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2河中石兽(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6.24.2河中石兽(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04 14:16:16

内容文字预览

慕课联盟微课配套测试题
课题
河中石兽
编号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学期
七年级上学期
教师
章节
6.24.2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知识点
分析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归纳文言字词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B.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像老水手的说法一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C.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D.可据理臆断欤?(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5、下面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转转不已
B.尔辈不能究物理
C.但知其一
D.可据理臆断欤
6、讲学家是一个学识渊博、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人。( )
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是因为他常年在河边劳动,熟悉河中事物的特性。( )
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的含义是一样的。( )
9、本文的结论以议论的方式告诉我们不要做空头理论家。( )
下列对四种方法出现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位寺僧在原地水中去寻找石兽,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水和石兽的关系。
B.第二位寺僧到下游去寻找石兽是因为他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C.讲学家认为石兽在原地沙下是考虑到了水、沙、石兽三者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深层次的关系。
D.老河兵在上游寻找石兽是因为他懂得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答案:
C 考点:正确理解重点文言实词。 解析:“颠”在这里是通假字,应解释为荒唐、疯狂。
D 考点:正确理解重点文言虚词。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C 考点:正确理解重点句子。 解析:B项应该翻译为“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D 考点:正确理解重点文言实词。 解析:A项“已”的古义是停止,今义是已经;B项“物理”的古义是事物的道理,今义是一门学科;C项“但”的古义是只,今义是表转折;D项“臆断”古今义都表示主观猜测判断。
×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第一次是讲学家的笑,他嘲笑得是寺僧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第二次是老河兵的笑,他嘲笑得是讲学家的主观臆断。
√ 考点:正确把握文章中心。 解析:文章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C 考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析:讲学家确实考虑到了水、沙、石兽三者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其没有实践经验,所以这个方法并不能寻找到石兽。
课件31张PPT。河 中 石 兽授课:子墨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703010201R720624XYP
学习目标1、分析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人物性格
3、归纳文言字词壹分析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寺僧1原地水中
下游寺僧2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上游下游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游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zxxkw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上游下游1、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僧1僧2讲学家老河兵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贰分析人物性格
四种方法出现的原因及性格分析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四种方法出现的原因及性格分析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四种方法出现的原因及性格分析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当求之于上流 。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得出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议论)(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如何理解文中两次“笑”的含义?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因为他富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叁归纳文言字词
归纳文言字词古今异义干今义:不潮湿古义:岸阅古义:经过今义:看是已古义:这古义:停止今义:表判断的动词今义:已经归纳文言字词一词多义之沿河求之闻之笑曰当求之于上流然则天下之事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的小结1、分析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分析人物性格
3、归纳文言字词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