智能交通中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难点:交通领域各场景中“人”“车”“路”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引导演示、视频简介、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教学课件、智能手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各种堵车的场景照片。
交流:你们遇到过堵车吗?堵车时有什么感受?
在堵车时你如果坐车里,最羡慕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的人?
(预设:自行车)
自行车出行除了在拥堵时更便捷外,还有什么优点?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的交通拥堵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倡导低碳无污染的绿色出行。
二、共享自行车
讲述:正是因为具有低碳无污染、不容易拥堵这些优点,我们发现身边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大街上到处可见的共享单车。(课件出示图片)
共享单车有什么特点?
交流汇报:随时可以找到,随扫、随用、随骑、随还。
交流:一般你们是怎么找到共享单车的。(专用APP、微信、百度地图……)
思考:通过手机APP或相关程序为什么能够找到共享单车呢?你认为可能用到了什么技术?
课件出示图片:
找到共享单车是不是就可以骑了?(需要扫一扫)这又是怎么实现的呢?
结合“智能硬件”讲解开锁原理。
演示:操作找车、解锁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共享单车案例了解卫星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专业软件等,共享自行车可以实现自动定位、在线找车,使同一辆自行车和众多的不同个体建立了联系,实现自行车资源的共享。
讲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共享单车的,有些地方只有城市公共自行车。
介绍:城市公共自行车。(课件出示图片)
对比:城市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有什么不同?
小结:城市公共自行车在固定停车点利用智能锁车桩实现车辆借还,共享单车利用智能锁做到了随扫、随用、随骑、随还。
你们骑过共享自行车吗?
明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未满12周岁的学生不能骑自行车。
讨论:为什么未满12周岁的学生不能骑自行车?
播放视频:交警介绍小学生为什么不能骑共享单车。
小结:小学生在应变能力、制动力度、保持平衡等方面与成人有较大的差距,骑车时容易产生危险,所以未满12周岁的学生不能骑自行车。
【设计意图】智能交通只是保障了我们出行的绿色、便捷、畅通,但对于我们来说出行最重要的是要安全。尤其是现在许多小学生骑着共享单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险象环生,早就需要我们做好道路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未满12周岁的学生不能骑自行车的原因,引导学生安全出行。
三、公交先行
讲述:在生活中,除了自行车外,公共交通也是一种绿色低碳出行的出行方式。但乘坐公交车还一个的问题,那就是“慢”。
交流:哪些因素会造成公交车行驶缓慢?
你们知道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吗?
讲解:1. 公交车专行道。
2. 聪明的红绿灯。
讨论:为什么公交车到了红绿灯路口,绿灯时间会自动延长呢?
交通信号灯是怎么识别路口的车辆是公交车的?
介绍:公交车电子标识。汽车电子标识就是将车辆的车牌号码等各类信息存储在电子标签中,俗称“电子车牌”。汽车电子标识采用了无源、非接触式、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具有安装维护简便、识别速度快、识别准确率高、双向安全认证等优点,可在汽车高速行驶中远程动态采集,并准确识别车辆登记信息,实现对车辆和道路交通等精细化智能管理。(课件出示图片)
讨论:如果所有汽车都安装了汽车电子标识,会对道路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
播放:汽车电子标识工程介绍视频。
小结:道路交通更加顺畅,违规车辆无漏网,救护车、消防车真正实现优先通行。
【设计意图】智能交通在解决拥堵问题时的实现方式,使车与路建立和谐的通行关系。尤其是在红绿灯路口时,通过感知公交车信息实现的向红绿灯发送公交优先通行指令,延长绿灯或缩短红灯时间,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
四、人工智能与智能交通
提问:在共享自行车系统中,利用物联网技术把什么联系起来了?(人与车)在公交先行中利用物联网技术把什么联系起来了?(车与路)
交流:如果把“人”“车”“路”都联系起来了,我们的交通会怎样呢?如何实现?
介绍:互联网+信号灯
系统先通过路口监控,针对实时路况精确计算与评估该区域内的车、人流量。再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红绿灯的合理使用,在交通饱和状态下优化区域内最大的通行量,从而实现对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改善交通环境,将人工操作成功升级为智能信号灯控制。
讨论:在这个场景中,“人”“车”“路”原来是什么关系?后来是什么关系?是谁在主导关系的改变?需要哪些条件?
明确:这就是人工智能管控下的交通。通过“人”“车”“路”数据的管理,让交通变得更通畅。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管理实时的交通数据,它还能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梳理,形成多维度的综合交通管理策略,缓解交通阻塞,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路网通过能力,提升通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可实时分析城市交通流量,调整红绿灯间隔,缩短车辆等待时间,提升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重塑“人”“车”“路”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利用人工智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智能交通。
五、巩固总结
道路交通由“人”“车”“路”及“环境”等综合因素构成,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加入,让交通变得更智慧,人与车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